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考研党必看!思修复习不知从何下手?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根据2020考研政治徐涛强化班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整理,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帮助你一一击破考试重难点,轻松应对考试!
编辑于2019-11-26 02:13:18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绪论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的特征
第一、要有崇高的理想、、、
第二、、、
第三、
第四、、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法治素养
思想修养
人生价值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本质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人生目的
内涵
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要作用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道路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最后,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
内涵
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
内涵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社会惠东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的层次
人生的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审讯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所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
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关系,及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实现
人生观与世界观
世界观的内涵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利益(需要)和社会利益(需要)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个人利益的满足职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二是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套话,可见理想、利益、需要、价值)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仪器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着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为什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
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就觉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
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第三、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
反对享乐主义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成就出彩人生
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径)
理论信念
理想
理想的内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
精神,属于社会意识
理想的分类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不同的标准
从主体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时间长短
短期理想和长期理想
层次
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内容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
理想的特征
超越性
不仅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
实践性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理想
时代性
一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状态,形成的理想也就有所不同
信念
信念的内涵
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属于社会意识
信念的特征
执着性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多样性
不同人有不同的信念
同一个人信念也不同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关系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昔年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离开理想,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理想寸步难行
在此意义上,二者难以分割,合成为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作用
第一,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第二、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第三,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第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一,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正确、批判
第二,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改造世界为己任
第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发展
第四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原因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中特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理解
第一、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二者的矛盾和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没有意义
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理想接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即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实现理想的过程具有
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概念
个人理想
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归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
是指社会肌体乃至社会全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关系
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一方面,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不是依个人主观愿望随意确定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同事,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1、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个人的实现是在社会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的
2、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简单相加,二是无数个人的凝练升华
3、社会保护个人的正当诉求,但但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个人需服从于社会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是对个人领先的凝练和升华,。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密不可分。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二是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基础上。但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是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中国精神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还表现为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也表现在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鉴定弘扬者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
民族精神的内涵(四个伟大) 核心--爱国主义
第一、伟大创造精神
第二、伟大奋斗精神
第三、伟大团结精神
第四、伟大梦想精神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概念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
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
1、时代楷模
2、精神脊梁
关系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
时代精神赋予了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
中国精神的意义
凝聚中国理想的精神纽带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推动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爱国主义
内涵
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他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是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民族的胎记、精神基因、民族摇篮
爱自己的国家
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基本特征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而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基本要求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对大陆公民)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有面向社会
如何让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1、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的主体性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额,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衡量多样化的世界。用一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统一世界,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而且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过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发展机子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2、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推动过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中国与世界的交响协奏。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继承并发扬了中国文化协和万邦、热爱和平的优秀传统,对内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爱国运动,对外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文明和谐
新时代弘扬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么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做忠诚的爱国者
推动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意识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作用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
概念
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与之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集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者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另一方面,具有一致性。、、、、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必要性)
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底蕴
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现实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道义力量
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体现在它所代表的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倡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还源于它的真实性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第一、扣好人生的扣子。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
第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勤学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修德
蔡元培曾经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明辨
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笃实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做工夫的圣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修养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什么是道德
道德的起源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其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其二,到的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道德的普遍性
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许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功能
主要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作用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到的万能论、道德无用论
道德的变化和发展
道德进步的表现、、
不同时期的道德(纵向三德)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面。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第二,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三,在对在传统道德的问题,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一种是虚无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到的的历史与发展,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
发扬中国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的优秀道德,、、、、、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
第二,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第三,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结合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利于
有利于
有利于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第一,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优良的道德传统,都对促进道德的发展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第二,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第三,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1、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是社会住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健身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原则
第一,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到达的要求 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不同领域的道德(横向四德)
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的特征表现在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内容
文明礼貌
社会交往必然的道德要求
助人为乐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护公物
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
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公共生活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
公民生活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成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正能量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职业道德
要求
爱岗敬业
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
城市后行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原则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内容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婚姻与家庭
婚姻中的道德规范
夫妻和睦是整个婚姻道德规范的核心
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的概念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个人品德的作用
无论是社会的和谐有序,还是个人的人格健全,都有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
第一,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人品德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第三,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1、学思并重 2、省察克制 3、慎独自律 4、知行合一 5、积善成德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第一,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第二,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第三,强化坚定地到的意志和道德信念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法律基础:法律的基本问题
法律的基本问题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依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不但有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不是统治者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
不是统治者的全部意志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遵守法律
法律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
法律的历史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我国、、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立法-制定
属性
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与关键环节
环节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案的表决
法律案的公布
原则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人大
全国
宪法、法律
地方性
法规
政府
国务院(行政法规)
地方性政府
地方规章
中央部委
部门规章
执法-执行
属性
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
原则
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
执法主体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机构、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
司法-适用
司法机关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原则
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
守法-遵守
属性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含义
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守法主体
一切组织和个人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回顾党领导的宪法建设史,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一是制定、实施宪法,必不可少
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必然性
三是党的领导很重要
四是党重视宪法是宪法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宪法的地位
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原则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法律体系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调整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视为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发展、刑法
民法的原则
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原则。
商法的原则
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事秉持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刑法
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了犯罪构成及其要件,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我国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法。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非诉讼程序法
仲裁法,
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
人民调解法
明确规定了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等原则
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使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做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保证。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制化才能有序推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如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他强调对任何人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的地位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取有针对性的要求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为色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德治的作用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施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德治的实现途径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到的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复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推动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
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
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三是运用法制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的底线是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1世纪中叶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2、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法治精髓和要旨由普遍意义,不能搞拿来主义
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
法治思维的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依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观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指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的特征
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片面强调以来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多数人之治;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公平正义
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宪法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
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法律占主导地位和绝对作用,法律才具有权威
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
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只有法律在实践中得到得到事实和遵循,法律才具有权威
四是法律被社会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只有法律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法律才具有权威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第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 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第三,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从本质 上讲,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其他合法 权益的具体实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实践。 第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守住法律底线
法律权利和义务
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的含义
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法律权利四个方面的特征
( 1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 2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 3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 4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的含义
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法律义务履行的两种表现
作为
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如子女通过经常看望和提供财物等行为履行财 养父母的义务等
不作为
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如未经许可不得公开他人的隐私等。
法律义务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义务的特征
第一,是历史的
第二,源于现实需要
第三,必须依法设定
第四,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首先,法律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权利和义务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和义务行为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首先,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平等
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一系列权力。
政治权利
人身权利
财产权
社会经济权
宗教和文化权利
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权力行使的目的
权力行使的限度
权力行使的方式
权力行使的程序
依法履行义务
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是公民实现法律权利和自由的前提
遵守宪法与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法律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对外主要是指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力与利益;对内主要是指公共利益
依法服兵役
我们实施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依法纳税
纳税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
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