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一二节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第一二节,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制作,不用看书直接拿来背就行,我就是背思维导图通过的,其他科目和章节都有,会陆续发布。
编辑于2022-07-07 12:37:16第一节 概述
1.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1917-1920::萌芽期
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就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
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里基础。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
《文学改良邹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位”正宗“。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
”双簧信“
周作人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
胡适:《鸽子》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文学研究会: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翟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小说月报》
创造社: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彷吾、田寿昌——《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后期: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性人物和主要观点:
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表《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梅光迪、吴宓《学横》:”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章士钊《甲寅》”《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二节 鲁迅
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近的矿物学堂。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进了弘文学院。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同年九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1815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文科教授。1927年9月离开广州,19月定居上海。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
鲁迅的思想特点:鲁迅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
进化论
个性注意思想
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呐喊》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狂人日记》
发表时间和刊物
1918年5曰18日 《新青年》
以”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
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在《狂人日记》中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里的描摹,准确入味的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上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实现的。作者巧妙的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的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会的战斗的深意;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丰富深刻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
《阿Q正传》
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惕。
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能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他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收到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①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的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幸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②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镇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漏,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③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后面却因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彷徨》
《彷徨》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鲁迅经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独立的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但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概要
《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饿“吃人”本质。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反封建主题的思路,在《呐喊》、《彷徨》其他篇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在延伸着、扩展着。《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已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而具体地写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几乎贯穿在他的《呐喊》、《彷徨》中的每篇小说中。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从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
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鲁迅着力描写的,倾注了更多艺术心血的,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胖航、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退败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楼上》的吕伟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摹、《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对于这类知识分子,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检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此外,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好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①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想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在格式上,鲁迅的小锁“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她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
《故事新编》
1922-1926
《补天》
《奔月》
《铸剑》
1934-1935
《理水》
《采薇》
《出关》
《起死》
思想内容
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属于“只取一点,随意点染,铺成一片”,即“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又是却不过心口开河”,
写作特点
①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故事新编》各篇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都有历史文献的依据,但他只取“一点因由”加以“点染”,形成了《故事新编》古今交融的艺术特点:古人和金人有机的纳入统一形象系列,古代情节和现代情节有机的交融一体,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
②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是《故事新编》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鲁迅的历史小说着重于对古人的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深入开掘与扩展,并用“画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强调。
③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了现代话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可以把《故事新编》中的“油滑”看做是鲁迅吸取戏曲艺术而作的一种尝试与创作。
《野草》
写作背景
《野草》的写作时间大体上与小说集《彷徨》相同,心境也基本一致。作品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期所做的严肃的自我解剖。
主要思想内容
《野草》体现出了作者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着的持续的、坚韧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①《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是诗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是散文形式写的诗,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是的构思和意境,却不必有诗的形式。
②《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实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
③《野草》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往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常有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情外之理,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蕴发挥到了极致
④《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或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而同时又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写实的画面和象征、隐喻的内涵共同构成了一个幽深奇绝的艺术境界,从而发人深思,启发人去认识和探求人生,启发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
《朝花夕拾》
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与《野草》大致相同,创作时间也有所重叠衔接,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
基本内容
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①《朝花夕拾》虽然没有直接去描写重大历史事件,但却是以个人遭遇书写时代风云。虽然都是一些生活片段,但经过作者的回味、咀嚼和总结,连缀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生活的风俗画。
②《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包含着作家强烈的的爱憎,闪烁着批判社会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相融合在一起。
③《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当作者回忆往事,旧事重提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④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这一组回忆散文,基调是恬静明快的,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和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
杂文
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鲁迅的杂文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1928年后,鲁迅的杂文主要收录在《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淮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解释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
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鲁迅后期杂文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如揭露当局的反动统治和文化“围剿”的罪行等;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如对文艺界表现出来的倒退、复旧的倾向的批判,对文坛“捧杀”与“骂杀”现象的批评,对青年作家作品的评论等;有各种思想评论,如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对各种错误的文艺观的批评等。
主要艺术成就
①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鲁迅对这些类型形象的塑造,熔铸了作者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并且具有触类旁通的美感特征,这是鲁迅杂文突出的艺术成就。
②鲁迅的杂文善于运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③鲁迅杂文好用反语、夸张等讽刺幽默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画出敌人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④鲁迅杂文遭遇曲折,往往不直接得出结论,而采用比喻、暗示、对比等手段,通过叙述描画突出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⑤总之,鲁迅杂文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它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