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 第二章 第七、八节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现代文学史 第五章 第七、八节,根据考试大纲制作完成,不用看书直接拿来背就行,我就是背这个通过的,其他科目和章节都有,会陆续发布,可先关注。一个文档里有两个页面哦
编辑于2022-07-07 13:35:24第七节 小说创作
3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1927年和1928年之间,茅盾发表了“《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虹》,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的《子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中长篇小说,有叶绍钧的《倪焕之》、将广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巴金的《家》,萧军的《八月的山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老舍的《骆驼祥子》,王鲁彦的《烟火》等
30年代小说作家形成的几个主要群落
①左翼作家群
左翼作家群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蒋光慈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
阳翰笙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洪灵菲
《流亡》、《在洪流中》、《大海》
胡也频
柔石
《二月》、《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阿毛》、《田家村》、《水》
②京派作家群
”京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沈从文
《边城》、《三三》、《丈夫》、《八骏图》、《绅士的太太》
废名
《莫须有先生转》
老向
《庶务日记》、《黄土泥》、《民间集》、《
萧乾
《篱下集》、《栗子》
芦焚
《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③“新感觉派”作家群
”新感觉派“作家群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创作
施蜇存
《上元灯》、《梅雨之夕》——新感觉派时期
《善女人的品行》、《小珍集》、《阳春》——现实主义创作
穆时英
《南北极》——写实手法)、
《公墓》、《上海的狐舞步》、《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现代派品格
刘呐鸥
《都是风景线》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①萧军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描写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正面刻画了作为游击战士的新型农民形象,斗争尖锐,笔调与风格雄浑、遒劲,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斗精神。
②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描写了哈尔冰附近的农村市政生活,变现了他们的淳朴、苦难、愚昧、野蛮和他们的融汇于民族解放斗争的生死挣扎与坚强抗争,揭露了作家散漫自由、细腻、精致的笔调和浓郁的抒情风格。此后,萧红有创作了收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中的短篇小说及著名的讽刺小说《马伯乐》,40年代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30年代台湾作家杨奎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杨奎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在《送报夫》这篇小说中既写到了民族矛盾,也写到了阶级矛盾,代表了30年代台湾文学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模范村》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台湾知识分子阮新生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杨奎把抵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精神和塑造新型台湾知识分子的形象结合起来,成功的传达出他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富于抗争的知识分子情怀。
艺术成就
①《送报夫》中杨奎通过杨君的母亲回忆和母亲的来信,设置了两条并进的线索,在两条先所上各有一系列“的人物,作者通过对不同系列中的人物的”共相“和”特殊”的对比,艺术地呈现出自己的思想观念。
②在《模范村》中,杨奎除了继续在结构的巧思和人物的塑造上用心用力之外,还在讽刺和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上颇具匠心。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成就上看,杨奎的出现使30年代台湾文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丁玲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①《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小说的心理描写真切细腻、生动逼真,代表了丁玲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
②《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一个名叫贞贞的乡村少女。小说以层层铺垫、引人入胜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有着特殊的经历及美好追求的女性与保守而倍速的环境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深深的同情。
③《在医院中》批评了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弊病,在当时的共产党区域内部较早地提出了反对专制、愚昧、保守、落后等小生产习气的重要问题。作品主要以主人公的命运和心里变化为结构线索,充分发挥了作家善于细腻、委婉、曲尽其情地刻画人物的艺术特长
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揭示了各阶层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讴歌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所取得的巨大历史进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成就首先在于真实地反映土改斗争农村生活的复杂性,这一特点集中地表现为作家对农村阶级关系的准确把握与细致描写。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无论是农村新人形象,还是落后的反动地主,均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内涵。可贵的是,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并不采取简单化的方法,而是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小说直率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性格弱点与局限性,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内涵。《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显示了丁玲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心里的艺术特长。
张天翼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张天翼的早期小说大多集中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与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里状态。张天翼小说以对小市民卑琐心里的刻画著称,短篇小说《包氏父子》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生动描绘了包氏父子两地人的性格与心里,在批判老包的小市民庸俗气息的同时,也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危害。“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贡献给中国现代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典型,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在当时是对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和人物类型有力地揭露和概括,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时代内涵,而且在客观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历史预见性。在艺术上,小说只是截取几个生活的片段和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其性格特征,颇似一幅人物速写和“小品”,无论是内涵的深远、批判的锐利,还是讽刺的冷峭、节奏的明快及语言的捷径、文体的圆熟,《华威先生》都堪称是张天翼的代表作。
叶紫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思想
叶紫的大部分小说都真实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在表现农村社会和农民命运时,特别注重对农村阶级关系的揭示,注重农民中父子两代人的性格及其成长与冲突的展示,还特别注重对农村妇女命运的书写和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
艺术特色
《丰收》鲜明地体现了叶紫小说的艺术风格。作品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音调,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残酷的斗争生活使得小说产生了悲壮沉雄的美学风格。结构明晰、阵线分明、笔触扩大、时亦粗疏,却包含着激越的时代风雨。这些特点同样体现在叶紫的其他优秀小说如《火》、《向导》与《星》中。
吴组缃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思想
吴组缃的小说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批判封建礼教及旧的思想传统,表达对妇女命运的深切的同情的,如《离家的前夜》、《卍字金银花》和《菉竹山房》等。另一类是描写农村的破产与凋敝,表现农民的苦难命运和对地主阶级的批判、憎恶与嘲讽的,如《官官的补品》、《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和《樊家铺》
艺术特点
①《一千八百担》通过地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反映出当时的农村经济全面崩溃的现实。作品截取生活断面,以短篇小说的结构与篇幅,主要通过白描和人物对话,刻画了近二十个各有个性、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适当的方言、独特的风俗文化描写所产生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细密而又流动的叙事风格使得作品具有相当独特的艺术魅力。
②《樊家铺》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善于表现尖锐的性格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二是以心理剖析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三是对故事的情节结构的精巧安排。作品截取三个生活断面,且在同一地点,便于集中表现人物间的性格冲突。另外,细致的景物描写及精警有力的对话和叙事语言也是作品的重要特点。
30年代长篇小说取得的突出成就
30年代小说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厚的历史内容的长篇小说最为突出。1927年和1928年间,茅盾陆续发表了规模宏大的反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及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心理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9年,他又创作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虹》,而写于1931年至1932年之间的《子夜》更因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中长篇小说,如叶绍钧的《倪焕之》、将广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巴金的《家》,萧军的《八月的山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老舍的《骆驼祥子》,王鲁彦的《烟火》等
第八节 诗歌创作
30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
30年代新诗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酷政治环境之下不同诗人的不同政治态度和思想反映,多少决定了诗歌派别的分野。
30年代主要诗歌流派及其代表性诗人和作品
政治抒情诗歌
代表诗人和作品
郭沫若、殷夫
《恢复》、《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年的五月一日》
30年代政治抒情诗歌的创作
《恢复》中的大部分诗歌是抒写革命情怀,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的,格调高昂,激情澎湃,充满了战斗的豪情,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殷夫编写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等四本诗集,他的政治抒情诗在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写的比较动人的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年的五月一日》等。在艺术上
唯美诗歌
代表诗人和作品
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
30年代唯美派诗歌的创作
他们的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总体上,他们的创作倾向是远离时代和人民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严肃认真的艺术追求和唯美的艺术观又使他们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便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
乡土诗歌
代表诗人和作品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臧克家、田间(《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
30年代乡土诗歌的创作
他们既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反映中国社会的乡士人生,又能注意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既不像“中国诗歌会”的诗人那样图解政治,又不像唯美派那样常常形式主义地玩弄技巧,因此,个性意识、时代内容。艺术形象及艺术形式能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很好的结合。
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施蜇存、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等。现代派诗歌在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方面,与后期新月派基本一致。
”中国诗歌会“的诗人及其创作
诗人: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1933年创办了《新诗歌》旬刊,蒲风是”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出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浦风的诗歌能够及时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突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鼓动作用。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由于殷夫的诗作表达了革命斗争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人们将他的代表作称为”红色鼓动诗“《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年的五月一日》等。在艺术上,殷夫能注意真情实感的表现,并且能给读者以情感的陶冶和美的愉悦。在诗歌取材上,他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有时还善于抓住典型的材料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深入挖掘。殷夫的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议论性能够较好的结合,既精警凝练,又有一定的大众性,语调激越,节奏铿锵。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诗歌创作
20年代后期始,戴望舒陆续在《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作,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性作家。192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此后又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四部诗集出版。戴望舒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28年8越《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巷》,象征、优美的旋律和激荡的节奏是《雨巷》最为重要的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
①注重表现是人所敏锐感受到的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是戴望舒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②长于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二个特点。③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达方式,是1929年以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④戴望舒的诗歌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怡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他的诗情,往往都是通过意向和象征来暗示与表达的。⑤抗战以后,戴望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具有社会性,情绪激昂,风格自然、明朗,写实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狱中题壁》和《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臧克家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特征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
臧克家30年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他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思想特征
臧克家诗歌最为重要的思想特征是其所自称的“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切实、冷静而又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他与中国农民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
艺术特点
臧克家的诗作凝练集中,往往篇幅简短,却有很大的容量。
臧克家讲求意境,他的诗往往深沉含蓄,在冷静、客观的描述当中蕴涵着强烈的情感。
臧克家收到中国传统诗词的深刻影响,非常注重文字的推敲与提炼。如《难民》中的“溶”字,《不久有那么一天》中的“翻”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