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教育学333考研—外国教育史第三章,333四本都有,会陆续发布,不用费时过参考书,直接背这个就行。
编辑于2022-08-07 18:24:4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教育的机构和内容
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又称僧院学校或隐修院学校,是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是中世纪基督教主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最初是简单的读,写,算,随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课程体系。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主教学校
主教学校是在天主教座堂所在地,又称座堂学校。主教学校性质和水平与僧院学校差不多,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课程。
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与教区学校相比,学校设施更好,水平更整齐,但数量有限。
教区学校
办在堂区教士所在村落或教堂里面,也叫堂区学校,是由教会举办的面相一般世俗群体的普通学校。学校的课程以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进行读,写,算及简单世俗知识的教学。
与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为宽泛,但学校的条件较差,设施不整,水平较低。
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世界观神学化
基督教作为一种一神论宗教,设定了一个绝对的,完善的,超越的神。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是世界和万物的本源。敬畏与信仰上帝是人最基本的特性。
儿童观神学化
以“预定论”为基础,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儿童看成“小大人”;以“原罪论”为基础,严格控制儿童欲望,加强对儿童的约束和惩戒,戒尺,棍棒是中世纪学校不可缺少的工具。
知识观神学化
以神学为最高学问,任何世俗学问都要服从于上帝的学说。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神学包括《圣经》,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七艺”是从古希腊内容演变而来的,金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
目的论宗教化
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从形成之日起就把传播教义,争取信徒作为重要目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人进入绝对真理的世界,成为具有纯粹信仰的人。
子主题
在中世纪早期世俗学校普遍消亡,文化衰落的情况下,教会教育在保持,传播古代文化,发展封建文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 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者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宫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采用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以此让学生掌握有关宗教,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
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因为欧洲中世纪早期社会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骑士教育
性质和目的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三个阶段
家庭教育阶段(0-7岁),儿童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
侍童教育阶段,又称礼文教育阶段(7-14岁),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侍从教育阶段(14-21岁),重点学习“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评价
骑士教育是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中世纪备受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主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
封建贵族的世俗教育内容虽然简单,但以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教育日见发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
城市学校和行会学校
城市学校的产生
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产生了教育需求。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宫廷学校,都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一种新型的学校形式应运而生并很快发展起来,这就是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的类型
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例如,有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被称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被称为基尔特学校。
城市学校的特点
领导权上
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主见有市政当局接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
内容上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培养目标上
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等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等性质。
性质上
城市学校虽然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
评价
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基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社会背景)
社会条件
到中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欧社会的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复苏和繁荣的景象,原已破败的城市走向复兴。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复兴,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为师生组合在一起共同研讨学问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新兴阶层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带来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有的基督教学校及其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这种新兴阶层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满足其自身需要的,新型的世俗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
文化条件
修道院和教会对古典文化的保存以及12世纪的翻译运动,丰富和深化了欧洲人对古典文明的认识;十字军东征带来了东方的文化,开拓了西欧人的视野;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内部的论证,繁荣了西欧的学术氛围。
组织基础
基督教的教育奇偶尤其是修道院学校以及中世纪城市的行会组织,为中古世纪大学的产生奠定了组织基础,有的大学甚至就是从教会的主教学校发展而来的。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性质
中世纪大学是在12世纪左右产生的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它又一位(或数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教育目的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领导体制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以划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掌管小屋,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有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来决定。
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完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课程设置
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为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教学方法
讲演和辩论。讲演包括宣读和和解释权威性教材。辩论也都从书本出发,结论是现成的。辩论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缺乏实际。
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影响(意义)
中世纪大学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它一开始是世俗性教育团体,不受教会统治,使较多的人不受封建阶级限制得到教育,符合了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世俗教育的要求。
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原则都与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
中世纪大学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各种科学文化的保存,交流和发展。
局限性:当时教会势力过大,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很深。
中世纪大学的特权
居住权
司法自治权
罢教和迁徙权
颁发教学许可证的特权
免税,免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