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病学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流行病学第三章描述性研究,包括定义,种类,特点,用途,现状研究,生态学研究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8-09 18:47:01描述性研究
概述
定义
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种类
现况研究:在一个特定的时点或时期内,在特定范围内的人群中,对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
病例报告:对临床上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的详细介绍,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无须描述事物的集中趋势或离散趋势,重点探求其产生的原因
病例系列分析:对一组相同疾病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
个案研究(个案调查):到发病现场对新发病例的接接触史、家属及周围人群的发病或健康状况以及可能与发病有关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以达到查明所研究病例的发病原因和条件,控制疫情扩散及消灭疫源地,防止再发生类似病例的目的(一般为传染病病人)
历史资料分析:回顾性调查
随访研究:纵向研究,通过定期随访,观察疾病、健康状况或卫生事件在一个固定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情况
生态学研究:相关性研究,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特点
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或事件的特点
暴露因素的分配不是随机的,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
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无法确定
用途
描述疾病或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现况研究
通过对特定时间(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特点
现况研究一般在设计阶段不设对照组
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
不必须是某一特定时间
现况研究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
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以作为因果推断
如性别、种族、血型、基因型等疾病发生之前就存在,且不会因是否患病而发生改变的因素
现况研究用现在的暴露来代替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
①现在的暴露或暴露水平与过去的情况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或已被证明变化不大;②已知研究因素的暴露水平的变化趋势或规律,以此趋势或规律来估计过去的暴露水平;③回忆过去的暴露或暴露水平极不靠谱,而现在的暴露资料可以用来估计过去的暴露情况
现况研究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两次现况研究的现患率之差,除以两次现况研究之间的时间间隔,为该时期的发病率-条件:两次现况研究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在该时间范围内发病率的变化不大,且该疾病的病程稳定
类型:普查、抽样调查
患病率越高,调查收益越高
调查的可行性受样本量大小的影响
用途: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制措施的效果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研究的类型
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决定现况研究的样本量大小的因素
①预期现患率(p)
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即容许误差(d)越大,所需样本量就越小
③显著性水平(α):α值越小,即显著性水平要求越高,样本量要求越大
当α=0.05,d=0.1p时,n=400*q/p
计量指标,n=4s²/d²
抽样方法
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则,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相同的概率被选为研究对象,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单纯(简单)随机抽样:简便易行,但往往由于总体数量大,编号、抽样麻烦,以及抽到的个体分散导致资料收集困难
系统(机械)抽样
按照一定的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个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优点:①可以在不知道总体单位数的情况下进行抽样;②在现场人群中较易进行;③分布比较均匀,代表性好
缺点:假如各单位的分布有周期性趋势,而抽取的间隔恰好与此周期或其倍数吻合,则可能使样本产生偏性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每一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越大越好
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各层内抽样比例相同
最优分配分层随机抽样:各层抽样比例不同,内部变异小的层抽样比例小,内部变异大的层抽样比例大
整群抽样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体,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单纯整群抽样: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
二阶段抽样:通过再次抽样后调查部分个体
特点:①易于组织、实施方便,可以节省人力、物力;②群间差异越小,抽取的群越多,则精确度越高;③抽样误差较大,故通常在单纯随机抽样样本量估算的基础上再增加1/2
多阶段抽样: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
资料收集:①确定拟收集资料的内容;②调查员培训;③资料的收集方法
数据整理与分析
常见偏倚与控制
偏倚
从研究设计与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的倾向性的差异,进而导致对暴露与疾病之间联系的错误描述
分类
选择偏倚(样本缺乏代表性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主观选择研究对象,将随机抽样当做随意抽样
任意变换抽样方法
无应答偏倚:调查对象未参加调查
幸存者偏倚:调查对象均为幸存者,使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报告偏倚:回答不准确
调查偏倚:调查员主观询问
测量偏倚:测量工具、检验方法不正确,化验操作不规范
偏倚的控制: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的要求,确保抽样过程中随机化原则的切实实施;②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包括调查表的编制等;④组织好研究工作,调查员一定要经过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等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注意辨析混杂因素及其影响
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结果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有来自同一群体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一次调查可以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潜伏期或临床前期可能被误定为正常人,研究结果发生偏倚
生态学研究(相关性研究)
概念: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特点:以群体为单位(最基本的特征),探索病因线索的一种常用方法。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疾病)间的因果关系。
用途: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评估人群干预效果的措施
类型: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优点
常可应用常规资料或现成资料来进行研究,因而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且可以较快得到结果
对病因未明的疾病可提供线索供深入研究-生态学研究最显著的特点
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
当研究的暴露因素在一个人群中变异范围很小时,很难测量其与疾病的关系。这种情况更适合采用多个人群比较的生态学研究
适合于对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
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应用生态趋势研究可估计某种疾病发展的趋势
缺点
生态学谬误(最主要)
由于生态学研究以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组)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生态学研究是把高层次的群体水平上的信息、经验或发现直接推论到群体包含的低层次的个体水平,因此生态学谬误在生态学研究中常难以避免
原因
①缺乏暴露与结局联合分布的资料
②无法控制可疑的混杂因素
③相关资料中的暴露水平只是近似值或平均水平,并不是个体的真实暴露情况,无法精确评价暴露与疾病的关系,造成对暴露与研究结局之间联系的一种曲解
混杂因素往往难以控制
难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