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超详细的完整版马原知识点总结!下图包括该板块所有主干知识,对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图不可代替书本,仅供复习参考!
编辑于2019-12-02 01:19:4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唯物论、辩证法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内容:谁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第二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普遍存在,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点与方向
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基本线索,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唯物(心)主义、可(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存在和思维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存在和思维同一性,世界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历史唯物(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要统一起来
物质
物质和物质范畴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强调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
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列宁: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一元论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含义与意义:运动的特殊状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辨证统一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一维性;空间: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有内在统一性
时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劳动起着关键性作用
劳动奠定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劳动使得语言得以产生 劳动使得意识的内容得以丰富
形成意识三个条件
人脑
客观存在
实践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
利益和需要是内在根据
主体选择是否正确由实践决定
多方观点
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一时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
旧唯物主义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直接与间接
本质与非本质
必然与偶然
条件性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变化发展
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变化、发展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运动: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变化:运动的一般内容,事物所发生的改变
发展: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发展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含义
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对立统一的关系
是有差别的,内容不是形式,形式不是内容
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任何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
内容与形式处在矛盾之中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抛弃与内容不相应的形式
本质与现象
含义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部的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抽象的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
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原因与结果
含义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对立统一关系
互相区别,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是结果
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
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存在于结果之中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复杂多样,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
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必然与偶然
含义
必然: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统一
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
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与可能
含义
现实: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对立统一关系
现实与可能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
现实与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现实的可能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
(4)它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质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梯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旧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辨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辨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辨证的否定观,就要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坚持辨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第一,事物的辨证发展过程经历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第二,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第三,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辨证法的含义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辨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辨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