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德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 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008年修订 三爱两人一终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终身学习、为人师表。
最早出现 英国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课程》 专门领域诞生 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九章 德育
概念与内容
概念
广义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
学校德育
内容
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德育目标
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
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统
制约作用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永恒主题
政治、思想教育
三观
道德教育
核心与基础
民主法治、心理健康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手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脚趾长毛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认识:核心基础
情感:动力催化剂
意志:精神力量
行为:标志和关键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原则
导向性
政治方向,理想+现实
疏导性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严慈相济
尊重+严格
知行统一
理论+实践,言行一致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引导+约束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扬长避短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三方合力
因材施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方法与途径
方法
说服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榜样示范法
人物
实际锻炼法
情感陶冶法
环境
道德修养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座右铭,反思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操行评定
角色扮演法
换位思考
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皮亚杰(对偶)、科尔伯格(道德两难)
培养道德判断力
主导地位
体谅模式
彼得·麦克费尔《生命线丛书》
培养道德情感,关心别人换位思考
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玩偶)
观察学习,模仿行为
价值澄清模式
拉斯、哈明
价值观教育
集体教育模式
马卡连柯(流浪儿童)
集体+个人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概述
划分标准:年龄、知识程度、师生比例
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班级功能
社会化
社会价值观/基本技能/行为方式/角色
个体化
发展/满足需求/诊断/矫正
班级结构
正式组织
明文规定
非正式组织
爱好,情感
构建原则
首要原则——有利于教育
班级管理
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功能
主要功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基本功能: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最终功能: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原则:科学、民主、自觉、整体
模式
班级常规管理
班规
班级平行管理
集体-个人(马卡连柯),连坐
班级民主管理
都参与
班级目标管理
目标分解(德鲁克)
班集体的培养
概念:社会心理共同体≠班级
教育作用
群体意识
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
依靠教师管理
核心形成阶段
班干部群体
初步形成舆论班风
成熟阶段
最终形成班风,特长发挥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发展目标
基础
建立班集体核心
建立正常秩序
首要工作
组织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主要标志
班主任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主导者
班主任是联系任课老师的纽带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班主任是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
前提和基础
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中心工作
建立学生档案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班会活动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优/中/差
偶发事件的处理
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
办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