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教资 科目二 中学生学习心理 02
初中教师资格证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笔记,包括学习的概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学习理论、学习策略等内容。
编辑于2022-08-18 16:28:37 湖南中学生学习心理02
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行为变化的过程
行为既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又包括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行为变化既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有好像坏的变化
动物人类都拥有
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
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
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
非智力因
兴趣,态度,情感,情绪,意志,性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之父冯特)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实验: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实验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获得与消退
获得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中性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中性刺激获得信号意义转变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既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消退 条件反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事迹相伴随,则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指有机体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射
刺激分化是是通过选择性强化与消退时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四去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四季作出不同的反应
信号系统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自己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教育心理学之父
经典实验:饿猫打开迷箱实验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联结。中间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规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实验斯金纳箱实验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原理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逃避(同时) 回避(之前)
普雷马克原则(如一个学生喜欢踢足球而不喜欢做数学作业)叫他先写数学作业,然后再去踢足球
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
负惩罚(撤销一个喜欢)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实验(社会学习实验)成人榜样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动机过程是决定学习者是否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的过程
强化的类型(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苛勒、布鲁纳、奥苏泊尔、加涅
核心观点: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行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经典实验:黑猩猩的结棒实验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顿悟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是科学的基础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说)
学习观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的实事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苏泊尔的学习分类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新→非人为的/实质的→旧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新知识要有逻辑意义(对)
要有适当的旧的观念
接受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概括和综合水平
加捏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比作电脑)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简单联结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信息加工的过程)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捏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
社会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使用的方法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而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较为普遍的认同,学习者并不会对这些事实有同样的理解
学生观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学生的巨大潜能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念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教学观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核心观点: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情知合一的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兴趣)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为中心,学习的促进者)
增进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原则
同理心
真诚
尊重与接纳
第三节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学习动机的定义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这种活动,硬是个体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引发功能)指向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调节功能)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中等程度的动机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内在动机兴趣)和外部动机(外在动机外部诱因)(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划分)
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划分)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划分)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地位威望)和附属内驱力(他人的接受、认可和赞扬)(奥苏泊尔)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7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后三首需要为成长性需要。低满足向更高,并不是绝对,有时低未满足时,向更高
成就动机理论(默里麦克利兰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选择难度适中) 避免失败的倾向(选择难度最难或者最容易)
成败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维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努力是唯一一个可控的)
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启示
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失败的学生也应受到鼓励。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
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给予最低评价(老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
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力感)及其教育启示
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及能力,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自信心)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坚持性,态度,获得和西的行为的表现,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学习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隔壁王二狗
言语劝说(言语说服)
情绪唤醒(情绪的唤起) 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人们对成功的预期;而当人们不为厌恶的刺激所困扰时,更容易期望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直接经验的培养
间接经验的培养
说服教育
成就目标理论(目标定向理论)掌握目标50%和成绩目标100%
自我价值理论
高趋低避型
低趋高避型
高趋高避型
低趋低避型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表达明确的期望
根据作业难恰当控制动机水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动机的产生
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败的归因观
中学生学习心理02
第二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行为变化的过程
行为既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又包括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行为变化既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有好像坏的变化
动物人类都拥有
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
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
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
非智力因
兴趣,态度,情感,情绪,意志,性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之父冯特)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实验: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实验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获得与消退
获得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中性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中性刺激获得信号意义转变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既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消退 条件反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事迹相伴随,则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指有机体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射
刺激分化是是通过选择性强化与消退时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四去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四季作出不同的反应
信号系统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自己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教育心理学之父
经典实验:饿猫打开迷箱实验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联结。中间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规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实验斯金纳箱实验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原理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逃避(同时) 回避(之前)
普雷马克原则(如一个学生喜欢踢足球而不喜欢做数学作业)叫他先写数学作业,然后再去踢足球
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
负惩罚(撤销一个喜欢)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实验(社会学习实验)成人榜样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动机过程是决定学习者是否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的过程
强化的类型(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苛勒、布鲁纳、奥苏泊尔、加涅
核心观点: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行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经典实验:黑猩猩的结棒实验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顿悟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是科学的基础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说)
学习观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的实事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苏泊尔的学习分类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新→非人为的/实质的→旧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新知识要有逻辑意义(对)
要有适当的旧的观念
接受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概括和综合水平
加捏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比作电脑)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简单联结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信息加工的过程)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捏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
社会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使用的方法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而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较为普遍的认同,学习者并不会对这些事实有同样的理解
学生观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学生的巨大潜能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念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教学观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核心观点: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情知合一的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兴趣)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为中心,学习的促进者)
增进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原则
同理心
真诚
尊重与接纳
第三节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学习动机的定义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这种活动,硬是个体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引发功能)指向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调节功能)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中等程度的动机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内在动机兴趣)和外部动机(外在动机外部诱因)(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划分)
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划分)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划分)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地位威望)和附属内驱力(他人的接受、认可和赞扬)(奥苏泊尔)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7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种为缺失性需要,后三首需要为成长性需要。低满足向更高,并不是绝对,有时低未满足时,向更高
成就动机理论(默里麦克利兰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的倾向(选择难度适中) 避免失败的倾向(选择难度最难或者最容易)
成败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维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努力是唯一一个可控的)
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启示
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失败的学生也应受到鼓励。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
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给予最低评价(老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
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力感)及其教育启示
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及能力,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自信心)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坚持性,态度,获得和西的行为的表现,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学习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隔壁王二狗
言语劝说(言语说服)
情绪唤醒(情绪的唤起) 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人们对成功的预期;而当人们不为厌恶的刺激所困扰时,更容易期望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直接经验的培养
间接经验的培养
说服教育
成就目标理论(目标定向理论)掌握目标50%和成绩目标100%
自我价值理论
高趋低避型
低趋高避型
高趋高避型
低趋低避型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表达明确的期望
根据作业难恰当控制动机水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动机的产生
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败的归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