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制
这是一篇关于学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1912-1913年王子癸丑学制(仿日)等。
教育研究方法之调查研究知识梳理,包括它的特点、类型、步骤,以及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的优缺点、类型、评价指标等等,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论文分享: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个关于实验研究的思维导图,心理效应;变量控制;主要格式:X 实验处理 C实验未处理 O测试 R 随机;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
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 但没有实施
1902年清政府公布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
学制系统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 初等教育
蒙学堂 4年
寻常小学堂 3年
高等小学堂 3年
第二阶段 中等教育
中学堂 4年
第三阶段 高等教育
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3年
设政、艺两科
大学堂 3年
设政治 文学 格致 农业 工艺 商务 医术 7科
大学院
研究为主 不设课程 不主讲授
与之平行的有实业学堂 师范学堂 整个学堂教育体制连成一体
1904年 癸卯学制
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 正式公布并实施的学制
1904.01.13 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 张之洞 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
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
蒙养院 4年
初等小学堂 5年
高等小学堂 4年
中等教育
中学堂 5年
高等教育
高等学堂 3年
分科大学堂 3-4年
通儒院 5年
横向分为
普通学堂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同属高等教育的有
译学馆 方言学堂
构成纵向初中高等三级衔接 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意义
对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的教育制度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指导思想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 有浓厚封建性
1912-1913年 壬子癸丑学制(仿日)
1912年 民国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
1913年八月又颁布一系列法令 形成新的学制系统
三段四级
初等小学校 4年
义务教育 6岁入学
高等小学校 3年
中学校
不分级
专为女子设计女子中学校
大学
预科
3年
本科
3-4年 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
不计入学制年限
小学前设蒙养园
横向
普通教育
师范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
乙种实业学校
甲种实业学校
专门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批判清政府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
废除读经讲经
批判继承传统教育
注重学生美感教育
课程实用化 平民化
提倡男女平等教育权
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打下基础
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 废除清末高等教育中的保人制度
缺点
学制整齐但灵活性不够
重视普通教育 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少
缩短学制年限
1922年 壬戌学制
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
采用美国633分段制 也称“六三三制”
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学制
七项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重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学制体系
纵向
小学 6年
初小高小4-2分段
中学6年
初高中3-3分段
大学4-6年
小学下有幼稚园 大学上有大学院
中学平行
职业学校
特点
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4-2分段 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中学教育是改革的核心
提高了中学的程度
增加了灵活性
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 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
兼顾升学和就业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取消预科
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任务
有利于大学集中进行专业肌哦啊鱼和科学研究
历史意义
采用美国633制 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
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要求也考虑到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
彻底摆脱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 重视基础、民众教育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也标志着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1928年 戊辰学制(仿美)
1928.05 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以1922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
七项原则
根据本国实情
适应民生需要
增高教育效率
提高学科标准
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重视义务教育和承认补习教育
提高民族文化程度 以中高等教育的工作为中心 提高质量 不求数量
适应经济增长 教育向职业教育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