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心理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教资心理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和个性发展、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编辑于2022-08-27 22:24:11 山东省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单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单选)
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刺激输入的过滤或者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重点)
感知运动阶段(0-2)
手的抓握和嘴的吸吮
9-12岁出现了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
万物有灵论
不具有守恒性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
获得了守恒性
思维具有可逆性
群体结构形成
去自我中心,学会别人角度
形式运算阶段(11-16)
假设演绎推理
命题推理
组合推理
影响发展的因素
机体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人和动物共有)、高级心理机能(人独有)
2、心理发展观
低级心理机能能发展为高级心理机能
3、内化学说
内化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之前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心理发展是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新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2、心理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3、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建构
4、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即通达式教学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简答)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力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4、记忆容量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5、对直观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
中学生想象的发展(简答)
中学生的想象比儿童时期的想象更加抽象化内在化
中学生有意想象迅速发展
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逐渐占据优势
想象的现实性增强
中学生的想象与情绪的丰富性、认知能力的扩大、知识兴趣的广泛性相联系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
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和个性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
定义: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构成: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情绪的功能(单选、简答)
1、适应功能:攻击行为、躲避行为
2、动机功能:激励人的活动
3、组织功能: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
4、社会功能:在人际之间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能力
情绪的分类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性、爆发性且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对某种意外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审美
情绪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德理论:刺激——生理——心理
坎农——巴德学说:刺激——(生理、心理)(同时发生
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刺激情景——评估——情绪(评估结果不同情绪不同)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对情绪产生起作用的因素是认知(情绪是认知、心理、环境整合的结果
拉札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特点以及情绪调节(必考题)
情绪特点
情绪不稳定,易波动,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内向型与表象性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理解能力增强,情绪的表达趋于理性化
情绪更加强烈,具有冲动型和爆发性
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增强
中学生可以采取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
情绪调节的方法
转换认知角度、自我暗示、调节期望值、适当宣泄、转移注意力、升华(写作)、幽默、补偿(行为、努力)、认知重组(新方向、新思想)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控制、适当的诉说
压力的来源
生理压力来源
心理压力来源
社会压力来源
中学生的人格
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
气质(天生的,无好坏之分)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先天形成的,收神经活动过程中制约。气质无好坏之分
类型:胆汁质:李逵(直率冲动)、多血质:王熙凤(灵活)、黏液质:沙僧(稳重)、抑郁质:林黛玉(细致的)
气质与教学工作:1、正确对待学生。2、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扬长避短
性格(后天形成,人格的核心,有好坏之分)
态度特征
理智特征(求知)
情绪特征
意志特征
能力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且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晶体智力(学习,稳定)、流体智力(遗传,虽年龄变化)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个体能力差异:能力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意识三阶段
生理自我(三岁左右)
社会自我(他人眼中的自己,少年期)
心理自我(青春初期)
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型——沉思性
同时性——继时性
指导学生塑造良好人格:1、正确对待,2、因材施教3、扬长避短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三我结构
五阶段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恋父/恋母、潜伏期(7到青春期)、生殖器(青春期以及之后)
陪因、里波特:性格类型理论
A型性格:外向、争强好胜、急躁易怒、缺乏耐心、说话快捷
B型性格:稳重随和现实、缺少侵犯性
C型性格:压抑克制,忍气吞声
D型性格:焦虑易怒孤僻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共同特质(群体无意识)、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五大人格——麦克雷、考斯塔;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
学习信任的阶段(0-18个月)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3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涩和怀疑
发展主动性的阶段(3-6)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变得勤奋阶段(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18)建立同一性,克服同一性混乱
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显示繁衍感的阶段(25-65)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之后)获得完善感,避免悲观失望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青春发育期)
生理上急剧变化
智力迅速发展
情绪情感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过渡性:心理断乳期: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自我意识增强
独立性:自我意识增强
闭锁性:不易轻易表露情绪
社会性:对社会生活越发关注
动荡性:易敏感、偏激、性格尚未定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不可逆,不可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