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心理学 中学生品德与教师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教资心理学 中学生品德与教师心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品德的心理结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必考)、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等。
这是一篇关于教资心理学 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学习概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环境决定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改变认知结构)等。
这是一篇关于教资心理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和个性发展、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中学生品德与教师心理
中学生品德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分法: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直觉(形象)道德情感、想象道德情感、伦理性道德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具有建设意义
四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必考)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叙事法)
前道德阶段(1-2)
他律道德阶段(2-8)
自我中心阶段(2-5)
权威阶段(5-8)
自律或合作(可逆)道德阶段(8-11/12)
平等、规则可以改变
公正道德阶段(12岁以后)
公正、平等(考虑他人情景)、利他主义、道德层面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两难故事)
前习俗水平(只考虑自己)1-9
避免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因恐惧而服从)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利己、趋利)
习俗水平(青年)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好孩子、从众、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好公民,遵守法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青年人格成熟后)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尊重法律但不拘于法律)
普通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独立的价值标准、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品德发展由动荡走向成熟
中学生品德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影响品德的一般因素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方法
有力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心理
教师的期待效应(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
1、积极的期待
2、面向全体学生的
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成长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人际关系)
2、关注情景阶段(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因材施教)
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微格教学、专门训练、对教学经验进行反思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产生的原因
马勒诗
情绪衰竭(没有工作热情)
去人格化(不愿与学生家长打交道)
底个人成就(消极评价自己)
法贝
筋疲力竭性
狂热性
第挑战型
原因:
客观:社会对教师期待大、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
主观:教师个体心理素质水平不一、个人生活的变化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外部条件:社会支持、学校环境、家庭氛围
内部条件:自我观念、自我调节策略、加强锻炼保持清醒
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
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概念等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教学操作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期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监控
在教学全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规划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反思是监控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