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4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4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联结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编辑于2022-08-27 22:52:07 浙江省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
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实验:饿猫出笼实验--学习是一个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尝试错误说
学习实质:刺激S-反应R联结
学习进程:尝试错误
学习规律(三条主律)
准备率
练习率
效果律
五条副律
多重反应原则
联想交替原则
选择性原则
倾向和态度原则
同化或类化原则
多想选清华
巴甫洛夫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获得
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
例:狗听到铃声,从没有反应到能够分泌唾液
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后未得到强化,逐渐减弱至消失
例:狗形成条件反射后若每次只有铃声无食物,狗将逐渐听到铃声后不再分泌唾液
分化
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其类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学生能区分形近字和近义词
泛化
相似刺激以同样方式做出反应
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例:小孩多次打针,见穿白大褂的就哭
杯弓蛇影
华生小阿尔伯特实验
反射分类
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狗分泌唾液实验
子主题
子主题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实验:小白鼠按压按钮获得食物
巴甫洛夫vs斯金纳理论的区别
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
行为 无意识的、情绪的、生理的
顺序 先有S(以外、外界的)-R(人作出的)
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
行为 有意的
顺序 (S)-R-S: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行为之后的刺激会影响这个行为出现的频率
认为人和动物行为有两种
应答性行为(S-R)
例:学生听到铃声跑进教室
遇强光瞳孔收缩
司机看到红灯停车
操作性行为(R-S)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
强化
目的:增加行为频率
正强化
给予愉快刺激
做完作业老师表扬
负强化
取消厌恶刺激
做完作业不让干家务
两种表现
逃避条件作用
已出现厌恶刺激,有机体作出的逃避反应概率增加(看见垃圾绕道走;屋内人声嘈杂而离开)
回避条件作用
厌恶刺激因实习爱你做出的反应而避免(听到喇叭声迅速躲避;违章遇交警赶快下车)
判定方法:
①找操作过符号:给予为+,取消为-;愉快为+,不愉快为-
②判断强化还是惩罚,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③看第一个符号做出判断,第一个为+则正,-为负
类型
连续强化
间隔强化
时间
固定时间强化---扇贝效应 (考前临时抱佛脚;按时发工资)
变化时间强化---随堂测验;冲浪运动
比率
固定比率强化---计件工资
变化比率强化---买彩票中奖,老虎机,钓鱼
程序教学
个别化的教学形式,采用连续接近法
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
原则:两步两反一(小鸡不犯错)
小步子原则:把知识点化为一个个小点
积极反应原则:学完做题
自定步调原则:根据能力决定学得快还是慢
及时反馈原则:做完有答案
低错误率原则:通过学习,正确率提高
惩罚
目的:降低行为概率
呈现性惩罚(正惩罚):给予厌恶刺激
写不完作业罚站
取消性惩罚(负惩罚):取消愉快刺激
写不完作业不让玩
班杜拉
观察学习实验/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实验:儿童学习到的侵犯行为(攻击行为)的实验
学习分类
参与性学习
亲自做某件事进行的学习
桑代克、斯金纳、巴甫洛夫研究的均是参与性学习
观察学习/替代学习
直接的观察学习 简单模仿
抽象的观察学习 规则或原理
创造性观察学习 观察多个榜样的行为,来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
保持
再现
动机
外部强化(直接)---斯金纳的强化
替代强化---榜样;杀鸡儆猴
自我强化---个体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某一标准,就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奖励
珠宝在动
榜样示范(中性词、无褒贬)的效应
习得效应 学会了…
环境加强效应 既看到榜样的行为,又看到榜样或其行为的其他特征
抑制效应 榜样做了不该做的行为,受到惩罚,自己之后不会做该行为
去抑制效应 榜样做了不该做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自己也会做该行为
情绪唤醒效应 看到别人成功后,情绪被唤起,处于兴奋状态--传销、成功学
反应促进效应 学习者受榜样的影响 去做那些他们本来会做但不去做的事情
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 ,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黑猩猩叠箱子够香蕉/抓竹竿取香蕉
学习的实质 形成新的格式塔(完形 ),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过程:对情境的突然顿悟
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 VS 苛勒的完形-顿悟
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独立的
联结-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托尔曼认知地图论/符号学习理论
实验 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 期望的获得
学习的结果:形成S-O-R
学习的实质:形成认知地图
潜伏学习:强化物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产生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
学习观
学习实质: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环节: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教学目的:理解学科结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冻结城墙)
学科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
动机原则
学生的三种基本内驱力
好奇内驱力(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
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
结构原则
动作表象(动作学习)、图像表象( 图像学习)、符号表象(语言学习)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特征: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人为的联系(强行加给它的联系,如二十四节气歌);非人为联系(本身就存在不以人意志转移,三角形内角和去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容易理解);实质性联系(我们能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把知识表达,如用自己的话表达发现学习的涵义)
有意义的学习
条件
客观: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心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我知)
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倾向性,我想)
学习者积极主动把新旧知识发生联系(我愿意)
类型
符号学习---表征学习;特指。①词汇(中英文)②非语言(动作、信号灯)③事实类(时间、地点、人名)
概念学习---一类事物、本质共同;泛指。概念成分:①名称②定义(冒号之后的)③属性④例证(正例、反例)
命题学习---概念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距离)
有意义学习的结构:形成认知结构
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 。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讲解教学”(教师中心)
两个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 (一般观念再分化)
整合协调原则 (认知结构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一个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 引导性学习材料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分类
陈述性组织者 概括性和抽象高于新知识--上位学习
比较性组织者 概括性和抽象性=新知识--并列结合学习
例:学习“钢”概念之前呈现“金属和合金”的概念,金属和合金的概念为“钢”的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总结学习)
原有(a1、a2、a3)→新(A);(苹果、梨…→水果)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原有(A)→新(a1、a2、a3);(水果→苹果、梨…)
并列结合学习
先学动物再学植物;先学习苹果再学香蕉;先学遗传再学变异
学习动机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 (对知识、学习感兴趣) 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己的地位、荣誉、自尊) 附属内驱力 (老师、家长的表扬)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结构模式 感觉记录器(瞬时记忆)--注意--短时记忆--人(复述) 信息(编码)---长时记忆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了解/ 领会、获得/ 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诀:东邻西宝会做盖饭
九五矩阵教学法 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激起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社会互动对于互动对于知识架构很重要。
知识观
知识动态性的具体表现
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是人类进步而不断更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
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知识并不是适用所有情况,具体情境要再创造
学习观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社会互动性(处于社会共同体)、 情境性(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
学生观
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丰富性、差异性)--“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观(教师观)
情境式教学
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
理论基础: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在“现有”和“可能达到”之间建立一个支架
基本环节 ①进入情境②搭建支架,引导探索③独立探索
抛锚式教学/情境教学/实例式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请文字写平】
随机进入/通达教学
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件或同一问题的多种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操作 ①呈现情境②随机进入学习③思维发展训练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探究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活动的教学
合作学习
“小组”为单位,人数4-6人,特点: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认知学徒制
约翰·布朗 ①示范②指导与训练③隐退
交互式学习
教师先示范--学生扮演教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
内在学习论
罗杰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将学习分为
无意义学习 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只是知识的积累,学的吃力,易遗忘。
有意义学习
①个人参与性质;②是自发的;③是渗透的(态度、个性、各方面);④采取学生自我评价
奥苏贝尔 仅仅是认知范畴(知识与知识);学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罗杰斯 学习强调对自己生活有帮助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非指导性教学
教师角色不是权威,是“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助产士”和“催化剂”
精髓:给学生安全感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知情统一的完人”or“功能完善者”;强调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