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7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7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学习动机P50二、学习策略三、学习迁移四、知识与技能。
编辑于2022-08-29 22:04:51 浙江省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P50
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功能
激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指向功能
分类
按诱因来源分 (人)--德西效应
内部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
按社会意义分
高尚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社会和集体 为了实现中国梦
低级的学习动机 为获取个人名利
按起作用时间长短
近景直接性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为了通过下个月的教师招聘考试
远景间接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为了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
按活动中作用大小
主导性动机--主要作用--考教师为了稳定的工作
辅助性动机--辅助作用--考教师为了获得稳定工作还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找个好对象等
奥苏贝尔按学校中学业成就动机类型
认知内驱力
对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 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己成就、地位、排名、自尊、威望、荣誉 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的赞许获认可 外部动机
为了让老师更喜欢自己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大考大玩,小考小玩)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任务难度--最佳动机
易--中等偏高;中--中等;难--中等偏低
理论
强化理论---斯金纳---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满足学生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才会出现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P92
能力(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不稳定、内在、可控);身心状态(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工作难度(稳定、外在、不可控);运气(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外界环境(不稳定、外在、不可控)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活动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R)的影响因素
先行因素--期待(结果期待:一种行为导致一种结果/效能期待:自己能否办到--能力)
结果因素--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言语说服)
作用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学习任务的完成 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因素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最主要因素 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感
替代经验 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源于对他人的观察
言语暗示/劝说 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牢固的
情绪唤醒 中等水平的情绪唤醒最佳
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
高驱高避--“过度努力/隐晦努力者”
低趋高避--“逃避失败者”
高驱低避--“成功定向者/掌握定向者”
低驱低避--“失败接受者”
习得性无助感理论---塞利格曼
表现
动机降低
认知出现障碍
情绪失调
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
内部
启发式教学;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指导归因
外部
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反馈;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二、学习策略
概念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策略范围>学习方法
分类(麦克卡)
认知策略(对外部信息的记忆)
复述策略(死记硬背)
运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整体事件与部分实际相结合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
例:划线,抄写,默写,朗读,背诵,复习,过度学习
精加工策略
记忆术:形象联想法(鲜明形象)、谐音联想法、首字联词法、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关键词法(声音线索词)、视觉联想(视觉表象联系)、语义联想(新旧知识联系)
做笔记:不是简单的抄写,是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问:加深理解
生成性学习:过程中、理解作用--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加强其深层理解
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理解后归纳总结)
归类策略:组块:相似归类、对比归类、从属归类、递进归类
纲要策略(列提纲)
主题纲要法 无关语句→主题→语句联系;“给文章起标题”
符号纲要法 完成、归纳总结作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符号、图式
元认知策略(对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策略)
计划策略
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监控策略
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认知活动监控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先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题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生物钟、工作曲线)、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自然环境、学习空间
努力管理策略 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学习信心
工具的利用 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电脑与网络等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学习策略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 学生为主体
内化性原则 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应用
生成性原则 利用学习策略产生新的东西
特定性原则 对不同的知识运用不同的策略
有效监控原则 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策略,随时调整学习策略的使用n
个人效能感原则 通过学习策略的使用提高个人效能感
主化生 特有效
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 --- 教师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 构成环节:激发、演讲、练习、反馈、迁移
程序化训练模式---没有教师,学生自己--教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 若干小步骤,按程序练习,达到自动化 PQ4R--若干个规范化小步骤
完形训练模式---教师(提供的材料:高/完整→低)-学生(能力:弱→强)
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师+学生--教师先树立榜样,指定学生扮演“老师”,然后交给学生
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三、学习迁移
四、知识与技能
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三、学习迁移 P94
概念
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以一贯十
√知识、技能、态度与品德--后天学习 ×气质--先天形成
类型
按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助长性迁移 促进作用
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
负迁移/抑制性迁移 阻碍作用
学习拼音后学英语的音标,最初常常受到干扰
零迁移 无影响
按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 先前学习→后继学习
顺向正迁移 前摄抑制
逆向负迁移 盗摄抑制
“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逆向迁移 后继学习→先前学习
学完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理解更深入
按迁移内容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同一概括水平
化学中锂、钠、钾金属元素之间学习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概括水平
自上而下的迁移--下位学习(原有高→新学低)
自下而上--上位学习(原有低→新学高)
上:概括水平高;下:概括水平低
数学学习中由数学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学了“角”再学习“直角、锐角”等概念
迁移内容 /范围的不同(布鲁纳)
一般迁移
(原理、原则、态度、方法、思维)的具体应用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已有具体经验要素的重新组合
学完eye再学eyeball;学习“日、月”对“明”的学习;掌握加减对四则运算的影响
迁移过程中内需的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
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改变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顺应性迁移
质变,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
报纸书刊等概念不能解释“互联网”要用“媒体”来解释
重组性迁移
量变+质变--调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内容
跳水动作、体操、舞蹈--动作的重组
按迁移的程度分
自迁移 相同情境
近迁移 相似情境
远迁移 不同情境
以数学题为例:同一道题--自迁移;相似的题--近迁移;完全不一样的题--远迁移
理论
形式训练说 沃尔夫 ---认知能力、语感 属于一般迁移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斯 “形状知觉”实验 ①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是有条件的;②两种学习之间要有共同要素,相同要素越多,迁移量越大 属于具体迁移
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属于一般迁移
关系转化说 苛勒 “小鸡觅食”实验 对关系的顿悟 属于一般迁移
早期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布鲁纳 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影响到迁移 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
产生式迁移理论 安德森 认知技能的学习
当代的迁移理论
影响因素
相似性---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学习目的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前提条件
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至关重要作用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有效途径
学习心向与定势
定势(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实验:陆钦斯
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
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四、知识与技能P97
知识的概念
个体将外在的信息及其组织(内化到)人脑中成为知识
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
知识的分类
按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 外部特征、外部联系 ---苹果是红色、甜的
理性知识 本质特征、内在联系 ---苹果 是一种水果
按知识的表现分(波兰尼)
显性知识---书面的知识
隐性知识---储藏在头脑中的 记忆、经验、技术、感受
按知识的功能分(安德森)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 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的问题---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 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在游泳、做题时表现出来的知识
表征和存储
陈述性知识
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图示
学习过程:获得、保持、提取(理解、巩固、应用)
程序性知识
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如果满足…条件,就产生…操作)
构成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知识学习
概念: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掌握 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分类
奥苏贝尔
按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表征学习;特指。①词汇(中英文)“狗、dog”代表看到的狗②动作、信号灯③时间、地点、人名
概念学习
一类事物、本质共同;---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这样两个特征
命题学习
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的最小单位;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 ----规则、原理、定律、公式 概念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距离)
如学习“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按新旧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关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
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过程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和知识的概括)、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信息加工的角度叫:知识的编码、知识的存储和知识的提取
知识的理解/领会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内容;②学习材料的形式;③教师言语的提示与指导
主观因素
①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②学生的能力水平;③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包括
直观
实物直观
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
模象直观
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
模象直观的效果要优于实物直观
言语直观
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
在教学中应用最多;最为经济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语言直观
概括
感性概括(低级、表象、凭借直觉) ;理性概括(高级、能体现出本质特征)
知识的巩固
作用 知识巩固是知识积累的前提;知识的巩固与理解相互依存;知识的巩固是知识应用的前提
途径 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指导学生采取有效 记忆方法;合理组织复习
知识的应用--知识学习的目的
概念 将所学的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其实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 ①审批;②联想;③解析;④内化
影响因素 外--课题的性质;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水平;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
技能学习
五、问题解决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