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编辑于2022-09-05 17:45:07《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书名: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作者: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简介: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出版时间 2017-12-01 00:00:00 ISBN: 9787508675534 分类: 个人成长-人生哲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意义
1.心流,快乐的源泉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幸福
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定义
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活出意义来》
特点
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述
无法直接追求
≈掌控感
肯定人生的每个瞬间
荒诞主义的特点
如果一个人不靠信仰支持,试图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很可能会从极致的生理快乐,或社会公认的最具吸引力的事物着手。因此,财富、权势与性就成为他们奋斗的主要目标。然而这些并不能改善生活品质——唯有直接控制体验感受,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此时此刻中汲取快乐,才能克服障碍,得到满足。
最优体验
基础
心流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研究方法
心理体验抽样法
不满
宇宙的混沌
霍姆斯说:“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
不确定性
混乱性
解决
改变对日常的阐述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活在未来的焦虑
生活越改善而越不满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神话
依赖文化价值体系
缺失内在秩序
幻灭结局
反思
只要他抽出时间来反省,幻灭感就会油然而生:每次的成功只是证明,金钱、权力、地位、财富,都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
善用体验
做自己的主人
决定事情先后顺序
摆脱社会控制
个人社会化是必然的;社会化的真谛在于使个人依赖社会的控制,并对赏罚有既定的反应;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使每个人都完全认同社会秩序,根本不想触犯任何规则。 社会为了使我们实现它的目标,有若干手段:生理需求和基因制约。 除了痛苦,社会控制也以快乐作为使人就范的诱饵。
生理需求
基因控制
各种“快乐”
工作一辈子并遵守法律的报酬就是美好生活,这一招其实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人的每个欲望——从性欲到侵略,从寻求安全感到接受改变——几乎都成为政客、教会、企业及广告界控制社会的手段。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为招徕壮丁参军,承诺士兵可以在征服的土地上奸淫掳掠,而现在的征兵广告则邀请年轻人去“看看世界”。
承认争议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往往也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他就会完全忽略它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释放内在生命
无替代方案原因
智慧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神话需与时俱进
控制自己意识
心流前提
构成
2.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意识
本质
生物规律
独立行动能力
本书解释学科
现象学
定义
选择性的反映+主动塑造
意识虽然像一面镜子,反映外界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变化,但它是选择性的反映,会主动塑造事件,并把主观的真实加诸事件之上。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矛盾
意识有极限
资讯♾️
注意力
指标
随意集中注意力
不分心
案例
约束
E女士一生中没有浪费过一分钟,她无时无刻不在写作、解决问题、阅读报纸、翻阅当日行程,或只是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周遭事物,并计划下一步的工作。她只花很少的时间在日常例行公事上;她与人交谈彬彬有礼,社交仪态优雅,但尽可能避免这些活动。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心灵充电,方法非常简单:如在湖畔伫立15分钟,闭上眼睛,让阳光洒在脸上;或者牵着猎犬到镇外的小山坡上散步。E女士能充分控制注意力,可以随时把意识关闭,打个盹儿,然后恢复精神。 她凭借着约束注意力,不把精力浪费在不具建设性的思想或活动上,渡过了一切难关。
观测
R是个瘦小的男人,乍一看很不起眼,非常害羞、谦虚,跟他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很容易把他忘掉。熟悉他的人并不多,但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在一门冷僻的学问上卓然有成,还有许多美妙的诗歌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跟他谈话,令人联想到一泓深不可测的活力之泉。他说话时,目光深邃;听人说话时,往往从多方面分析对方的话语。一般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常令他感到困惑;在用原创但十分贴切的方式详加分析前,他绝不让任何事轻易溜走。 R先生尽管不断地磨砺知性,外表却给人一种沉着、宁静的感觉。他似乎永远能察觉到周遭最微小的变动。他注意一件事,目的不在于改善或批判它,只要能够观察和了解事实,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就心满意足了。
特点
由于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回忆、思考、感觉、做决定,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它是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在工作中会耗损。我们通过这种能量的应用,创造自我;也通过应用的方式,塑造记忆、思想和感觉。注意力是一种受我们控制、随我们使用的能量变化而改变,也是改善体验品质的最重要的工具。
有限
互相塑造
自我
成长
独特化
整合
与他人联结
精神熵
要命的精神熵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内在失序
撞球理论
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
自我阐述决定利害关系
最优体验的反面
3. 心流的构成要素
可完成性
全神贯注
明确目标
即时反馈
条件
没有烦恼
自我控制强
忘我状态
与大我合一
我们用以代表自己的资讯,也就是自我的观念,隐遁到知觉之外。暂时忘我,似乎是件很愉快的事,不再一心一意地想着自己,才有机会扩充对自我的概念。消除自我意识可以带来自我超越,产生一种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
超越自我
在心流中,一个人面临做出最佳表现、须不断改善技巧的挑战,在这期间,他没有机会反省这么做对自我有什么意义——如果自我意识能随时恢复,这次体验就不可能太深刻。要等事后,一切活动都告一段落时,自我意识逐渐复苏,而这时的自我已经和经历心流前的自我不一样了:新技巧和新成就使它变得更丰富。
没有时间感
结果
应用
4.日常生活
5. 感官之乐
6.思维之乐
7.工作之乐
8.人际之乐
9.挫折
10.追寻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