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家庭的觉醒》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 要改变的不是孩子, 而是父母本身。 我们越恐惧,孩子越焦虑。 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是彼此独立, 又相互成长。
这张思维导图,是以《福格行为模型》为底层操作系统,打通行为科学三大黄金三角: ❶ 成瘾机制(《上瘾》×《软瘾》):解码习惯养成的双螺旋结构,让「强迫性沉溺」转化为「战略性依赖」 ; ❷ 微观裂变(《微习惯》×《掌控习惯》):建立从原子习惯到复利效应的跃迁通道 ; ❸ 职场显化(《5%职场精英的工作习惯》×《习惯的力量》):将神经科学原理转化为可复制的生产力武器 。
21世纪,医学进入史上上独一无二的慢病时代。 代谢性疾病、癌症、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成了影响人类寿命的四大“杀手”。 面对新的挑战,除了治疗,更要预防! 本书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彼得·阿提亚为你制定实现百岁人生的长寿战略。 从养老到“享老”,提前了解“对手”,才能百战不殆。
你一定听说过书法家颜真卿,但你不知道的是: 安史之乱中,他提刀为将,率领20万大军硬刚安禄山; 为保家国,颜氏一族30余口被害,他字字血泪,写下媲美《兰亭序》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75岁高龄,他领命前往敌营,知其不可而为之,慷慨舍身赴死。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颜真卿告诉你,堂堂君子如何铁骨震世,谋略无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高效休息法》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读书笔记
《焦虑情绪调节手册》 大卫·伯恩斯
社交恐惧心理学
《焦虑星球笔记》思维导图
焦虑心理学
焦虑的智慧:担忧和侵入式思维如何帮助我们疗愈
刘楠《重启人生》
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4》读书笔记
《家庭的觉醒》
带父母走出恐惧与担忧
作者
[美]沙法丽·萨巴瑞
1. 临床心理学家
2. 畅销书《父母的觉醒》
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
4. 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
新的觉醒
1. 父母的“自我”与“真我”
那个对孩子大声咆哮的叫作“自我”
“自我”取决于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根植于恐惧之上
当内心充满着对周围世界的恐惧时,第一反应就是愤怒
2. 孩子是唤醒者
孩子像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
孩子本来是觉醒的,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只需要让孩子保持他的天性
3. 导致家长失败的原因
认为孩子必须保持主动作为
时间概念的冲突
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4. 父母恐惧的来源
不被爱的恐惧
对冲突的恐惧
对投入的恐惧
独立自主的恐惧
对不幸的恐惧
觉得自己没用的恐惧
失去控制权的恐惧
对平凡的恐惧
对短缺的恐惧
教育的七大迷思
1. 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教养的核心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人
2. 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
若把孩子的能力比喻成五根手指, 外在成就只是“小拇指”
3. 孩子有好坏之分
很多家长为了回避对自身的反思, 他们的办法是给孩子贴标签
4. 好家长是天生的
成为好家长是需要我们进行 大量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
5. 有爱就是好家长
爱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 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
6. 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 挫折有它本身的意义
7. 家长要控制一切
家长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一个东西, 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新的教养技巧
1. 从期待到投入
放下对孩子、对你的家庭过多的期待, 而投入地生活在每一天的互动当中
2. 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
比如跟孩子说话要走心, 不要说那些教训人的话、 站在高处的话
3. 从混乱到平静
一个家庭里边声音越大的人,权威反而越小
而靠平静的情绪与倾听,在家里的话语权会更大
4. 从有角色到无角色
应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 而不是谁谁谁的父母
5. 从情绪到感受
当我们给自己铺一条通往内心感受的清晰而直接的路线时, 我们便不再害怕在必要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反省, 也不再被它们挟制
6. 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
家长要学会情感自主, 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完全裹挟在一起
7. 从批判到共情
真正的共情不是操纵, 而是不会对孩子更高层次的自我、有商榷的余地
8. 从纪律到开朗的规矩
好规矩有两个特点:服务于你和孩子更高层次的自我、有商榷的余地
9. 从战场走到谈判桌
与孩子一起进步,既不溺爱,同时也不争夺
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