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考研-第一章-艺术本质论,《艺术概论》王宏建版本结合彭吉象版本知识梳理,需要的可以收藏下。
编辑于2022-09-28 17:21:56艺术本质论
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1.艺术的内涵:艺术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道德、法律、哲学、宗教、艺术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定义: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和它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或促进作用
1.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
2.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艺术(反作用,并不一定会随着经济基础一起消失)。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社会意识形态并不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2.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3.社会意识形态相互间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突出体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不同距离上。
(1)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中,有些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哲学,也应包括艺术、文学等。
(2)另一些意识形态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即那些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十分密切或比较密切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政治、法律、道德。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1.与政治
(1)对艺术影响最大,但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艺术和政治都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2)政治是艺术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的中介,艺术通过政治反映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通过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上层建筑中,政治与艺术最为紧密,它既可以是促进艺术繁荣的动力,也可以导致艺术的衰败。
(5)艺术表现政治,但不是政治的附庸;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艺术作品中政治倾向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
2.与道德
(1)道德影响艺术的发展。
(2)艺术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为进步的经济基础服务,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1.宗教
(1)从根本上是对艺术的否定,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限制艺术自由发展。
(2)艺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宗教服务,但艺术家还可表现自己审美意识的一些相对的自由,艺术在宗教的影响下得到发展。
(3)宗教对艺术的否定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也是对自身的否定,艺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定时期又会重新获得独立性,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4)宗教对艺术影响很大,都属于很高的、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都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2.哲学
(1)作为世界观,对艺术创作产生影响。
(2)艺术反应一定的哲学观念,并对世界观的形成造成影响。
(3)美学观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3.科学
(1)科学进步促进艺术形态的发展:技术层面(材料和技术进步--艺术的表现手法)、思想观念(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改变--艺术创作观念、创作方法革新)。
(2)科技为艺术提供大众媒介,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
(3)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才能具有生命力。脱离实际生活的模仿或是纯技巧,缺乏艺术价值。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1.内涵:艺术反映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情感的、精神的社会生活。
2.意义
(1)对艺术家
①题材上,选择广泛;自然景象、社会事件、社会关系、思想感情、错觉梦境。
②表现方式与手法上选择多样:可以用具象的手法再现事物,也可以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感情,无论选择哪一种表现方式,都是从某一种社会生活进行反映。
(2)对艺术的社会本质
①在更深层次上解释艺术的社会本质
②作为更高更远的社会意识形态可以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中间环节的社会意识形态不能反映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1.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把“艺术”看做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
2.艺术生产观念的意义:艺术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同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把“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人的社会本质是生产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生产形态,看作是人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举。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1.艺术生产内涵
(1)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2)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2.“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来看
①物质生产:满足物质需要
②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满足精神需要
(2)从产品属性来看
①物质生产:具有使用价值,可转让,也是一种可出卖的、承担交换价值的商品
②艺术生产:具有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消费的是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不可转让。但艺术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之后,也会具有商品属性,可承担一定的交换价值,但这不是其主要属性和根本属性,它所提供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艺术品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属性。
(3)从消费过程来看
①物质生产:是一种物质性的消费,比如对家具的使用、食用食品,获得物质上的使用价值。
②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性的消费,比如听音乐、观赏绘画作品,获得美的感受,获得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1.实质
(1)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作,其生产过程中的本质特征是审美。不仅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改变了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的形态的过程中实现生产者认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
(2)是一种最终会影响到物质世界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过程中,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高度统一的。一方面对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提供可供人类精神消费的物质存在。人类在进行艺术品的精神消费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会受到影响,进而产生行为实践上的改变,最终影响到客观世界。
2.意义
(1)艺术生产异化的表现
①生产目的改变:满足精神需要、审美享受--获取更多利润,满足财富积累。
②价值标准的改变: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赚取利润的高低变成艺术品价值的衡量标准。
③生产过程的改变:艺术家变成了被雇佣劳动者,自由而高尚的审美创造活动变成了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活动。
(2)对社会主义国家艺术生产的启示
①应该作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②艺术品保持其审美属性的本质属性,也可以像商品一样流通。
③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应该自由而自觉地进行艺术生产,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自觉承担促进社会文化艺术繁荣的义务。
3.启示
(1)提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艺术生产的性质: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艺术生产的审美属性指向了艺术美的两个内容: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主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③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2)阐明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不平衡性
①社会意识形态被经济基础所决定,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②艺术生产的发展状态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但又有相对独立性。
(3)揭示了艺术系统的运转过程
①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消费(艺术鉴赏)三个环节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讲究,以一种辩证的角度来看待生产者、艺术作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1.内涵:
(1)意识形态/精神现象角度:是以客观物质为基础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
(2)精神生产活动: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审美认识之后,才能进行精神层面的创作。
2.艺术认识的科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
(2)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现象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而艺术在认识现实世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马克思认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1)理论方式。
(2)艺术方式。
(3)宗教方式。
(4)实践--精神方式
2.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1)真实性: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反映,通过虚幻的概念认识世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审美的方式认识世界。
(2)形象性:宗教形象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一种普遍的观念符号;艺术形象是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后经过审美加工而形成的。
3.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1)哲学掌握世界的方式:以“理论的方式”,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表现出来的是各种理论体系、范畴),认识事物的本质,以理论和范畴抽象出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2)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以“形象的方式”,运用具体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表现出来的是各种故事中的人物、美丽的场景等),认识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具体的形式揭示事物的普遍性本质。
(3)艺术与哲学一样掌握真理,不同的是艺术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艺术用形象来认识客观世界,也用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
2.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形象性有不同的特点
(1)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媒介塑造出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形象,其形象具有多义性。
(2)音乐:通过声音塑造出听觉形象,能够引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其形象具有模糊性。
(3)美术作品:通过确定的具体的形式塑造出视觉形象,可以直接被观者的眼睛所把握,其形象是完全明确的。
3.艺术形象的特征
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三大特性)、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审美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艺术作品都以感性形态呈现
(1)创作过程:艺术家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受到触动,产生创作动机。
(2)艺术欣赏:艺术作品的形象首先作用于观赏者的感官,观众扑面而来的艺术感受是感性的。
2.内涵
(1)艺术形象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
(2)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还必须以感性形象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现象形态表现出深层精神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3)创作过程:艺术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个别事物的表象--个别的属性特征--一般的属性特征--新的艺术形象。
(4)欣赏角度: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觉上的快适,而且作用于观众的理知,引起思考。
(5)美感在本质上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形成:客观现实生活根源+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特殊审美认识。
(2)表现: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思想感情。
2.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中,也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偏向性
(1)浪漫主义:偏向主观表现,强调感情和理想化,但艺术形象都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
(2)现实主义:偏向客观再现,强调逼真的写实性,但是在艺术形象中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主观意识。
3.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侧重再现与表现只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艺术形象本质上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存在纯主观或纯客观的艺术形象。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1.内涵
艺术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2.特点
(1)创作手法偏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2)融合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艺术家在主观感受上主要体现的是理性的一面。
(3)融合再现和表现。
(4)再现性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化、审美化的真实,依据于客观生活,但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生活。
3.真实
(1)现象的真实:艺术家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本质的真实:艺术家主观能动性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体现在艺术形象中。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1.内涵
艺术形象中体现出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真诚与真挚(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都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2.特点
(1)创作手法偏理想化,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
(2)倾向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艺术家在主观感受上主要体现的是感性的一面。
(3)融合再现和表现。
(4)表现性艺术的真实是在艺术家真挚的感情、真实的感受中体现出现实世界的真实。
3.总结:艺术的真实性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的真实,意识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表现的真实,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1.艺术典型内涵: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1)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
(2)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2.特征
(1)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要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2)必须具备生动鲜明的形象、个性或特殊性,要表现地比现实形象更有感染力、更有吸引力、更令人印象深刻。
(3)艺术典型必须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个性或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和普遍性。
(4)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及独特创造。
3.重要性
(1)是不可重复的,是艺术家对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美的独特创造,模仿前人和他人都不可能获得。
(2)理解艺术典型和典型化的原理,对艺术创作有必要的意义,不经典型化的一味模仿和复制现实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真理,使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4.创造过程
艺术家的主观把握+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素材
典型化的取舍
典型意象
艺术典型
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1.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现实美
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观、小说中的人物和社会环境等。
2.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来源或根据,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
3.现实美的分类
(1)自然美:自然事物的美,自然景观、自然生灵、自然规律等。
(2)社会美:社会事物的美,人类与社会关系的美。
(3)在人的身上既有自然美,也有社会美。
4.艺术美的追求
人们并不满足与现实美的审美,艺术美就是人对审美更高要求的体现。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1.艺术美的内涵
艺术作品的美(反映现实美+创造艺术美)
2.艺术美的核心在与人的创造
(1)这种创造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产生的,并且按照美的规律,为着美的目的。
(2)通过人的审美创造能把现实中原本不美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3.艺术美的特点
(1)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创造,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美的规律也是如此。
(2)是更高一等级的美,艺术美更加鲜明、集中、完全、充分。
(3)是人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创造出第二现实的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1.艺术作为审美对象的内涵
(1)反映现实美:艺术本身是对现实美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2)创造艺术美: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
(3)成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存在,成为了欣赏者的审美对象。
2.艺术在不同范畴中与美的关系
(1)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艺术家的审美认识。
(2)精神生产形态:是客观世界经过艺术家主观世界审美意识加工改造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接受与消费:对于欣赏者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艺术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3.艺术与艺术美概念的关系
(1)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
(2)艺术美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了客观存在。
(3)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是审美主体,艺术美是艺术家结合客观和主观的创造产物。
(4)艺术接受中:欣赏者是审美主体,艺术美是客观的审美对象,但是欣赏者依然有自身的审美创造性。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概念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的美学关系。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把握它的美学特征。
2.审美关系产生原因
(1)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3.人化的自然:指经过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敌对的或自然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认识到客观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人化的自然”是人与自然产生审美关系的条件,并不是美本身。
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1)审美主体的自身能力(审美意识、对美的感知能力)限制着其对审美客体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
(2)随着实践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反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审美主体的能力提高(认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总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相互转换的。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1.美的本质
(1)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
①美的规律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
②美的规律关系到事物的外在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
(2)美是形象的真理。
美不可能是抽象的,事物的内在本质必须表现在外部形象上,通过一定形式或形象显现出来,才有可能成为美的事物。
(3)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①真:高度真实、高度概括。
②善:真挚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善。
③美:以生动地形式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和艺术家的真挚感情。
2.美感本质
(1)内涵: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2)美感的构成: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3.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美感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审美主体在主观的审美观念上的不同是造成美感差异的根本原因。
4.美感形式的多样性
(1)感官的快适占主导。
(2)理性的满足占主导。
(3)以上二者统一互为补充。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1.从艺术与艺术家关系来看: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因此,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2.在艺术的社会本质前提下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1)在创作过程中,主体动能作用和主体个性的展现。
(2)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上的把握,技巧和技艺是涉及到审美特性的,不同于一般生产实践的技能和技术。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1)合目的性:美的目的。
(2)合规律性:合乎美的规律。
3.形象性
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4.形式美与形式感
艺术作品的美是可以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以各种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的形式来唤起美感。
5.创造性
(1)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的独特发现和创造。
(2)创作主体:其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一直有新的创造。
(3)欣赏主体:欣赏主体在欣赏的过程中,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1.情感的内涵
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
2.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
(1)贯穿始终: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审美欣赏。
(2)与认识和理解相伴而生:审美情感不是一般的情感,不是纯生理或纯心理的反映,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美感越强烈。
(3)情感与思想的交融: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4)以情动人: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情感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从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情感都十分重要。
拓展:艺术的特征(彭吉象)
1.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
(1)艺术创作: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创作主体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2)艺术作品:打上了创作主体的烙印,拥有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独创性。
(3)艺术欣赏:欣赏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来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3.审美性
(1)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真善美的结晶。
(3)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