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温病学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展
温病学第三章 温病病因于发展:温毒病邪:有发于营分与气分的不同。发于气分,可见灼热烦渴,口苦尿赤,舌红苔黄等气分表现。发于营分,可见身热,斑疹,神昏,舌绛等营分证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二章休克的思维导图,休克是机体在各种强烈有害因子作用后出现的以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包含休克的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休克时细胞的代谢改变和器官的功能、常见休克的病变特点。
第六章水,电解质紊乱 第三节钾代谢障碍知识梳理,包括正常钾代谢和钾代谢障碍两部分内容。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水,电解质紊乱,水肿。心房钠尿肽(ANP):合成储存于心房肌细胞中。当血容量上升时,钠离子浓度增高或血管紧张素增多时,受刺激。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的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三章 温病病因与发展
第一节 病因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邪致病的共同特点:1、从外感受 2、性属温热,以发热为主症 3、易伤津液 4、致病迅速 5、与时令有关 6、病位有别
一、风热病邪
四季都可成,多见于冬春两季
致病特点
1、首犯上焦肺卫
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微渴,咳嗽,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
2、易化燥伤阴
风为阳邪,热亦为阳邪,两阳相合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风邪善行数变,温邪则热变最速
二、暑热病邪
火热之气所化生,是夏季特有的。引起的病症叫暑温
1、伤人急速,径犯阳明
暑温病邪初起见壮热,大渴,大汗,烦躁,舌红,苔黄,脉洪大
2、暑性酷烈,耗气伤津
3、易入厥阴,闭窍动风
4、易兼湿邪,阻郁气分
3、湿热病邪
四季均可见,多发生于长夏。引起湿温。
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
2、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3、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4、燥热病邪
燥为秋令主气。引起秋燥,为温燥。还有凉燥
1、病变以肺为主
2、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3、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
以致病后出现里热偏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邪气,即传统所谓的“伏寒化温”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有发于营分与气分的不同。发于气分,可见灼热烦渴,口苦尿赤,舌红苔黄等气分表现。发于营分,可见身热,斑疹,神昏,舌绛等营分证表现。
2、里热显著,动血动风
易出现动血,动风,闭窍,发斑等凶险
3、易耗伤阴液,后期易致肝肾损伤
6、温毒病邪
是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属性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与时令季节有关,并能引起流行。包括风热时毒--大头瘟,温热时毒--烂喉痧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7、疠气
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引起温疫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
3、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第二节 发病
一、发病因素
主要病因时温邪
1、人体正气;2、自然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地域因素);3、社会因素
二、感邪途径
1、从皮毛而入
2、从口鼻而入
三、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
孕育于宋代郭雍,由明代汪石山明确提出。是指感受当令温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是与伏邪温病而后发相对而言,实际是指病发于表的温病。有风温,秋燥
发病
感邪即发,病发于表
初起证候特点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苔薄白等肺卫表热证
病机传变
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渐传变
病势
病程较短,病情多较伏邪温病轻,治疗即时易痊愈
初起治则
以解表透邪为主
代表病种
风温,秋燥
2、伏邪温病
是指感受外邪藏体内过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台等气,营分里热证,或兼卫分表证。
由里达外,或由里继而内陷
病势较长,病情较重,易生变证,若伏邪逐步透尽可愈
以清泄里热为主
春温,伏暑
暑热兼夹湿邪称为暑湿病邪。可引起暑湿和伏暑。致病特点:易困阻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