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招聘备考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词源、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形态。
编辑于2022-10-09 12:07:21 山东省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日常用法
过程
最基本的用法
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方法
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制度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教育的词源
中国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
许慎(东汉)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外国
education
潜质引发
引导
教育的定义
广义
定义
凡是促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构成
横向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教育
纵向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近代社会
常见版本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自我教育
自然形态下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属于自然形态下的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
思想品德教育
谢弗勒
《教育的语言》
术语
规定性
作者规定的
描述性
实然(现实)
纲领性
应然(理想)
隐喻
教育即生长
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
口号
“素质教育”口号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纲领性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描述性
教育的本质
地位
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
教育学学科结构的逻辑起点
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目的
目的性
培养
育人性(本质属性)
人(动物界无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性(根本属性)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目的性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社会性
意识性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其他理论
上层建筑说
教育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
生产力说
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手段
双重属性说
特殊范畴说
独特的社会现象,特殊的社会范畴
社会实践说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结构
内部结构(基本要素)
教育者
主导作用
主体--教师
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课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教的主体
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
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
受教育者
主体地位
学的主体
教的客体
接受教育的人,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学习的学生
教育影响(媒介/措施/中介)
构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
版1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物质
精神
版2
教育媒体
教育内容
教育环境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方式
版3
内容上
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
教科书
形式上
教育方法
教育手段
教育组织形式
互为矛盾
版2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版3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物资
教育内容
版4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教育活动方式
外部结构
教育层次(纵向/级别)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类型(横向)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办学形式
全日制
函授
半工半读
教育管理体制
公办
民办
私立
教育的形态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非制度化
制度化(高级形态)
场所/空间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时间
农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的教育
规范程度
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
非正规教育
存在形态
实体教育
虚拟教育
网课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由教育的功能决定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历史性(时代性)
不同时期,教育不同
古今各不相同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教育都有阶级性
只有统治阶级可以接受教育,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性
西周:学在官府;古印度:种姓制度
等级性
不同阶级,教育不同
封建社会有明显的等级性,社会主义无等级性
唐:六学二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继承性
古今相同,不同时期,前后相继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保存
首先是教育内容,其次是教育方法
相对独立性
版1
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不平衡性
版2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
版3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版4
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版5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长期性
培养人的时间周期较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产性
教育是生产性活动
在生产劳动力
在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进行技术创新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
民族性
带有民族特征
民族语言教学
民族文化知识
迟效性(滞后性)
教育不会立刻见效,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获得效益
社会性
教育受到社会制约
社会制约性是社会性的主要表现
教育的功能
定义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特点
客观性
教育的功能不是主观腻想的,而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结果决定的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永恒性
社会性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多样性
对个体发展有作用,也对社会发展有作用
并非意味着教育功能无边界
整体性
教育的功能之间是有序的组合体
条件性
不会自动实现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类型
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个体(本体/直接/基本/首要)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个性化
版1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促使人的创造性开发并实现个体价值
版2
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尊重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
促进个体和创造性发展
个体社会化
个体谋生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
社会(间接/派生/工具/衍生)功能
社会变迁功能
政治
最直接的功能
经济
最基础的功能
文化
最深远的功能
科技
人口
生态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生态文明社会活动
社会流动功能
横向流动
地点变化,无阶级等级变化
纵向流动
职位变化,阶级等级有变化
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
积极作用
负向功能
消极作用
消除关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
符合预期结果
隐性功能
在计划之外,非预期性的
区别:有无计划性;可以相互转换
教育功能的性质
保守功能
不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重复地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超越功能
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地位
最古老的观点
人物
所有宗教
朱熹
一切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命以为亿兆之君师
观点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评价
错误的,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
地位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
理论基础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人物
利托尔诺
最早提出生物起源说
沛 西能
桑代克
观点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评价
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人物
孟禄
观点
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
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
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
人物
米丁斯基
凯洛夫
巴拉诺夫
为了使年轻一代在同大自然的可怕威力斗争中不致牺牲,为了使人不变为野兽,便产生了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产生于劳动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教育的职能
传递劳动过程在形成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推动人类起源的直接动因
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需要起源说
人物
杨贤江
观点
起源于多方面的需要
交往起源说
人物
叶澜
观点
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生活起源说
人物
杜威
观点
教育起源于生活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1||| 原始社会的教育属于自然形态下的教育
2|||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3||| 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4|||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生产性,自发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
体现了原始社会教育的全民性
5||| 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有非独立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
6||| 特征
生产性
全民性
自发性
非独立性
广泛性
无阶级性
无等级性
原始性
古代社会
基本特征
1. 古代产生了学校
学校
地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标志
教育形成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古代奴隶社会
我国最早的学校--夏--庠
据可查资料,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古埃及--宫廷学校
根据考古发掘,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是3500年前的苏美尔学校
产生的条件
版1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分离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物质基础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大量积累
文字--重要标志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版2
基本条件
剩余劳动力
文字的产生
社会需要
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与应用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樊迟问稼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首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次选等级性
再次选阶级性
3. 教育具有等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六学二馆
九品中正制
阶级性
西周--学在官府
古印度--种姓制度
4. 具有
道统性
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
教育内容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
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5. 古代社会学校开始初步发展,但并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中国
奴隶社会
夏
教育场所
校
序
庠
我国最早的学校
商
教育场所
大学
小学
我国最早的小学
瞽宗,庠,序
共同
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
宗教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
巩固和扩大奴隶统治
西周
特点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官师合一
只有统治阶级可以接受教育
教师未成为独立的职业
非职业化阶段
原因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阶级性
教育场所
国学
天子设立
成均
南学--学乐
上庠
北学--学书
辟雍
太学
东序
东学--习舞
瞽宗
西学--演礼
诸侯设立
泮宫
乡学
塾
设立于闾
庠
设立于党
序
设立于州
校
设立于乡
都属于官学
教育内容--六艺
礼
乐
中心
射
御
大艺
书
数
小艺
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大学考核制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七年--小成
九年--大成
春秋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私学兴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封建社会
战国
教育场所
稷下学宫
创办者:齐桓公
地点:淄博临淄
地位
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
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性质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具有资政议政作用的最高学府
最大特色-基本特点
学术自由
办学方针:来者不拒,兼容并包
待遇
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尊师重道
诞生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管仲)
教育内容
儒家
墨家
显学(百家争鸣)
两汉
教育场所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西汉时期--汉武帝
设立标志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地位
中国第一所完备规制的学校
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
教学形式
个别或小组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缓和教师的不足)
考试
设科射策
西汉一年一试
东汉两年一试
鸿都门学
东汉--汉灵帝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科学校
官邸学
地方官学
私学
书馆
经官
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选士制度
察举制
以“德行”取人
自下而上
征辟制
以“才能”取人
自上而下
魏晋南北朝
教育场所
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教育内容广博,地域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取人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
教育场所
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等级性,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内容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儒,道,佛)
选士制度
科举制
设立标志
隋炀帝(606)设立进士科
废除--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作用--使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
教育场所
书院
朱熹父子
始于唐,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于宋朝
性质
半官半私(极端情况--私学)
最大特点
学术自由,自由讲学
六大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嵩阳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白鹿洞书院
第一个校训--《白鹿洞揭示》
教育教学特色
盛行讲会制度
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辩论式教学
教育内容
四书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
选士制度
科举制
明清
教育场所
中央官学
国子监--始于隋唐
地方官学
府州
县学
社学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
选士制度
科举制--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明代后,固定格式为八股文(始于明,废于清)
西方
奴隶社会
古埃及
学校
宫廷学校--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僧侣学校--学术中心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开设最多,最低级
特点
以官为师,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古印度
种姓制度--阶级性
佛教教育
寺院学校
佛教经典
婆罗门教育
古儒学校--类似于“小先生制,导生制”
家庭教育
《吠陀》经
古希腊
斯巴达教育
培养军人武士
教育内容
军事体操,道德训练
五项全能
重视女子教育
公立学校为主
特点
教师地位高,尊师重道
雅典教育
培养政治家商人
教育内容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轻视女子教育
私立学校为主
特点
崇文
古罗马
家庭教育为主
重视法律,培养雄辩家
重要人物--昆体良
西欧中世纪
基督教教育
修道院学校(僧院学校)
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
教育内容
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
七艺
三科(智者学派)
文法
修辞
辩证法
四学(柏拉图)
几何
音乐
天文
算术
堂区学校(教区学校)
三基(读写算)
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七艺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
骑马
游泳
击剑
打猎
投枪
射箭
吟诗
近代社会
基本特征
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涉,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马丁·路德
3.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
4. 教育世俗化
教育脱离宗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 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制度,出现了双轨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开始走向结合---资本主义社会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
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具有封建性和买办性,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创办新式学堂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
最早设立的新式学堂
近代第一个官方学校
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的学堂
工业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求富
军事学堂--天津水师学堂--自强
留学教学
留美,留欧
詹天佑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冯桂芬最早提出
张之洞进行论述并使其系统化
西学
西政
西文
西史
西艺
科学技术
洋务学堂特点
新
培养目标
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唯一目标
教学内容
学堂以学习西文(语言文学)和西艺(科学技术)为主
教学方式
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
教学组织形式
普遍制定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
旧
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
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不放弃对四书五经的学习
洋务学堂的管理沾染封建官僚习气
在西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环节的管理都依赖外人
维新运动
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废八股,改科举,讲西学,建新堂
人物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师范问题的著作
重视女子教育,参与创办经正女子学校
倡导趣味教学
组织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强调联系实际,使学生有所发明
推行自主,自动,自治,自立教学法
严复
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新民德
开民智
鼓民力
倡导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清末新政
建立学制(壬寅,癸卯)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设立学部
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留学教育
留日
留美
用庚子赔款进行留学教育
20世纪20年代
平民,工读,职业,实用主义,勤工俭学,科学教育
近代中国教育代表人物
蔡元培
地位
毛泽东称为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近代最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人
近代最早提出美育这一教育目标的人
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始者
主持修订壬子癸丑学制
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
教育最终目的
使公民具有健全人格
《对教育方针之意见》
军国民教育
体育
实利主义教育
智育--根据杜威实用主义提出
公民道德教育
德育--核心和重点
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独创,教育的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
美育
具有非功利性和超现实性
以美育代宗教
超越政治的教育
北大改革
《大学令》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学员
发展研究所
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
大学者,囊扩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教师的民主管理权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重术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议》
1||| 教育经费独立
2||| 教育行政独立
3||| 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
4||| 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5||| 教育思想独立
王国维
最早提出“美育”一词
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901年--翻译日本立花三铣编著的《教育学》
1905年--编《教育学》--国人第一本教育学
晏阳初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在河北定县进行教育改革
核心思想
四大教育
1||| 文艺教育--愚--培养知识力
2||| 生计教育--穷--培养生产力
3||| 卫生教育--弱--培养强健力
4||| 公民教育--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
家庭式教育
社会式教育
学校式教育
平民教育
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梁漱溟
地位
致力于乡村教育
教育实施地点--山东菏泽,邹平,济宁
核心思想
中国问题的原因
社会文化失衡(落后根源)
创造新文化
救活旧农村
建立乡农学校
强调政教合一
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相结合
设立乡农教育课程
公共课程
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黄炎培
地位
职业教育之父
大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要旨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之准备
为国家,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方针
科学化
社会化
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和一
职业道德
敬业乐群
陈鹤琴
地位
中国幼教之父
中国的福禄贝尔
儿童教育的圣人
教育实践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师
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
活教育理论
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健全的身体
建设能力
创造能力
服务
合作
课程论
课程应结合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课程打破常规学科组织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
五指教育活动
健康活动
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
艺术活动
文学活动
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四步骤
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表
批评研讨
陶行知
称号
毛泽东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
万世师表
郭沫若
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周恩来
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教育活动
平民教育
1923年在北京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师范教育
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提出“艺友制”师范教育
教师培养模式
确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小先生运动
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
提出小先生制
本质--师生交往模式
主要目的--解决师资不足
《行知行》
1934年--《生活教育》发表《行知行》--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育才中学
1939年--重庆创办育才中学--《创造宣言》
重视创造精神
实行创造教育
主要招收难童入学
六大解放
解放眼睛
解放双手
解放大脑
解放嘴巴
解放空间
解放时间
社会大学
1946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
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人民幸福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理论核心--本质论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
范围论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义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
做是核心
教学方法的具体化--方法论
在劳力上劳心(创造教育实施的根本)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反对注入式教学
儿童教育理论
地位
教育的根本
人一生发展的基础
一个国家今后发展的根本
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主张创造的儿童教育
主张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充分尊重儿童个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儿童生长
两位最伟大的老师
老百姓
孩子们
名言
立足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因材施教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本根草去--教师道德素养--爱党敬业(奉献)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才算毕业--终身教育思想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教学相长/儿童有力量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关爱学生/因材施教
接知入接枝--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规律)
嫩枝易弯也易直--学生的可塑性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教师职业劳动的综合性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西方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教育
人物
维多利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是第一个新式学校教师
埃拉斯谟斯
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观点
个性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古典文学,数学,自然学科成为重点课程
宗教改革
新教教育
马丁·路德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
加尔文
普及教育之父
天主教教育
罗耀拉
重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9世纪欧美国家
德国
《初等义务教育法》--保障初等教育
法国
1881年-1882年《费里法案》
确立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三大原则
英国
1870年《初等义务教育法》
美国
1852年
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赫拉斯·曼
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
教育机会均等理念
现代社会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终身化
地位
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度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给教育带来了革命
概念
人类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的总和
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本质特征
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时间的延展性--纵向时间上
包括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横向空间上
著作
1929年--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
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
1972年--联合国文教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埃德加·富尔)
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概念
普遍现象
教育先行
为未知社会培养新人
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
展望未来(第二部分)
培养完人
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培养创造性
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1996年--联合国文教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内涵
适应工作
职业需要
铸造人格
发展个性
使个人才干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大支柱
学会学习(求知,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合作)
学会生存
意义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一条完善自身的崭新的路
终身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更加贴近
古文
学而不已,圖棺而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全民化
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都要接受教育,并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民主化
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中心内容--实现教育平等(基础--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平等
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平等
教育结果平等
胡森
起点均等论
过程均等论
结果均等论
内涵
版1
1||| 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 “教育机会均等” 口号的提出;
3||| 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 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版2
1||| 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
2||| 其次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 再次指教育方式、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4||| 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民主化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版3
第一,取消等级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反对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思想、民族歧视、宗教歧视,倡导民主精神第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版4
1||| 教育机会均等
2||| 教育管理民主化
3||| 教学民主化
多元化
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现代化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和重要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终极目标
人的现代化
21世纪的教育特点
1. 全民教育
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
2. 教育民主化
3. 教育信息化
含义
培养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把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
要求
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
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
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
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
4. 教育全球化
基本表现形式
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
全球化的教育现象
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教育
5. 教育个性化
现代教育特点都可选
现代教育的特点
版1
公共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未来性
国际性
终身性
版2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的公共性不断增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版3
商品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民主性
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