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信用
自考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2019年版)第二章信用。信用风险: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并集聚,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编辑于2022-10-10 20:15:33 浙江省第二章 信用
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信用的含义
道德范畴中的信用
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
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两种信用范畴之间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区别在于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盈余、赤字与债权债务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现代信用活动就是建立在对盈余单位的盈余和赤字单位的赤字进行调剂的基础之上的。
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是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自然人。当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视角来看,几乎在任何国家,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
从整体视角看,企业部门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通常大于其对货币资金的供给,是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通常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信用关系中的国外部门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其盈余部分的外汇资金就成为国际货币借贷的主要供给来源;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其赤字部分的外汇资金需要从其他国家借入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可以实现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盈余部门(货币资金供给方)与赤字部门(货币资金需求方)间的货币资金余缺调剂可以自己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若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直接融资;若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优点:1.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 2.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和监督,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 3.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4.直接融资由于没有金融机构等中间环节,因些,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低;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投资收益较高。
直接融资的缺点:1.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 2.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其要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因而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本金的收回和收益率的高低,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的优点:1.灵活便利 2.分散投资、安全性高 3.具有规模经济
间接融资的缺点:1.由于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者的压力 2.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用中介,要从其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这相应地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信用风险
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并集聚,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现代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含义
是工商企业间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
特征:1.商业信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 2.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的参于主体均为工商企业 4.商业信用的期限较短
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沟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生产和流通的顺畅进行
局限性:首先,商业信用在规模上存在局限性。其次,商业信用存在方向上的局限性。再次,商业信用存在着期限上的局限性。
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 2.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 3.是一种无因票证(商业票据的有效性与商业活动的内容和取得票据的内容无关) 4.可转让流通
商业票据的类型
商业汇票(命令式票据)
商业本票(承诺式票据)
几种重要的产业票据行为
1.票据签发 2.票据背书 3.票据贴现 4.票据抵押
我国商业信用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商业信用在我国企业融资活动中广泛存在。后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取缔了商业信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改变禁止商业信用的政策,我国的商业信用逐步得到恢复,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商业信用断层,以及我国社会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商业信用依然存在着规模偏小、范围狭窄、规范性较差、失信欺诈较严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的含义与特点
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现代经济中最基本、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特点:1.发挥信用中介的职能 2.可以独立于商品买卖活动,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3.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在数量和期限上的多样化需求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我国银行信用的发展
长期以来,银行信用在我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集中资金的支配权,我国禁止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存在,将信用集中于银行。银行信用成为当时经济运行中唯一的信用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其他各种信用形式相继恢复和发展,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而言,银行信用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的含义
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信用。目前以政府作为债务人的信用式形最为常见
特点:国家信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国家通过发行债券方式从资金提供者那里筹集资金)。国家信用的参与主体中一方为政府,另一方为工商企业或自然人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信用工具
1.中央政府债券 2.地方政府债券 3.政府担保债券
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曾发行过国债,用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市场,20世纪60年代末还清后至80年代初一直未发行过国债。改革开放后,为推动经济发展,政府采用了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投资作为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发行国债的方式为政府投资筹集资金。当前,国家信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信用形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与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的定义与形式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
1.赊销 2.分期付款 3.消费信贷
消费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站在国家层面上讲);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站在消费者层面上讲)
消极作用: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危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消费信用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居民个人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是我国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其中,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