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高等教育的目的
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高等教育第七章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思维导图:包含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等
高等教育学第三章:20世纪通才教育回归:巴格莱-要素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马利丹-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二、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定义: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基本构成
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核心内容)、实施途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8.8.2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9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个宗旨,两个重点)。
教育目的
含义
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性质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主观性)
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段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具体、明确)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目标预设、控制行为方向、修正偏差行为)
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方向、水平、效益、质量、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
激励作用(认可、投入、实现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基本规定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级教育目的是具体化。
199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制定培养目标的几个关系
德与才(红与专、政治与业务)
身与心(身体素质与心理发展)
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论基础)
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的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组成部分
德育(方向和动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搞定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智育(核心)
体育(基础)
高校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
重要作用:必要措施、重要手段、重要保证
美育
《美学书简》(席勒)
实施途径
教学工作:实施德、智、体、美的基本途径。
科学研究
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