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中学课程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中学课程的思维导图,包括:1、课程概述;2、课程组织;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基本矛盾(最重要):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关键词:理想性 和 方向性(政治方向)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学课程
1、课程概述
1.课程的由来及概念
“课程”一词的由来
中国
(最早)唐朝——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指“伟业”
宋代——朱熹:宽卓期限,紧着课堂——指“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
(最早)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出现“课程”一词,作为研究术语
博比特《课程》,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
概念
广义
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狭义
2.课程的类型
内容属性
属性 动动 学学
学科课程
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直接经验
组织方式
组织 分分 合合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学科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
实施要求
要求 必修 选修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发展学生的个性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主体 国 地 学校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意志 (教育局)
地方课程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省教育厅)
校本课程
展 示 学 校 的 特 色 (学校)
课程任务
任务 基 拓 研研
基础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拓展性课程
拓宽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课程呈现方式
呈现 显 隐结合
显性课程 (公开课程)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计划性
隐性课程 (潜在课程)
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eg:班风、校风
古德莱德
理想 的课程
专家
正式 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 的课程
教师
运作 的课程
课堂上
经验 的课程
学生学到的
3.课程理论 流派
学科中心 课程理论
赫尔巴特
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 主张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 课程理论
杜威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社会中心 课程理论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2、课程组织
1.课程设计的概念
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2.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确定目标
最关键的一步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评价:目标模式——至今最具权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
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关注过程,鼓励学生探索
评价: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
3.课程目标
1.内涵
2.课程 目标取向
1.普遍性
总括、原则性
2.行为性
重预期,具体可操作
3.生成性
重过程,非预期
4.表现性
个性、创新、独一无二
4.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纵向组织 和 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 和 心理顺序
3.直线式 和 螺旋式
•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 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的内容
培养目标
教学科目的设置
核心和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关键词:国家主管部门制定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的内容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课程目标 是课程标准的核心
关键字: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制,是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
教科书、讲义 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课文 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区别: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
教科书编写的首要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5.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
关注预期目标、结果
泰勒
目的游离评价
更关注实际,非预期目标,实际结果
斯克里文
CIPP评价
CSE评价
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理论基础
➢ 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主动构建
➢ 多元智能理论
2.新课程改革 的具体目标
方平的 关节 有内功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核心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双基 变 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军中选
3.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 相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
3.新课程改革的 课程结构
1. 小学:综合; 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 高中:分科
3.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课,必修课
内容(一研 二社 二技)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学生观
两独一发
1.发展的人
2.独特的人
3.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
教师角色
见醋放盐
3.教学与课程:教师是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教师与学生: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发展的引导者
4.学校与社区:教师是 社区型开放的老师
2.教学与研究:教师是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赞助盒饭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自我:强调反思
教学观
学习过人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的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右侧为其基本内涵)
内 母 猪 过重,方 去 膘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全面发展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关注发展过程
形成性评价 与 发展性评价 有机结合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定量+定性
2.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 评价标准分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