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中学教学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中学教学的思维导图,包括: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和方法;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5、教学模式;6、教学评价.
编辑于2022-10-16 14:38:20 江西中学教学
1、教学概述
1.教学的 概念
1.定义
由 教师的教 与 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 与 教育、智育的关系
教学 与 教育——部分 与 整体 的关系。包含关系
教学 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交叉关系
2.教学的 作用和意义
2. 教学 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 教学 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教学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国内
(1)孔子:学思行
(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国外
(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4)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席勒: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6)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4.教学的 任务
1.形式教育 与 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1)代表人:洛、裴
(2)观点:重智力
实质教育
(1)代表人:赫、斯
(2)观点: 重知识
2.我国现阶段的 教学任务
双基+德智体美+个性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
(3)发展学生体力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 概念
一种 双边活动过程
2.教学过程的 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 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 特殊的 认识过程
1.间接性
3.简捷性
2.引导线
4.教育性
口诀:贱贱引娇娇
3.教学过程的 基本规律
“舰 长 传 教”
1.直接经验 与 间接经验 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 与 发展能力 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 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 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 与 学生主体 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传授知识 与 思想教育 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知识 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 又为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4.教学过程的 结构
“机 灵 巩 运 茶”
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首要环节
2.领会知识
1.感知教材
2.理解教材(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8个)
8个原则 “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1.直观性原则
关键词:清晰表象、感性认识
分类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贯彻的要求
“选择 语言 不滥用”(4点)
• 正确选择 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直观 与 语言讲解结合
• 重视运用 言语直观
• 要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2.启发性原则
关键词: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其独立思考
贯彻的要求
“牧 民 发 问”(4点)
• 加强学习的 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发扬教学民主
•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关键词:按照 学科逻辑顺序+学生认识发展 的顺序教学
贯彻的要求
“系统 认识 重难点”
• 教师教学要有 系统性
• 将 系统连贯性 与 灵活多样性 结合起来。
• 按照学生的 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 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4.巩固性原则
关键词:长久的保持
5.量力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关键词:能够接受,又有一定难度
6.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关键词:品德+知识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关键词: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贯彻的要求
“易建联 运用知识 训练 乡土教材”(4点)
•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 联系实际
• 重视培养学生 运用知识的能力
• 正确处理 知识教学 与 技能训练 的关系
• 补充必要的 乡土教材
8.因材施教原则
关键词:个别差异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4类)
1.以 语言传递 为主
1.讲授法
运用最多、最广的教学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启发 学生 科学 语言”
b.注意启发
d.要组织学生听讲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c.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问答法
1.复习谈话法
2.启发谈话法
3.讨论法
名言
相观而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优点:集思广益
缺点:需具备一定基础,多在高年级使用
4.读书指导法
2.以 直观感知 为主
1.演示法
教师展示实物、直观教具
2.参观法
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3.以 实际训练 为主
1.练习法
2.实验法
学生使用仪器和设备,引起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4.以 情感陶冶 为主
1.欣赏教学法
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 真、善、美
2.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情感体验
3.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6个)
“一课程 二师生 三教学”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教学目的和任务 的要求。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4、教学组织形式 和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1.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是我国最古老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轮流施教
优点: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效率低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
定义
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按照 年龄和知识程度 编成固定的班级
特点
班、课、时
产生和发展
外国
1632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我国
1862 京师同文馆
优缺点
优点
“严格 培养 教师, 集体 系统 管理”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娇 娇 谈 朱 茵”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1.个别辅导
2.现场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两个或以上的不同年级编在一个教室(贫困地区采用)
3.分组教学
按 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 分为不同小组
分类
外部小组
打破班级
内部小组
不打破班级
4.设计教学法 和 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单元教学法)
克伯屈
学生 自己决定、自己设计、自己执行
主张废除 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
道尔顿制
伯克赫斯特
教师指定书目,学生自学
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教学组织形式
5.特朗普制
“大小个 特 灵活”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6.贝尔-兰卡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
国家:英国
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佼佼者学生教年龄小的
7.文纳特卡制
课程分为两部分
1.学科
通过:个别教学
2.音乐、艺术、运动
通过:团体活动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地位:是对传统课堂的彻底颠覆
2.特点:短小、清晰、重建、监测
在家学习知识,在校答疑、运用知识
2.微课教学模式
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3.慕课(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1.特点:大规模、开放、在线
2.地位:印刷术以来教育史上的最大革新
2.教学工作的 基本环节
“背 上 做 导 学”
1.备课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做好的三个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备课要写好的三种计划
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计划(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分类(按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量)
1.单一课
一个教学任务
2.综合课
两个以上任务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一堂好课的标准
“慕 容 芳 气 购 泰 语 书”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气氛热烈
结构合理
态度从容
语言艺术
板书有序
一堂好课根本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地位: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盒 饭 要 凉”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4.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3.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4.课外辅导
是对上课必要的补充,但不是上课的延续
形式
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
适用对象
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后进生
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方式:考查、考试
2.教学测验指标
效度
指测量的正确性、准确性
能够准确的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事物
信度
测验结果的可信程度。一致性、稳定性
难度
区分度
鉴别力,能够区分水平
5、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当代国外的主要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
斯金纳
2.发现教学
布鲁纳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处理问题
联想“纳来发现结构”
3.掌握学习教学
布卢姆
联想“母有掌握目标”
4.暗示教学
洛扎诺夫
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5.范例教学
瓦根舍因
“个”“类”“规律”“经验”
联想“瓦根找范例”
6.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
7.抛锚教学
约翰 · 布朗斯福特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6、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 概念
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 分类
1.实施功能
1.诊断性 评价
开始时(前)
1.含义: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所进行的评价
2.例子:摸底考试、分班考试、入学考试
2.形成性 评价
1.含义:在教学进程中进行的经常性评价
2.例子:口头提问、随堂测验、档案袋
3.总结性 评价
1.含义: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的全面评价 也称:终结性评价
2.例子:期末考试、毕业会考、结业考试
2.运用标准
1.相对性 评价
1.含义: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与别人比
2.例子:高考、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
2.绝对性 评价
1.含义: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与目标比
2.例子:会考、教师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
3.个体内差异 评价
1.含义:过去和现在,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与自己比
2.例子:偏科
3.评价主体
1.外部 评价
他人评价
2.内部 评价
自我评价
4.评价方法
1.定性 评价
一般用 语言文字 表示
2.定量 评价
一般用 数字、数值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