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中学教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中学教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10-17 09:32:13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第三章 中学教学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辨析】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辨析】
二、教学的意义【单选、辨析】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 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任务【单选、辨析、简答】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单选】
形式教育
洛克 裴斯泰洛奇 重能力
实质教育
赫尔巴特 斯宾塞 重知识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单选、辨析、简答】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 (3)发展学生体力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单元总结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单选】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重点:单选】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间接知识 2.引导性——教师引导 3.简捷性——高效 4.教育性
贱贱引娇娇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单选、辨析】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
①教师主导 ②学生主体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①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品德的提高又为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舰长传教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单选、简答】
.引发动机(起始阶段) 2.领会知识(中心):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单元总结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原则【重点:全题型】
(一)直观性原则【单选、简答】
(1)概念:清晰表象、感性认识
(2)古语: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夸美纽斯: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3)分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4)贯彻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演示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要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选择语言不滥用
(二)启发性原则【单选】
(1)概念: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其思考
(2)古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产婆术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运用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三)循序渐进原则【单选】
(1)概念:按知识逻辑顺序+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教学
(2)古语:《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孟子:盈科而后进 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3)贯彻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四)巩固性原则【单选】
(1)概念:长久的保持
(2)古语: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贯彻要求: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发展性)【单选】
(1)概念:能够接受,又有一定难度
(2)古语: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六)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单选】
(1)概念:品德+知识
(2)古语: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
(3)贯彻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口诀:教师用教材资料教学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概念: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2)古语 荀子: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贯彻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易建联运用知识训练乡土教材
易建联运用知识训练乡土教材
(八)因材施教原则【单选】
(1)概念:个别差异
(2)古语——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论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主要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单元总结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单选、简答、材料分析】
1.语言传递
讲授法
1.定义:教师口头语言 2.地位:运用最多、最广的教学方法 3.分类: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4.要求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b.注意启发 c.讲究语言艺术 d.要组织学生听讲
启发学生科学语言
谈话法
1.定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分类: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讨论法
1.定义:学生探讨、辩论 2.【补】名言:相观而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优点:集思广益 缺点:需具备一定基础,多在高年级使用
读书指导法
1.定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注意:教师是否指定书目?
2.直观感知
演示法
1.定义:教师展示实物、直观教具, 进行示范性的实验、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 2.目的:指导学生获得知识
参观法
1.定义: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2.分类:准备、并行、总结性参观
3.实际训练
练习法
1.定义: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操作 2.目的:巩固知识
实验法
1.定义:学生使用仪器和设备,引起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 2.目的:获得知识与技能
实习作业法
1.概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进行实际操作 2.目的:学以致用
实践活动法
1.概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 2.特点:从做中学
4.情感陶冶
欣赏教学法
真善美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
单元总结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特点:一个一个轮流施教 地位:最早、最古老 优点: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效率低
2.班级授课制【单选、简答】
定义 别称:课堂教学 地位:最基本
产生和发展 国外:1632《大教学论》 我国:1862 京师同文馆
优缺点 A.优点: 大面积培养人才 B.缺点: 不利于因材施教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口诀:严师大主管体系 (1)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口诀:班主任的方法能发财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辅助/特殊形式 A.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B.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两个或以上的年级
3.分组教学
A.划分标准:能力/成绩 B.分类:外部(尖子班)/内部(班内)分组
4.设计教学法
.代表人:克伯屈 B.特点:自己决定、自己设计、自己实行
5.特朗普制
A.别称:灵活的课程表 B.特点: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道尔顿制
A.代表人:柏克赫斯特 B.含义:教师指定书目,学生自学
单元总结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单选、简答】
(一)备课【单选、简答】
地位:准备工作、前提 1.三备:备教材、学生、教法 2.三计划:学期/单元/课时计划
3.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口诀:针对标准准备更新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 准备。
(二)上课【单选】
地位: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根据完成任务数量的多少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一堂好课的根本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4)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口诀:盒饭要凉
(四)课外辅导(单选)
.地位:上课的必要补充
(五)学业评价【单选】
方式:考查/考试
计分方法:百分制/等级制
教学测验指标
效度
正确性、准确性 能够准确的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事物
信度
一致性、稳定性
难度
难易程度 0.5 最佳
区分度
又称鉴别力, 区分不同水平的被试者的能力
单元总结
第五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基本不考)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单选】
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
1.含义: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所进行的评价 2.例子:摸底考试、分班考试、入学考试
形成性评价
1.含义:在教学进程中进行的经常性评价 2.例子:口头提问、随堂测验
总结性评价
1.含义: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的全面评价 2.例子:期末考试、毕业会考、结业考试
运用标准
相对性评价
1.含义: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与别人比 2.例子:高考、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
绝对性评价
1.含义: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与目标比 2.例子:会考、教师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
个体内差异评价
1.含义:对个体的过去和现在,或者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与自己比 2.例子:偏科
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
外部评价: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进行的评价 内部评价:即自我评价
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
定性评价:做“质”的分析 定量评价:做“量”的分析
单元总结
第六节 教学模式
1.发现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布鲁纳 (2)观点: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2.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布卢姆 (2)观点:时间;程度:80%—90%
3.暗示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洛扎诺夫 (2)观点: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