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之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总结,包括中学生发展心理概述、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四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10-19 09:26:28 江西中学生发展心理
1、中学生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1.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生认识论”)
1.发展的实质
动作 是感知的源泉 和 思维的基础。
2.发展的 结构
1.图式
是核心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2.同化
不改变原有图式,将刺激整合、归纳,丰富原有图式
3.顺应
改变原有图式
4.平衡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 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3.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阶段论
“爱奇艺 感签巨星”
0~2 感知运动阶段
通过:形成了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感知 和 动作 认识世界。 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手的抓取、嘴的吮吸
获得:客体永恒性(9-12个月)
即:不在眼前 仍存在
2~7 前运算阶段
泛灵论(万物有灵论)
一切都有生命
自我为中心
“三山实验”
以自己角度想问题
思维不可逆、刻板性
只能前推后
不守恒
无法理解物体守恒概念
集中化思维
做出判断时,思维集中一个标准。 eg:长的多、高的多、密的多
7~11 具体运算阶段
去自我中心性
可逆性
守恒
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11~16 形式运算阶段
命题推理
假设—演绎推理
“钟摆实验”
类比推理
思维的灵活性
4.影响发展的因素
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 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2.维果斯基的 理论与教育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
1.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结果)
2.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
2.心理发展观
个性的形成 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3.内化学说
内化学说的基础是维果斯基的 工具理论
4.教学 与 发展 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是指:在儿童的现有水平 与 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异
2.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3.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风格的差异 是最主要的差异
1.场独立性 与 场依存性
场独立:内在参照(主体感觉)
场依存:外部参照
即:容易受外部影响
"嵌入图形实验"
2.沉思性 与 冲动性
沉思性:速度慢 精度高
冲动性:速度快 精度低
“匹配相似图形测验”
3.辐合性 与 发散性
辐合性:唯一答案
发散性:多种答案
4.系列性 与 整体性
系列性:一步步
整体性:同时考虑
2、中学生 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1.情绪
1.情绪概述
1.情绪的概念
需要 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三个部分组成
2.情绪的特点
1.主观性
每个人的 主观需要 与 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情绪不同
2.社会性
不同社会条件下,情绪不同
3.两极性
两种对立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eg:乐极生悲、喜极而泣
3.情绪的分类
1.心境(心情)
弥散性、长期性
2.激情
强烈的、短暂性、爆发性
关键词:大喜、大悲、大怒
3.应激
急速而高度紧张
2.情绪的理论
詹姆斯—兰格 理论
刺激→生理反应→情绪
詹兰 生理
坎农—巴德 学说
刺激→丘脑→情绪
看吧,大脑
阿诺德 “评定—兴奋”说
刺激→评定→情绪
阿诺 评定
沙赫特—辛格 情绪理论
生理唤醒+认知性唤醒+环境因素 (认知 对人情绪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换 啥
拉扎勒斯认知—评价 理论
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
3.中学生情绪的 发展与培养
中学生情绪的 特点
(1)情绪体验迅速、强烈
(2)不稳定性(波动性)和两极性 交替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并存
(4)体验的时间延长,出现 心境化 特点
良好情绪的 标准
(1)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情绪 调节的方法
觉察 接纳,表达 保持 调整(5点)
(1)敏锐地觉察情绪
(2)平和地接纳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3)正确调整情绪
2.情感
1.情感的概念
稳定的、深刻的 心理体验
2.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用道德标准评价
2.理智感
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维护真理(好奇心、探究欲)
3.美感
用审美标准评价
eg:听歌、旅游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看pdf
4.意志
1.定义
有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 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行动目的
选择行动方法 和 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执行决定 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
3.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深刻认识行动目的,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
相反:易受暗示性:行动缺主见,没有信心,容易被左右 独断性:盲目自信一意孤行
2.意志的果断性
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相反:优柔寡断: 草率决定:
3.意志的坚持性
坚韧性,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
相反:顽固执拗:行动不做理性评价,执迷不悟 见异思迁:容易动摇,随意改变目标和方向
4.意志的自制性
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相反:任性:自我约束差,行为被情绪所支配 (放任自己) 胆怯:胆小怕事,遇到困难畏缩不前
4.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异性难约真自我(7点)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
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4.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3、中学生的 人格发展
1.人格概述
1.人格的定义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包含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每个人不一样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不易改变
3.统合性
又称“整体性” 多种成分整合在一起,内在一致性
4.功能性
发挥作用 eg:“性格决定命运”
5.社会性
受社会性制约
6.复杂性
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eg: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2.人格的结构
气质
1.概念
即:脾气、秉性、性情 先天遗传
2.气质类型
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 暴躁易怒,好冲动
张飞
记忆:熊胆、胆大包天
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 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王熙凤 贾宝玉
混血,爱交际
黏液质
安静、稳重、踏实 可塑性差。有些死板
林冲、陈景润、爱因斯坦、达尔文
抑郁质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
林黛玉
3.不同气质类型在教学中的意义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气质 无好坏之分
2.根据学生的气质 因材施教
1.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
2.多血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
3.粘液质——耐心教育、多给时间
4.抑郁质——委婉暗示、关爱他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要特别重视 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1.概念
稳定的态度 和 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相结合而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 是个性/人格 的核心
2.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
是性格结构的 核心
对自己及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意志特征
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困难
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方式(反应)
理智特征
在认知过程中 表现出的认知特点或风格
3.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生理
气质
社会
性格
稳定性强
可塑性强
表现早
表现晚
无好坏之分
有优劣之分
(两者依据有无好坏分辨) 题目描述好的方面,则选性格
①气质 影响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
②性格也可以 掩蔽和改造 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
自我调控系统
1.含义:对人格各种成分调控,保证完整、统一、和谐
自我认知
自我认识上的
自我体验
情绪情感上的
自我控制
行为上的
2.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 1-3岁(躯体自我)
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 3-少年期
心理自我 青春期
第二个飞跃期
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自我评价
3.人格特质理论
1.弗洛伊德的 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
遵循 快乐原则
自我
遵循 现实原则
超我
遵循 道德原则
追求完善,“圣人”
2.奥尔波特 人格特质理论
1.共同特质
群体所共有
2.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
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
不太重要的特质
3.卡特尔的 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4.ABCD 型人格
A型人格
效率高、进取心强;但过于紧张、急躁。自我压力大
B型人格
安宁松弛、不喜欢过于紧张的情境;抱负适度、不争强好胜
C型人格
D型人格
4.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 人格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 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 0 ~ 1.5 岁
信任 对 怀疑
儿童早期 1.5 ~ 3 岁
自主 对 羞怯
做自己的主 eg:自己穿衣服
学前期 3 ~ 6、7 岁
主动 对 内疚
主动帮别人 eg:主动帮做家务
学龄期 6、7 ~ 12 岁 (小学)
勤奋 对 自卑
青年期 12 ~ 18 岁 (初高中)
同一性 对 角色混乱
eg:思考“我以后会怎样”“我是谁”
成年早期 18 ~ 30 岁
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 30 ~ 60 岁
繁殖对停滞
成年晚期 60 岁之后
完善对绝望
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孩子退缩、服从、胆怯、不诚实
(2)放纵型—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
(3)民主型—孩子人格健全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5、中学生的 异性交往
01 能力的定义
02 能力的 分类
03 能力的理论
04 能力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05 能力的培
4、中学生的 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