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2.8、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病学》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传染病学》教材。意识障碍:表现: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最早见病程第1~2d,多见3~8d,持续1w,重1m以上。
编辑于2022-10-20 11:21:26 黑龙江省《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传染2.8、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JEV)
传播途径:经蚊传播
病变部位: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 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流行特征:流行于夏秋、儿童多见
病原学
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
E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表面抗原决定簇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
抵抗力
抵抗力弱,耐低温和干燥、不耐热(100℃2分钟或56℃30分钟)
抗原性
稳定,较少变异,具有好的免疫原性
流行病学
人畜共患病,人不是主要宿主
传染源
人和动物(家畜和家禽)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蚊叮咬(库蚊、伊蚊、按蚊)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
病例集中在10岁以下(2-6岁发病率高)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成人因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
婴儿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
流行特征
地方性
季节性
发病机制
短暂的病毒血症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 隐性感染轻症病例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 脑实质的病变
病毒直接侵袭
细胞凋亡
一氧化氮诱发脂质过氧化
免疫损伤(体液免疫)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脑实质和血管壁
激活补体及细胞免疫
病理
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灰质
大脑皮层:调节躯体运动、调节体温
视丘: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控制情绪
基底核:控制自主运动(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
病理改变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软化灶形成
特征性病变
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10~14天)
典型表现
初期
1~3天,病毒血症期
病毒血症期,1~2天内体温可达39-40℃
精神萎靡、嗜睡、食欲缺乏
大童可诉头痛
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持续不退
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误以为上呼吸道感染
极期
高热
40°C,持续7~10d,重者3w以上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
表现: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
最早见病程第1~2d,多见3~8d,持续1w,重1m以上
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呈正相关
惊厥或抽搐
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病因: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
表现
面、眼、口小抽搐→肢体抽搐,强直痉挛
重:全身强直性抽搐
历时:数~数十min
均伴意识障碍
长时间或频繁抽搐→发绀、脑缺氧、脑水肿、呼吸暂停
呼吸衰竭
原因
脑实质病变
颅内高压
脑疝
低血钠脑病
主要为中枢性呼衰
脊髓病变
周围性呼衰
死亡主要原因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浅反射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
脑膜刺激征
婴幼儿:前囟隆起
自主神经受累,昏迷者
膀胱、直肠麻痹
强直性瘫痪,肌张力增高
循环衰竭
少见,常与呼衰同现
血压↓、脉细、休克、胃肠道出血
4~10天,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的症状
恢复期
2周,重1~6月
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以及癫痫样发作
后遗症期
5~20%重型
积极治疗下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
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痴呆等
临床分型
实验室检查
血象
白细胞↑,中性粒为主
脑脊液
压力:↑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
细胞:白细胞(50~500)x10^9/L
早期:中性粒
晚期:淋巴
免疫受损者可不升高
不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蛋白:轻度增高
糖:正常或偏高
氯化物:基本正常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病后3~4d即可出现
脑脊液
病程第2天即可检出
2周达高峰
早期诊断指标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免疫荧光法
2-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较高特异性
病后2周出现,5~6周高峰,抗体水平可维持一年左右
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血凝抑制试验
4~5天出现,2周高峰,维持1年以上
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
假阳性:乙脑病毒血凝素抗原与登革热病毒和黄热病毒等有弱交叉反应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
不易分离
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检测
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式反应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肺不张
败血症
尿路感染
压疮
上消化道大出血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严格季节性:夏秋季
多见:10岁以下儿童
临床特点
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
脑脊液: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诊断依赖: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抗体检测,病原分离等
ELISA法检测IgM(+)
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
起病急,常于发病24h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克
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正常
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大量脓、白细胞
化脓性脑膜炎
皮肤黏膜瘀斑
多有原发病灶
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
结合病史,起病缓慢,病程长,脑膜刺激征明显,脑实质病变轻
脑脊液薄膜涂片或培养:检出结核分枝杆菌
X线:胸片和眼底检查发现结核病灶
其他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
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预后
轻型、普通型:顺利恢复
重型、暴发型
病死率20%以上
中枢性呼衰
存活者:不同程度后遗症
治疗
一般治疗
防蚊、降温病房,室温<30°C
口腔、皮肤清洁
防治压疮、肺部感染
昏迷、抽搐:设栏防坠床
重患:静脉输液,不宜过多,避免加重脑水肿
补液
成人:1500~2000ml
儿童:50~80ml/kg
补钾纠酸
昏迷:鼻饲
对症治疗
高热
物理降温
冰敷
30~50%乙醇或温水擦浴
药物降温
亚冬眠疗法
适应症: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具降温、镇静、止痉作用
氯丙嗪、异丙嗪
抽搐
高热所致:降温
脑水肿所致:加强脱水治疗
20%甘露醇
脑实质病变:镇静剂
地西泮
水合氯醛
亚冬眠疗法
巴比妥钠
呼吸衰竭
氧疗
鼻导管、面罩给氧
脱水治疗
病因:脑水肿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定时吸痰、翻身拍背
化痰药物(α-糜蛋白酶,沐舒坦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
抗生素:防治感染
严重排痰障碍:纤维支气管镜
中枢性呼衰:呼吸兴奋剂
山梗茶碱
尼可刹米
盐酸哌甲酯(利他林)、二甲弗林(回苏林):交替或联合使用
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剂
改善脑微循环,减轻脑水肿、解除脑血管痉挛、兴奋呼吸中枢
东莨菪碱
山莨菪碱
阿托品、酚妥拉明
纳洛酮
循环衰竭
补充血容量
升压药物、强心剂、利尿药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重型患者抢救
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颅压,减轻水肿
抑制免疫→继发感染
及时控制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的关键
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加强护理,防压疮、继发感染
功能锻炼:语言、智力、吞咽、肢体
理疗:针灸、推拿、高压氧、中药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及时隔离和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10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接种对象
初种2次,间隔7-10天,第二年加强注射一次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或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
接种疫苗应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