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
涵盖了考试情况,记忆知识点,题型分类,简答题模版和考频情况
编辑于2022-10-24 09:08:53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单选】
孟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的概念【单选、辨析】
广义: 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查单选题和辨析题: 1.单选题: (1)广义的教育包括家、校、社。 (2)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2.辨析题:考查概念的辨析,例如“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说法错误,教 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特指的是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单选】
以单选题备考,考频较低,之前没有出过题目。教育的 要素,关键词是“教”和“育”
教育者——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纽带、中介
①教育的内容:老师要教什么,例如大家手中的讲义、教材就是教育的内容。 ②教育的手段:我们怎么教,用什么来教,例如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座椅板 凳、黑板来教。教育的手段起到纽带和中介的作用,沟通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例如上课的时候,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通过多媒体建立起联系
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单选题:总体上有 3 个方面。 1.教育者的地位:主导。 2.受教育者的地位:主体。 3.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教育的属性【重点:单选、辨析】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质的规定性
1.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偶然发生的不是教育活动,例如我偶然学会了打游戏,不算是教育活动,例如不小心被开水烫到了,知道热水很危险,也不是教育活动,因为都是偶然发生的
2.培养人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例如大狮子教小狮 子捕猎,蜜蜂采蜜,这些不属于教育活动
3.社会活动:出于本能的活动也不是教育活动,例如膝跳反射、迎风流泪、 眨眼都不属于教育活动
梳理】 1.单选题: (1)考查地位,要知道本质属性是根本特征,是质的规定性。 (2)考查例子,给出例子让你判断是不是一种教育活动。 2.辨析题:考查理解,例如大猴子带小猴子爬树不算教育现象。
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有 6 大特点,第 1 个、第 2 个、第 5 个考频更高
1.永恒性:人在教育在 2.历史性:古今不同 3.继承性:古今相同 4.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自身规律、不平衡 6.生产性:潜在的投资
【梳理】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 6 大特点,重点把握第 1 个、第 2 个、第 5 个。 1.单选题:掌握每一个特点的关键词,通常以例子的方式进行考查,给出例 子让你判断体现了哪一个属性。 2.辨析题:一般考查理解。 (1)永恒性的辨析:例如“国家灭亡了,教育就灭亡了”是错误的,教育 是和人共始终的,不是和国家共始终的。 (2)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说法正确,教育处于社会当中,一 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 ②“教育可以完全独立于政治、经济”说法错误,应该是相对独立,不是绝 对独立,教育一定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
四、教育的功能【单选、辨析】
以单选题和辨析题备考,有 3 大类,分别是作用对象、作用方向、呈现方式,作用对象的考频更高,重点把握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
①个体个性化:促进人个性的发展,我们要形成独特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 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②个体社会化:成为社会人,能够理解社会规范、社会含义
社会发展功能
(1)促进社会的发展,别称是派生功能,因为是由个人派生出来的。 (2)内涵(包含 2 个方面): ①社会变迁: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当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变。 ②流动:促进社会的流动,实现区域的变化和职业的变化
【梳理】 按照教育作用的对象分: 1.个体功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1)别称:本体功能。 (2)内涵: ①个体个性化:实现个体个性化,成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人。 ②个体社会化:理解社会规范,变成社会人。 2.社会功能: (1)别称:派生功能。 (2)内涵: ①实现社会的变迁: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 ②实现社会的流动:实现区域、职业的改变。
作用方向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呈现方式
显性功能
计划之内
隐形功能
计划之外
【总结】 1.单选题:考查例子,给出例子让你判断是什么功能,大家要把握好关键词, 通过关键词做好例子的区分。 2.辨析题:对于作用方向和呈现方式的辨析,例如“正向等于显性,负向等 于隐性”说法错误
五、教育的起源(单选)
只出过 1 次题目,考频不高,以单选题备考
1.生物起源学说:
(1)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生物学认为动物也有教育,生物学认 为教育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是与本能有关的,例如吃东西、渴了喝水、膝跳反射, 没有目的,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本能活动不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否定了 社会性。 (2)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3)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4)口诀“本能(观点,源于动物界的本能)生(生物起源学说)利息(利 托尔诺和沛西能)”
2.心理起源学说: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认为动物界没有教育,认为教 育是人独有的,强调无意识的模仿,说明教育没有目的,否定了目的性。模仿类 似于本能活动,否定了社会性。 (2)代表人物:孟禄。 (3)口诀是“心理(学说名称,心理起源学说)仿(模仿)梦露(代表人 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
(1)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与需要 有关,说明教育是为了满足需要的,有目的性,肯定了目的性。源自于社会生产 需要,需要置身于社会生产中,肯定了社会性。 (2)生物起源学说和心理起源学说否定了目的性和社会性,劳动起源说肯 定了目的性和社会性,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最科学的起源学说。看到“辩证”想 到马克思,马克思赞同这个观点。 (3)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4)口诀是“米凯(米丁斯基、凯洛夫)爱劳动(劳动起源学说)
【总结】 1.考频较低,记住口诀,口诀可以帮助大家解决 90%以上的题目。 2.记住地位,例如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学说是生物起源学说,例如最科学 的起源学说是劳动起源学说,肯定了目的性和社会性。
六、教育的发展
14 年到 22 年考查过 3 次,考试频率不高,但是偶尔会出题,大家需要学习和了解,一般以单选题的方式考查,偶尔会出简单类题型。重点把握古代社会和 20 世纪以后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单选】
(1)无阶级性、公平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简单 劳动 无阶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单选】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先学习奴隶社会,先看中国的奴隶社会, 以单选题备考,记住重点内容即可,剩下的内容理解即可
中国
【梳理】 4 个单选题: 1.我国最早的学校:庠,产生于夏朝。 2.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六艺,六艺的核心是礼和乐。 3.学在官府的特点:阶级性。 4.私学在春秋时期兴起。
每个时期有内容、特征和目的,大家了解即可,重点把握两个出题角度。 1.科举制的发展: (1)掌握兴起在什么时候。 (2)掌握废除在什么时候。 2.宋朝(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西方
【梳理】 斯巴达和雅典虽然所处同一时期,但是所处的背景、地理位置不同,二者在 教育上有很大区别,斯巴达尚武,雅典崇文(重点记忆,一般考查二者对比,考 查关键词)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考试中可能会考查“三科”和“四学” 包括什么,口诀是“文(文法)修(修辞)正(辩证法)算(算数)计(几何) 阴(音乐)天(天文)”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重点要把握的 6 个内容: 1.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庠,朝代是夏朝。 2.中国奴隶社会主要教育内容:六艺。 3.斯巴达和雅典的主要教育特征分别是:斯巴达尚武,雅典崇文。 4.隋唐时期产生的选士制度:科举。 5.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6.教会学校教育内容:“七艺”,口诀是“文修正算计阴天”,包括“三科” 和“四学”
2.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单选】
以单选题备考,包含 5 大方面,重点把握第 2 个和第 3 个,剩余几个特点了解即可
1.古代产生了学校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非生产性 3.阶级性、等级性 4.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5.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劳教脱离,阶等级
口诀是“劳教脱离(第二条,有专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有专门从事脑力 劳动的人),阶等级(第三条,教育既有阶级性,也有等级性)”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单选】
近代社会的教育,考查过 0 次,简单了解即可。教育的特点有 4 个方面,记 住第 2 个即可,口诀是“公义世法”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1.“公”对应公立教育:强调公立教育开始崛起,在近代社会以前,教育主要把握在宗教手中。到了近代社会,国家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开始开办教育。 2.“义”对应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开始初级实施,最开始实行义务教育的是德国,选项中表述为普鲁士也是可以选择的。 3.“世”对应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开始脱离宗教,尤其是教育内容上脱离宗教,原来学习宗教的内容,后来开始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4.“法”对应教育的法制化:开始以法制教,开始颁布相关的教育法案,管理教育工作
(四)20 世纪以后的教育【单选、简答】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重点),以单选题和简答题(二级简答题)备考
终身化: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全民化:所有人接受教育 民主化:接受同样的教育 多元化:目标、形式、管理、内容、标准等等 现代化:设备、手段等等
全民多现身
请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让所有的人接受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 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单元总结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了解】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单选】
考频非常高,从 2014 年到 2022 年一共考了 25 次,相当 于每年都会出两个单选题,一共占 4 分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重点:单选】
①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②教育学的雏形
(1)第一组:说明教育很重要,论述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因为要管理国家和人民。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要教化民众养成风俗习惯,通过教学进行。 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管理人民也要优先发展教育。
(2)第二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反 映的是启发性的原则。 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是通假字,通“导”,强调教 学中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要启发学生 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答案,“道”指的是引导,强调老师要引导学生。 ②“君子之教,喻也”:“喻”指的是引导、启发,强调君子在教学的时候要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3)第三组:强调教学要遵循顺序,匹配的教育思想是循序渐进,按照一 定的顺序进行教学。 ①“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躐”指的是超越的意思,“等”指的是 等级,强调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超越学生的等级,要一步一步的进行教学。 ②“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孙”是通假字,通“逊”,指的是顺序, 意思是老师如果胡乱的不按照顺序施教,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发生混乱,所以教学 要遵循顺序。 ③“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陵”是超越,强调教学不应该超越学生的限度, 要按照顺序一步一步的教。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的是学生学习后才知道自己有哪些 不足,老师教完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哪些困惑,指的是教和学可以相互促进,是教 学相长的体现,这段话常考出处,要知道这句话出自于《学记》
(5)“学者有四失,或是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认为学 者基本都有四个问题/四个过失。一般来说学者都会出现这四种问题,作为教育 者要长善救失。“长”的是发扬,“善”是长处、优点,“救”是补救,“失”是不 足,作为老师应该要发扬长处,补救不足,即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梳理】 主要考单选题: 1.地位:《学记》是世界最早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并且是教育学的雏形。 2.思想和古语的匹配:这个匹配不需要都记忆,只需要记住讲义中的第二、 三、五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幼者听而弗 问,学不躐等也)。 3.出处:重点记忆教学相长和长善救失,知道出自于《学记》
孔子【单选】
口诀:孔子无类因材启
孔子:单选题,记住三个思想和一个地位。 1.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的平等。 2.启发诱导:具体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因材施教。 4.地位: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 5.口诀:“孔子(人物)无类(办学方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方法) 启(启发诱导)”。
西方【单选】
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
学习的时候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苏格拉底:产婆术,能够知道体现的是启发式的思想,他是西方最高提倡 启发式教育的人。 2.柏拉图:记住著作《理想国》;他是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人。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4.昆体良:重点把握的是他的著作的地位,把著作的地位匹配好即可
1.地位 PK: (1)《学记》是世界最早。 (2)《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 2.人物: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启发。 (1)孔子:世界上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 (2)苏格拉底:西方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 3.观点上,两个“最早”。 (1)柏拉图最早提倡游戏:寓学习于游戏。 (2)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倡自然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遵循规律。 4.关于启发的古语: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对应的是《学记》,体现了启发式 教学。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观点,出自于《论语》。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单选】
1.创立派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2)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3)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4)教学方法:直观性——教育学的“金科玉律”
口诀:“级(班级授课制)智(教育思想,泛智教育)夸(夸美纽斯)大 (《大教学论》)独立(著作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学开始独立)”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康德首讲授”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代表人
“巴特来规范”
赫尔巴特: 1.人物称谓: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 2.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 3.思想:口诀“一二三四”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口诀:“小明(明了)联(联想)系(系统)小方(方法)”
杜威: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代表人;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杜威真现代”
《民主主义与教育》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 (2)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通过做活动、实践、做游戏获得一定的知识 记忆方法:“3 中心(新三中心)4 个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改组、学校即社会)”
创立派: 1.“培根首提出”: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独立。 2.“纽斯来实现”:夸美纽斯实现教育学的独立,口诀是“级(班级授课制) 智(泛智教育)夸(夸美纽斯)大(《大教学论》)独立(标志着教育学开始独立)”。 重点掌握。 3.“康德首讲授”:康德首次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 4.“巴特去规范”:赫尔巴特是教育学更加规范。口诀:“1 原则(教育性教 学原则,强调德智并重)2 基础(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基础)3 中心(旧 的传统三中心,包括教师、教材、课堂)4 阶段”。四阶段口诀“小明联系小芳”。 5.“杜威真现代”:杜威使教育学更加现代。口诀是“3 中心(新的三中心, 包括学生、活动、经验)4 个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 和改造、学校即社会)”。
2.其他派
卢梭——著作:《爱弥儿》 ——观点: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口诀:“卢(卢梭)的爱儿(《爱弥儿》)很自然(自然主义教育)”
洛克——著作:《教育漫话》,观点:白板说、绅士教育
口诀:“绅士(绅士教育)洛克(人物)在白板(白板说)上画漫画(话) (《教育漫话》)”
裴斯泰洛齐 称谓:慈爱的儿童之父
观点:(1)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口诀:“裴(裴斯泰洛齐)爱(慈爱的儿童之父)心理(最早提出教育 应该心理学化)重劳动(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人)”
斯宾塞
观点:(1)教育预备生活说 (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宾塞科学备生活
(1)卢梭:“卢的爱儿(《爱弥儿》)很自然(自然主义)”。 (2)洛克:“绅士(绅士教育)洛克在白板(白板说)上画漫画(话)(《教 育漫话》)”。 (3)裴斯泰洛齐:“裴(裴斯泰洛齐)爱(慈爱的儿童之父)心理(最早提 出教育应该心理学化)重劳动(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人)”。 (4)斯宾塞:“宾塞科学(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备生活”。为未来完满的生 活做准备。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考的稍少。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考试中更高频的考点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单选】
1.马卡连柯: (1)著作:《教育诗》。 (2)要点: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即通过集体影响个人,个人反过来 可以影响集体,强调集体和个人的相互作用
2.凯洛夫: (1)著作:《教育学》。 (2)著作的地位: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新中 国建立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新中国一些示范学校最开始学得都是《教育学》这 本书
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单选】
口诀:“姆有掌握(掌握学习)目标(目标分类),纳来发现(发现学习)结构(结构主义),瓦根找范例(范例教学),高度赞发展(发展性教学),巴班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全面和谐(全面和谐发展)好斯基”
(1)姆有掌握目标: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目标分类。 (2)纳来发现结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结构主义。 (3)瓦根找范例: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4)高度赞发展: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 (5)巴班最优化: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6)全面和谐好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单元总结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单选、简答】
1.社会因素制约教育的发展,如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制约教育的发展。 教育也会促进和制约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是制约和促进的关系,以单选题备考。 2.教育学主要讲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记住这方面即可。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口诀“龟(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速构(制约教育的结构)防(制约着 方法和手段)守”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经济功能
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口诀“两再(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知识)一新(进行技术的创新) 促生产”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单选、简答】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体内(体制和内容)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两权(教育的领 导权和受教育权)一亩地(教育的目的)”:考到了体制内,有权利拿到一亩地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主要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4.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人鱼公主促政治
三、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单选】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于教育的制约:很少考到,教资、教招基本不考,了解即可
1.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功能
以单选题备考,曾经出过简答题,再考的可能性比较小
传递、保存文化 传播、交流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 更新、创造文化
口诀“两传(传递、保存和传播、交流)选(选择、提升)新(更新、 创造)促文化”
四、人口与教育的关系【单选】
基本上很少考到,大家简单了解即可,以单选题进行备考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数量 2.提高人口素质 3.改善人口结构
单元总结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了解】
人的发展概述:没有考过,了解即可
生理:身高;体重;骨骼肌肉 心理:认知;情感;个性 社会性:社会知识;社会规范;社会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选、简答】
(一)顺序性【单选】
表现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 由……到…… 从……到…… 先……后…… ①顺序不可跨越 ②方向不可逆
启示
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
例子
欲速则不达 盈科而后进 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二)阶段性【单选】
表现
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不同矛盾,不同任务 小学……中学……
启示
分阶段教学 有针对性 少年期,又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例子
幼儿园小学化 一刀切、一锅煮
易混淆区分——顺序性 vs 阶段性 顺序性:整体,从…到…;先…后… 阶段性:部分,每一阶段的不同特点、任务 关系:顺序性是由阶段构成的,整体与部分
(三)不平衡性【单选】
表现
速度有快有慢 同一方面不同速 不同方面不同步
启示
关键期:劳伦兹
例子
狼孩 当其可之谓时 时过然后学,虽勤苦而难成
(四)互补性【单选】
表现
身身互补 身心互补
启示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例子
盲人听力好 身残志坚
(五)个别差异性【单选】
表现
群体之间 个体之间 有的人……有的人……
启示
因材施教
例子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简答范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单选】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自然成熟论):内在需要
(1)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物。
孟子复活迅高歌
【梳理】 1.记住观点名称:内发论。 2.强调内在需要。 3.代表人物:“孟子复活训高哥”。 (1)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2)霍尔:记住一句话“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塑造论):外在力量
(1)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 (2)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涂抹什么颜色就 会变成什么样子,即强调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 (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 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外出寻找落花生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单选、辨析、简答、材料分析】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重要):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 题(在 14 年考过)备考,着重以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备考
(一)遗传【单选】
遗传的作用,单选题备考。中间的三个阅读一下即可,重点看第一个和第五个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大小与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单选】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 性变成现实。 (3)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4)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反应。
(三)学校教育(主导)【单选、简答】
学校教育可以主导人的发展,让人朝好的方向改变。作用以单选题备考,简答题会考到原因和表现。原因在 16 年上半年和 12 年的下半年已经考过,再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可以不以简答题备考;表现以三级简答备考
1.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记忆口诀为“三有(对应第一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一训练(对应第二条,有专门训练的老师来教)、控制(对应第三条)很全面(对应第四条,全面、系统和深刻)”
2.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记忆口诀为“严(指的是第三条具有延时价值)规范(对应第一条社会性的规范),塑(对应第二条加速个体的发展)个性(对应第四条发展人的个性)”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单选、辨析】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是可塑的,可以改变的,只有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1.环境决定人的发展,说法是错误的。 2.遗传决定人的发展,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
单元总结
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单选】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内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地位:核心和主体
(二)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单选、简答】
1.社会依据
教育处于社会中,要符合社会的要求(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文化传统;(4)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社会+人+学制本身
(三)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单选】
前制度化 1.实体化教育 2.教育形态趋于稳定
制度化 1.正规教育 2.学校系统(学制)出现 3.我国标志:废科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 学习化社会 终生学习
教育制度有三个阶段: 1.前制度化教育阶段的特点为出现了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阶段有学制,也可以叫做正规教育。我国进入到正规化教育的 标志为 1905 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阶段强调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很难实现,现代社会两者并 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选】
学术轨+职业轨 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双欧单美分苏联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单选】
义务要延长
概念: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 起源:德国 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我国: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普职要综合
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学习职业的技能。比如疫情期间还要学生学习做饭,职业技能教育也要学习文化知识
高等要大众
能够让更多人接受大学的学习来获得高等教育,强调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要构建
概念:一生中的各种教育 第一本: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概念化/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义务教育最早源于德国。 2.义务教育的特点:记忆口诀是“强免普”。 3.“终身教育之父”是保罗·朗格朗。 4.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记忆口诀是““知(学会认知)事(学会 做事)存(学会生存)活(学会生活)”
四、我国学制沿革【单选】
1.壬寅学制: (1)颁布时间:1902 年,不需要记忆,了解即可。1902 年是壬寅年,所以 是壬寅学制。 (2)地位:我国第一个颁布的学制。只是颁布,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施行。 (3)口诀:“壬颁布”
2.癸卯学制: (1)颁布时间:1904 年,1904 年是癸卯年。 (2)学习的是日本,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得到了发展,我国看到了他的 发展变化学习了日本的先进思想。 (3)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的伦理纲常为中心,学习西方 的技术知识。 (4)特征:仍具有封建性质,规定男女不能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5)地位:中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6)口诀:“鬼实施”。
3.壬子癸丑学制: (1)颁布时间:1912 年,壬子癸丑年。 (2)学习的依然是日本,思想更为先进,颁布的政府不再是清政府,而是 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孙中山创立的,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主要学习 西方的先进思想。 (3)特征:男女可以同校,废除了读经,学堂改为了学校。 (4)地位: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5)口诀:“丑男女有资本”。
4.壬戌学制: (1)颁布时间:1922 年,因此也叫 1922 学制。 (2)学习的是美国,规定小学上六年、初中上三年、高中上三年,因此也 叫六三三学制。因为是新颁布的,也叫新学制。 (3)地位: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一直沿用到改革之前。 (4)口诀:“长期嘘美国”
重点识记口诀。
单元总结
第六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单选】
概念
广义:人们的期望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作用
核心问题 出发点、归宿 主题、灵魂 贯穿始终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单选、辨析】
【梳理】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最高层次是教育目的。 (2)具体到学校是培养目标。 (3)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的是课程目标。 (4)落实到课堂上是教学目标。 2.最具体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最抽象的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发展关系是越 往下越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单选】
1.导向-指明方向 2.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依据和标准
二、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单选】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社会发展需要、公民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纳社会恐吓涂图
3.个人本位论
个体需要出发、自然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啰嗦一路无人陪
4.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单选】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单选、简答】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 3.人们的教育思想——主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1)“马克思”: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还会考查单选题。马克思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 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单选题备考)。 (2)“社会”:教育目的要考虑社会中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 化的影响,是外在因素,是客观依据。 (3)“人”:制定教育目的时要从人的角度考量。 ①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是客观依据。 ②要考虑人的思想,如制定者的思想,教育目的是人来制定的,这些人对教 育目的的想法就影响了教育目的的确立。
四、全面发展教育【单选、辨析、简答】
德育 地位:灵魂、统率;保证方向,保持动力 任务:三观
智育 地位:前提、支持;认知基础 根本任务:发展智力
体育 地位:物质基础 根本任务:增强体质 途径: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 --教育性、基础性
美育 地位:动力 任务:创造美(最高层次) 作用:德、智、体 途径:①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②大自然③日常生活
劳动技术教育 地位:综合 根本任务:劳动情感、态度、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单元总结
第七节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选】
1.观察法: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 2.调查法:问卷、访谈 3.历史法:发生、发展和演变 4.实验法:因果关系 5.教育行动研究:授课+研究 6.教育叙事研究:叙事、讲故事
本章简答题汇总~~
1.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级)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级) 5.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级)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三级) 7.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二级) 8.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级) 9.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