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级经济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章节: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要求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决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
编辑于2022-10-25 23:32:29 重庆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含义:也称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职能:①稳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②维护金融稳定;③提供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制度含义: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①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发行的银行)②经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政府的银行)③管理金融业的需要;(银行的银行)④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
1.职责: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管理机关。其利用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如货币供给量、利率等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
2.业务活动特征:(1)不以营利为目的。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2)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行政干预和牵制。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发行的银行)
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指一国货币当局投放现金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对银行的业务(银行的银行)
(1)集中存款准备金: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防止其破产使储户受损,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并通过这部分准备金来管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2)充当最后货款人: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接受商业银行提交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抵押放款、为商业银行贴现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贷款。
(3)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各商业银行都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账户,各商业银行之间可通过该账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全国清算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并由此使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3.对政府的业务(政府的银行) 【记忆口诀】缺钱给钱帮发债,外汇黄金入国库,外出参会内立规。
(1)经理国库:中央银行接受各级国库存款,又执行国库签发的支票办理转账手续或现金付款,成为政府的总会计和总出纳。
(2)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3)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主要采用直接给国家财政以贷款或购买国家公债的形式。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6)其他:中央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见下表:
资产(资金的运用) 国外资产 对政府债权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其他资产 总资产
负债(资金的来源) 储备货币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发行债券 国外负债 政府存款 自有资金 其他负债 总负债
中央银行的职能
(1)央行是一国通货的唯一发行银行。储备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主要项目,包含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2)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集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从而形成自身负债项目,同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贴现及放款,形成资产项目; (3)作为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在业务上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是列于负债方的接受政府存款和列于资产方的对政府债权。 (4)在国际上,中央银行承担稳定本国币值的重要职责,代表国家管理外汇和货币黄金,外汇、货币黄金列入资产方的国外资产项目。
货币致策
货币政策定义
1.货币政策含义: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2.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目标
一般一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要求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决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
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含义: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应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挤提,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到央行
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少,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货量的效果。
缺陷:①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 ②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是一剂“猛药”。③见效较慢、时滞较长。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
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再贴现
含义:指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
基本内容: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
优点: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较大,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
缺点: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所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态度。
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公开市场业务。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优点: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具优越性:①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行的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③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局限性:①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用于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②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比如,需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配合。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
(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2)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就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动机。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3.直接信用控制
含义: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如1986年以前美国的”Q“条例
4.间接信用指导
道义劝告:是央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劝告。对商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与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遵守政策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信贷增减建议。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東力,但影响力往往较大。
5.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发达国家):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采用的包括超低政策利率、大规模再融资操作、资产购买计划、前瞻性指引等。现代货币理论是最新进展,主张财政部门都代替央行承担充分就业和避免通胀职能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我国):①定向降准②结构性导向的在该宽和再贴现③以公开市场操作为基础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④以定向流动性投放为基础的借款便利,包括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
两者比较
相同点:①两者均已纠正市场失灵为根本出发点②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和结构性特征
不同点:①政策目标不同。前者为了维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后者为了优化经济结构;②政策背景不同。前者由于传统工具零利率下限约束而缺乏操作空间而产生,后者产生时传统工具仍有较大空间;③操作手段不同。前者目标是压低中长期利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后者是操作手段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④对央行的影响不同。前者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膨胀,后者不涉及大规模资产购买,不会将央行暴露在严重违约和市场风险中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含义: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指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指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依据的原则: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
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
利率(短期利率,如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库券利率):原因是短期市场利率的可控性(改变资金供求关系)、可测性(定量分析和预测)、相关性(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居民资金成本改变其行为)
货币供应量:成为中介目标原因是可控性(流通中货币由央行直接给控制)、可测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可测算分析)、相关性(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社会总需求,有利于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
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对商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基础货币构成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满足可测性、可控性要求,数字一目了然,数量易于调控,是较为理想的中介目标
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等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及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测性收到越来越多干扰,所以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设定一个合适的通货膨胀率予以盯住,若超过范围控制一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定义:指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传导机制是否顺畅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历史沿革:(1)改革开放前,由于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向企业(居民)传导,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利率市场化推进,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业(居民)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①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应的经济主体;②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③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1.2006-2007年从“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
2.2008年下半年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3.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4.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政策导向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之后,2011-2021年11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确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我国已连续12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5.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6.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7.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提升成果:①稳健货币政策更高效,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②支持重点领域更精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快速发展,推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疫情冲击。③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宏观杠杆率持续上升势头得到遏制。④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金融基础设施监管、金融业综合统计等各项制度陆续落地实施。
贷款基准利率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
改革后的LPR特征:①基于报价而非成交形成最终利率,以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为标杆,在此基础上加点形成LPR报价。②期限更加丰富,收益率曲线更加完善。③报价行范围更大,新增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互联网银行四个类别报价行。④降低报价频率,环节报价频繁调整带来的摩擦成本。
改革后LPR优势:①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升,政策利率变动可以迅速反应在LPR价中。②现实反映能力提升,可以客观真实反映商行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情况。③稳定性提升,可以较好隔绝市场噪音,熨平非理性波动。④约束性增强,LPR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等相关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