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这是一篇关于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等。
编辑于2022-11-19 23:04:50 广东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孕激素:使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停药后内膜脱落较完整,称为“子宫内膜脱落法”或“药物刮宫”。适用于体内已经有一定水平雌激素的患者。适用于血红蛋白大于80g/L、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停药后短期必然会出现撤药性出血,故不适于严重贫血的患者。
这是一篇关于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等。
神经系统解剖、①前庭神经核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②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③绳状体、脊髓小脑束损害: 病灶侧共济失调④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Horner综合征⑤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侧束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孕激素:使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停药后内膜脱落较完整,称为“子宫内膜脱落法”或“药物刮宫”。适用于体内已经有一定水平雌激素的患者。适用于血红蛋白大于80g/L、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停药后短期必然会出现撤药性出血,故不适于严重贫血的患者。
这是一篇关于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等。
神经系统解剖、①前庭神经核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②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③绳状体、脊髓小脑束损害: 病灶侧共济失调④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Horner综合征⑤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侧束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妇女一生共分为7个不同的生理阶段,性成熟期是卵巢功能最旺盛的时期,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定义: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出现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多在13~14岁之间
特征:暗红色,组成有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脱落的阴道上皮,经血不凝:前列腺素、纤维蛋白溶酶(量多、速度快可出现血凝块) 经血呈碱性(日常呈酸性,经期阴道酸性降低会使抗感染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可出现下腹下坠不适、宫缩痛、腹泻、头痛 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2~8天,经量为一次月经失血总量,正常为20~60ml,超过80为月经过多。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功能:生殖功能(产生卵子)、内分泌功能(分泌女性激素)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
卵泡闭锁:生育期每个月发育一批卵泡,经过募集、选择,其中一般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可达完全成熟,并排出卵子,其余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通过细胞凋亡机制而自行退化,称卵泡闭锁。
卵泡几个阶段:
始基卵泡:初级卵母细胞及单层颗粒细胞层组成
窦前卵泡 :初级与次级卵泡分化阶段, 颗粒细胞产生卵泡刺激素(FSH)受体、雌激素(E)受体、雄激素(A)受体,卵泡内膜上出现黄体生成素受体(LH),具备合成甾体激素的能力。颗粒细胞合成和分泌粘多糖,在卵子周围形成一透明环形区,称为透明带。
窦卵泡:FSH作用使卵泡液形成,颗粒细胞产生LH-R(募集、选择) 募集:血清FSH及其生物活性增高超过一定阈值后,卵巢内有一组窦卵泡进入生长发育轨道的现象 选择:约在月经第7天,被募集的发育卵泡群中,FSH阈值最低的一个卵泡优先发育成优势卵泡,其余卵泡退化闭锁的现象。
次级卵泡:初级卵泡颗粒细胞增殖使细胞的层数增至6~8层,卵泡增大,形成次级卵泡。
排卵前卵泡:格拉夫卵泡
排卵:
定义: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冠丘结构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卵泡壁胶原层分解,小孔形成后卵子排出活动
时间:下次月经前14天,轮流或持续一侧
排卵的内分泌调节:成熟卵泡分泌的雌二醇达到对下丘脑起正反馈调节的峰值促使下丘脑GnRH的大量释放,继而引起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血LH/FSH高峰出现,LH峰是即将排卵的可靠标志,LH峰使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成为次级卵母细胞。并且在LH峰作用下排卵前卵泡黄素化,产生少量孕酮。LH/FSH排卵峰与孕酮协同作用,卵泡液蛋白溶酶激活产生排卵孔,前列腺素增多,卵巢内平滑肌收缩。
黄体形成和退化
黄体: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形成黄体。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在LH峰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
正常黄体功能的建立需要理想的排卵前卵泡发育,特别是FSH刺激,以及一定水平的持续性LH维持。
若卵子受精,黄体在胚胎滋养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下变为妊娠黄体,直至妊娠三个月末才退化,此后胎盘形成并分泌甾体激素维持妊娠。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7~8日成熟,排卵后9~10日退化,最终形成白体。
卵巢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激素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少量雄激素,均为甾体激素。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为排卵前雌激素的主要来源,黄体细胞在排卵后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雄激素由卵巢间质细胞和门细胞产生
甾体激素的合成:
孕烯醇酮是限速步骤,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排卵后以△4和△5途径合成雌激素,因为在LH峰作用下排卵前卵泡进一步黄素化,才产生孕酮。
甾体激素代谢:肝代谢、肾代谢
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卵泡发育时很少,第七日增多,排卵前达到高峰,排卵后由于释放进腹腔而暂时下降,排卵后1~2日黄体开始分泌雌激素使循环雌激素上升,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循环中雌激素又再次形成高峰,此后黄体萎缩,在月经期达最低水平
孕激素:卵泡期卵泡不分泌孕酮,排卵前成熟卵泡颗粒细胞在LH峰作用下黄素化,开始分泌少量孕酮,排卵后孕酮逐渐增加至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分泌到达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月经来潮时降到卵泡期水平
雄激素:女性雄激素主要来自于肾上腺卵泡内膜是合成和分泌雄烯二酮的主要部位,卵巢间质细胞和门细胞合成分泌睾酮,排卵前雄激素水平升高,一方面促进非优势卵泡闭锁,一方面提高性欲
卵巢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的10大生理作用及孕激素的9大生理作用)
雌激素:促进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敏感性;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修复;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粘液增加,性状变稀;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的分泌活动,加强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增生,黏膜变厚,糖原分泌增加,维持阴道酸性;促进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第二性征发育;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调节下丘脑对垂体的正负反馈,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促进水钠潴留、骨代谢、脂代谢,降低胆固水平
孕激素: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兴奋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和胎儿在宫内发育;使增值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宫口闭合,粘液分泌减少,性状变粘稠;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在月经中期具有加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调节,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具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使排卵期体温升高0.3~0.5℃
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孕激素在雌激素基础上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乳房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另一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孕激素则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并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
雄激素: 促进外阴发育及体毛生长,拮抗雌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生长,刺激红细胞生成,骨骼发育,水钠重吸收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功能层-胚胎植入部位,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脱落 基底层-靠近肌层,不受卵巢激素的周期性调节,不发生剥脱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天,与卵巢周期中的卵泡期相对应,在雌激素作用下内膜表面上皮、间质、血管均呈增殖性变化。
分泌期:月经周期15~28日,与卵巢周期中的黄体期相对应,黄体分泌孕激素、雌激素使增殖期内膜继续变厚,腺体更增长弯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并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天,为子宫内膜海绵状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落,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效果,经前24h内膜螺旋动脉节律性收缩及舒张,继而出现逐渐加强的血管痉挛性收缩,导致远端血管壁及组织缺血坏死、剥脱,脱落的内膜碎片及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即月经来潮
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
激素受体: E、P、FSH/LH受体,呈周期性变化
各种酶类:组织水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参与内膜剥脱
酸性粘多糖:雌激素促进产生,对内膜生长起支架作用; 孕激素阻止其合成
血管收缩因子:促进内膜剥脱
其他部位的变化:
阴道黏膜的变化:表皮增厚、角化、糖原增加→表皮细胞脱落
宫颈粘液变化:排卵前:量多,稀薄透明,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排卵期稀薄量多,最适宜精子通过 排卵后 :量少,浑浊粘稠,椭圆体结晶
输卵管的变化: 纤毛细胞生长,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促进输卵管收缩→抑制收缩、 减少生长和分泌
乳房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促进乳腺管增生→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生长
月经的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轴如何对月经周期进行调节)
下丘脑-垂体_卵巢轴(HPOA轴)
下丘脑:HPO轴的启动中心,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FSH/LH合成 呈脉冲式释放,受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激素反馈调节 长反馈:卵巢性激素;短反馈:垂体促性腺素;超短反馈: GnRH自身
腺垂体
分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泌乳素(PRL)
FSH:促进卵泡生长、窦卵泡募集、调节优势卵泡 诱导LH受体生成、合成分泌雌二醇 LH: 合成雄激素 刺激成熟卵泡排卵 维持黄体功能 PRL: 促进乳汁合成 受雌孕激素反馈调节
卵巢雌激素反馈调节:
雌激素:卵泡早期:低水平雌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 GnRH(负反馈) 卵泡晚期:高水平雌激素兴奋下丘脑分泌 GnRH(正反馈) 黄体期:协同孕激素对下丘脑负反馈
孕激素: 排卵前:低水平孕激素增强雌激素正反馈 排卵后:高水平孕激素负反馈抑制下丘脑
月经周期调节机制: 卵泡期:GnRH、FSH/LH、雌激素; 黄体期:孕激素、雌激素、FSH/LH
其他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甲状腺:
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发育障碍,月经失调(过少、稀发、闭经),不孕、自然流产、胎儿畸形
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失调,月经过多、频发,月经过少、稀发、闭经
肾上腺
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过量雄激素抑制下丘脑GnRH,对抗雌激素,卵巢功能抑制而闭经或男性化
胰腺
维持正常卵巢功能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卵巢功能低下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拮抗→高雄血症→月经失调、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