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个十年
文学思潮与运动包括文学革命的发展与产生。戏剧,新诗,散文和小说。图中还阐述了代表人物鲁迅和郭沫若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2-11-24 13:02:52 湖南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地位:标志古典文学结束,现代文学开始
文学革命的背景
晚清文学改良:新诗派+三界革命(序幕)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新青年(动力)
1915年9月
形成一校一刊为主体的新文化战线
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为己任 对传统文化进行总清算,态度激进
文学革命的过程
1917年1月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总开端
文学进化论角度,实行言行合一
观点:八事 目的:更畅快表达思想感情
同年2月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批判三大主义
钱玄同,刘半农(双簧信)
三次争论
林纾(泄愤,缺乏学理力度)
学衡派(保守,认为学术进步只能依赖少量精英)
甲寅派(求文雅,提倡读经救国)
文学革命的实绩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其他成就的基础)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
途径:作品翻译
现实主义(影响最大),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文学研究会:周作人,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 (为人生而艺术 现实主义)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 (前期为艺术而艺术 浪漫主义,后期革命文学)
新月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自由主义,形式探索,后期追求诗感)
语丝社:鲁迅,周作人,钱玄同 林语堂,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 (语丝体:批判,随意)
浅草沉钟社:冯至(青年苦闷)(冯至)
湖畔诗社:应修人,汪静之(爱情)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胡适 白话文学 历史的文学观念(文学革命指导思想)
周作人 平民文学 为人生的艺术派 提倡乡土小说与美文
陈独秀 提倡文学革命 三大主义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影响
变化:文学观念,文学内容,语言和形式
评价:简单化和片面化,但彻底破旧出新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917年爆发 至1919 显露头角 1920.至1926鲁迅小说和《女神》 1927年至1927 创作沉寂 为无产阶级文学奠基
服膺于思想启蒙(批判眼光,写婚姻爱情个性解放)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散文小品成就最高)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鲁迅
《呐喊》与《彷徨》
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表现的深切
开辟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小说
开辟写作模式:看与被看;离去――再归去 ――离去
格式的特别
开辟叙述模式:不同视角叙述
语言手法:画眼睛,凝炼简约; 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和戏剧体小说
阿Q接受史
20至40 精神胜利法
50至70年代 农民造反者
80年代 思想解放运动 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 人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题材:童年趣事,回忆性散文,爱与死的思考
情感:往昔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旧势力旧文化的嘲讽和抨击
手法:夹叙夹议
语言:原生态,生动性,丰富复杂
写作风格:随意性,轻松
整体风格:闲话风
《野草》
创造陌生世界 与现实对立世界
意象选用:象征性(个体困境)
手法:象征 比喻 变形
语言:音乐感,色彩感,华丽艰涩
写作风格:紧张和焦灼
整体风格:独语体
郭沫若
《女神》为代表的诗歌集
抒情主人公(诗人自我与时代的统一,复杂性)
艺术想象力(泛神论)
艺术风格(壮阔性,奇异性,飞动性)-浪漫主义
诗歌形式(自由诗)
星空,瓶,前茅,恢复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创作原则(失事求是,戏剧和政治的统一)
主观色彩(自身个性,人物个性)
戏剧的诗(形式融合吟诗歌舞,情感抒情)
戏剧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春柳社
舞台演出:注重演出布景的写实性
剧本:创作剧本少,注重翻译外国制作如茶花女
地位:探讨现代话剧艺术的高端
进化团
舞台演出: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
剧本: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简单的提纲
地位: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甲寅中兴
舞台演出:职业化,商业性 教化功能淡化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
地位:戏剧演出走向繁荣 职业文明新戏日趋衰落
戏剧探索
旧剧评议
以批判为先导
建设西洋式新剧
新青年易卜生号为开端,形成热潮
国剧运动
发扬传统戏曲娱乐和艺术的倾向
反对反应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戏剧实践
爱美剧
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小剧场运动
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
核心:导演制
提出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
地位:创造了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
意义:将戏剧放在剧场里演出,体现了演出的规范化 有了导演,对戏剧艺术的探索也更严谨
戏剧实践
田汉,中国未来的易卜生,创造社成员 主题:唯美主义;社会批判性 代表作:名优之死 特色:诗人写剧 语言风格:偏华丽的,运用诡奇的比喻和联想
丁西林,物理学家,喜剧家,独幕剧艺术家 幽默风格:独创机智与幽默型喜剧 喜剧倾向: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 代表作:一只马蜂 戏剧结构:二元三人模式
新诗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胡适:第一“白话诗人” 尝试集: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周作人的《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特色
具体的做法
白描,客观写实
比喻象征,托物寄兴
散文化的倾向
借鉴民间歌谣
变革中的新诗
开创 早期创造社
郭沫若: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青春爱情自由
小诗体:冰心,宗白华 借鉴日本短歌,俳句 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新诗的规范化 前期新月派
闻一多红烛;徐志摩新月派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反对情感过分泛滥
客观抒情诗的创造
增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意义:扭转早期白话诗作诗如作文倾向 在早期白话诗开创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从不同角度揭示诗歌本质:抒情
创作原则
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意义:新诗走向规范化和审美追求的道路 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新诗贵族化
纯粹的诗歌
诗和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
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
早期象征派
李金发:追求虚幻美语言晦涩欧化 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理论核心纯诗)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散文一
杂文
随感录作家群
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鲁迅等
白话文艺术特征,奠定了杂文在散文中的地位
(成员多为随感录作家群+林语堂)语丝派
现代评论派
政治上与语丝派相对
成员多为留学自由主义分子
徐志摩(自由华丽) 陈西滢(幽默讥讽)
美文(言志派)
周作人(闲谈体+冲淡平和+选材平凡+简单和涩味)
俞平伯(古典名士味)
钟敬文(与周相像,善咏物)
废名(古典朦胧生涩) 竹林的故事(散文化小说)
散文
文学研究会: 冰心(冰心体 行云流水,真情清丽;爱的哲学) 朱自清(背影,漂亮精致,娴熟白话) 丰子恺(佛理朴实)梁遇春(绅士睿智) 许地山(宗教,哲理) 瞿秋白(饿乡纪程,中国报告文学先声)
创造社:郁达夫(自叙传,直抒感伤,不拘形式) 郭沫若(社会和政治色彩)
小说
五四小说取得正宗文学地位
文学革命前:主要承担娱乐功能
文学革命后:承担社会教化功能
正式拉开五四小说序幕:1918狂人日记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过程:新潮杂志; 1919冰心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风气)
形成原因:五四,造就思考的一代; 受外国作品的直接刺激(易普生专号)
(问)冰心:突出问题的尖锐性;类型化,简单化
(人)叶圣陶:为人生,教育小说
(人)乡土小说作家群:人的文学,风格不一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 评价:一股创造潮流,但艺术质量稚嫩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地位: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标志:1921郁达夫沉沦小说集开始
郁达夫(零余者;感伤美,病态美) 卢隐(海滨故人,纯五四小说);淦女士(隔绝)
废名(竹林的故事)许地山(宗教,浪漫创奇小说
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成就
标志: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
横截面的结构方式
广泛流行心理描写
通俗小说
民国旧派小说
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的直接资源: 1912到1917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繁盛期) 最初代表:三鼎足
旧派言情小说
晚清谴责小说
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基本类型
社会言情(包天笑 上海春秋,张恨水 春明外史) 武侠(平江不肖生 江湖奇侠传) 侦探(陈小青 江南燕) 历史演义(叶小凤 古戍寒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