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❸魏晋石窟3492
这是一篇关于❸魏晋石窟349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石窟艺术、背景、新疆克孜尔石窟511、甘肃敦煌莫高窟600+等。
编辑于2022-11-26 22:24:18❸魏晋石窟3492
石窟艺术
中国石窟四大地区
新疆地区,甘肃地区,中原地区,江南和西南地区
魏晋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背景
魏晋南北朝这300多年时间里,大部分都处于战乱频繁,政权纷争之中,社会矛盾异常激烈,出现了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局面,思想文化领域崇尚玄理的风气。
由于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使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的土壤。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大力建造寺庙,开凿石窟。
西域及北方地区的美术在中原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交流中出现了地域特色。
新疆克孜尔石窟511
简介
现有洞236个,是新疆最大的一处石窟,窟型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在正壁塑有大型造像,称为大像窟
一种是有一宽散的主室,正壁两侧开两条向后的甬道通向后室或后甬道,以便僧徒右绕礼佛,主室正壁开或不开,塑有一尊主要佛像,满窟绘壁画。
尚有一种供僧徒居住的僧房窟。
上述的三种洞窟中,大像窟和龟兹型窟内原有精美的塑像和壁画。塑像因是泥塑,基本上没有保存下来,洞窟内现存的主要是壁画。
窟内
满窟壁画,数量众多。
壁画的配置,一般是主室门壁,上方画天宮说法图,正壁画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左右二壁画栏格方正的佛传故事。
券顶上在许多菱格形的图案中画本生因缘故事,甬道及后室画焚棺、分舍利等画面。
本生故事画多达数十种,均以单幅的形式表现一个故事内容。
特点
造型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人物造型以硬笔铁线勾勒轮廓,手面肌肤施以晕染,具有明显的立体效果。
图案
建筑梁枋图案用单纯的红绿原色表现向背关系,获得凸凹起伏的视觉感受。
色调
佛传故事和本生因缘故事画面布色多是蓝绿主调,间有红、灰和金色,营造出既浓烈丰富,又清新爽利的空间气氛。
评价
克孜尔石窟壁画所表现的这些造型因素具有中亚粟特美术的某些特征而又带有龟兹地区民族的审美趣味,风格面貌。
描绘人物的造型手法对凉州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画有一定的影响。
甘肃敦煌莫高窟600+
简介
俗称千佛洞,是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敦煌。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
十六国至明清历代都有建造,至今尚存 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唐代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
与前代相比,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开窟造像、壁画、彩塑及整体艺术特征上。
壁画
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这些经变图中,人物造型、绘制技巧及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水平。
反映出大唐盛世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向往。
建筑
中心柱窟、平面方形覆斗顶窟、禅窟。
雕塑
由于莫高窟石质松散,因此造像采用泥塑加彩的形式,并与壁画结合,形成塑绘合一的完美效果。
莫高窟彩塑菩萨像是其中的典型,在唐代莫高窟彩塑中体现出了更多的女性气质。
而这种气质的体现往往是通过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表现的,莫高窟彩塑达到技巧上的高峰
代表
《鹿王本生图》:257 窟
内容
鹿王本生绘于甘肃敦煌莫高窟 257 窟西壁。描绘释迦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存在,而最终受到报应的故事。
特色
这幅壁画为长卷式横幅、故事情节由两端向中间靠拢高潮出现于画面。中部的醒目位置、以此突出和强化主题。
此壁画情节性与装饰性相辅相成,人物造型丰润,铁线刚劲,色彩沉稳,是敦煌莫高窟早期故事画中的优秀作品。
评价
是中国佛教美术的宝库,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佛教艺术从5世纪到14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
莫高窟的开凿,其初是为弘扬佛法,但却由千百匠师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现实的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比较前代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200+
世俗化
北朝人物形象多呈现为西域人物特点。唐代莫高窟的人物形象中来源于现实人物,也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样式
北朝: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唐代:逐渐被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昉为代表的“周家样”所取代。
这是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麦积山石窟550+
背景
魏晋南北朝这300多年时间里,大部分都处于战乱频繁,政权纷争之中,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出现了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局面,思想文化领域崇尚玄理的风气。
由于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使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的土壤。
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大力建造寺庙,开凿石窟。
简介
位于甘肃天水麦积山,层层雕镌在一峰独起,望若麦积的悬崖绝壁之上。
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经隋唐到明清历代开凿和重修。
因山体石质疏松。造像以泥塑为主,共计3000多尊以北朝塑像为其精华。
北魏塑像
北魏是麦积山的鼎盛期。
北魏前期的塑像,宽肩厚胸,佛像伟岸庄严,造像丰富。
北魏后期,逐渐由健壮转向修长清秀,塑像中具有装饰性的线条刻画,加重了飘逸清秀的造型意趣。
西魏塑像
塑像一方面保持北魏后期清隽高迈的品格。
同时又加入现实人物的形神意态,充分显示出民间工匠取法生活,勇于创造的艺术才能。
北周洞窟
北周洞窟数量也较多,出现了以绘为主、绘塑结合的新形式。
麦积山内容
麦积山的石窟原都是满绘壁画,题材有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早期的经变画。
其中的维摩变和净土变壁画对于观察早期经变画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价
由于地处南北分水岭,麦积山石窟受到各方文化的影响。
其清新秀丽又浑厚质朴的艺术风格在北方石窟中独树一帜,较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500
背景
魏晋南北朝这300多年时间里,大部分都处于战乱频繁,政权纷争之中,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出现了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局面,思想文化领域崇尚玄理的风气。
由于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使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的土壤。
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大力建造寺庙,开凿石窟。
简介
云岗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大同武州山(又名云冈)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是由北魏皇室开凿的第一所大型石窟。现存大小造像50000余尊。
建造
云冈石窟的建造可分为两期。
由昙曜五窟的初建到第二期大型双窟的开造,构成了云冈石窟的基本面貌。
其中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昙曜五窟
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5所,就崖雕造佛像,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
主要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其雕像雄伟粗壮,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规模宏大,给人一种威严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大型双窟
佛像早期的伟岸之势相对减弱,体量缩小,而和悦平易之感得以加强。
塑造了面容清癯、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
壁面浮雕内容繁复多样。构图层层叠叠,设计颇具意匠。
龙门石窟:617
背景
魏晋南北朝这300多年时间里,大部分都处于战乱频繁,政权纷争之中,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出现了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局面,思想文化领域崇尚玄理的风气。
由于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使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的土壤。
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大力建造寺庙,开凿石窟。
简历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
特点
北魏时的代表洞窟有宾阳洞——是由皇室集中设计的。堪称北魏后期龙门石窟中的杰出作品。
古阳洞——不同于宾阳中洞是由皇室集中设计、统一施工完成的,而是由贵族达官们分别具名出资陆续雕造而成的。莲花洞——窟顶为一装饰化的大莲花浮雕带。
其造像多为身材秀挺、面容瘦削的秀骨清像,服饰为宽服大袍、褒衣博带,表情显得温和而世俗化。
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罕见的。
奉先寺
奉先寺的代表造像是《卢舍那佛坐像》,造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性格气质。
融入了对现实人物性格的观察和理解,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
如:卢舍那佛慈悲的面容、阿难文静的外貌,菩萨端庄矜持的表情等,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
评价
艺术风格从云冈的浑厚粗犷转向优雅端庄,更具民族特点和中原风格,是形成中国式佛教艺术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