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④秦汉4500
这是一篇关于④秦汉4500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墓室壁画发展630、汉代帛画、画像石430+、画像砖462、武梁祠780+、奏兵马俑575等。
编辑于2022-11-26 22:26:52④秦汉美术4500+
墓室壁画发展630
❶西汉前期
题材
凿山为室的山崖石室墓,升仙为主题
代表
河南永城梁王墓,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形态矫健、色彩绚丽
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四壁绘有朱墨彩绘的卷云纹,卷曲缭绕,具有装饰感。
❷西汉后期
题材
题材多为日月星象、御龙升天、驱鬼逐疫及历史故事等
代表
洛阳八里台,烧沟61号墓
❸新莽时期
题材
由于天人感应和谶chen纬迷信说极度泛滥,壁画题材流行日月星象与四神
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初露端倪,有庄园坞壁,牛耕畜牧等画面
代表
洛阳金谷园
❹东汉前期
题材
沿袭西汉晚期以来的传统,仍以日月天象、四神、祝寿升天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门卒属吏、车骑出行、男墓主家居宴饮等新内容,生活气息明显增强
代表
河南洛阳邙山和金谷园,辽宁金县营城子等
❺东汉后期
特点
大型多室墓开始出现、反映了封建贵族生前连栋数百的情况
题材
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日月天象及神兽瑞兽已退居次要位置
现实生活内容逐渐成为主要题材,神话与升仙内容则相映减少,这反映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豪强地主势力的高涨
技法
随着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技法更趋多样,勾勒,拼图,晕染等方法都使用到了。
色彩较为丰富,使用了矿物质颜料,能经久不变,线条的表现力显著提高。
构图上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是横向排列的方式,注意了比例和透视关系,标志着人物画发展的新水平。
代表
河北望都一号墓着重描写死者生前的僚属形象。
汉代帛画
背景
汉代实行“察举孝廉”制度,助长了“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厚葬陋习。
遂使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用于墓葬的帛画,广泛流行。
美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显著增强。
简介
其中帛画以马王堆 1 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为主要代表。
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4.7厘米,长205厘米,1972出土于长沙,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西汉时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画在丝绸上的画,像衣服,而不是衣服。
出现原因
受古人宇宙观和生死观的影响。认为有天地人三界,三界和谐共处。
事死如事生,生死一条线,越过即大限已到,不是消失了,而是由此岸到达了彼岸。
作用
同《人物御龙图》作用类似,是在丧葬仪式中引路的旗帜,也叫招魂幡。引领亡灵去往天上
内容
这幅帛画外形呈“T”字状,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
上段
描绘天上神仙和神话:有日、月、升龙及烛龙神,象征天上境界
正中是人首蛇身的天界主宰,火神烛龙,两侧有仙鹤唳鸣。
左角画带有蟾蜍及玉兔的一弯新月,托月女神将新月托起。右角画带有金乌的太阳及扶桑树。
中段
描绘人间辛追夫人去往天界。
❶先描绘了招魂之鸟去迎接墓主人,招魂鸟也是凤凰的一种代表了涅槃重生,升天来世之意。
❷再描绘墓主人去往天界图,女主人为辛追夫人,画中她身材肥硕,衣着锦绣,神态庄重。
前有天界使者跪迎,后有侍女相随,极力渲染其作为长沙国丞相夫人的尊贵身份。
❸接下来描绘的是列鼎而食的祭祀仪式。画厅堂中设案摆列鼎,两旁有人跪坐,向死者致祭。
❹墓主人去往天界图和祭祀仪式之间描绘了蛟龙穿梭而过的圆盘和一种方角的祭祀乐器,分别象征了天圆地方。
下段
描绘冥界《山海经》里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
一巨人手托大地,立于两条大鱼背上,描绘的是山海经里的水神。
这位水神,住在北极,有着黢黑的身体和手足,掌管着地下,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片人间大地。
分析
构图
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
又通过中副的昂扬的龙首与守门神,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造型
墓主形象或画成正侧面,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
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奇诞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
画法
是先以淡墨起稿,然后设色,最后再墨勾轮廓线,线条类同后世所谓“高古游丝描”,细劲流畅,质朴有力。
设色
平涂为主,局部辅以渲染,技法纯熟,使用的颜料以矿物质为主。
有青黛、藤黄、朱砂、土红、银粉等,至今仍十分鲜艳,华丽而厚重
评价
构图克服了先秦时期人物上下纵列的方式。体现了西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弥补了绘画史上的一大空缺,显示了古代画工的智慧和才能。
描绘的情节是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
展现出了人间力量,是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征服和巨大胜利。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画像石430+
背景
汉朝统治巩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汉代实行“察举孝廉”制度,助长了“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厚葬陋习。
遂使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用于墓葬的帛画,广泛流行,美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显著增强。
简介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石阙的建筑石材。
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时间
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盛行于东汉
分布
东汉分布扩大,形成山东、豫南、陕北、四川、四个中心区。
代表
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山东嘉祥武氏石祠等。
分析
题材
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文星象社会生活等。
技法
主要表现形式有减地平雕、阴线刻、阳线刻等。构图富于变化,造型和线条质朴生动。
评价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
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画像砖462
简介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东汉时鼎盛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
以河南和四川两地出土最多。
制作
用泥放入雕好的模具上烧制而成的,待半干后去掉木模。
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
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压印,部分图像用利器刻划而成。
分析
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类型。分模印和刻划两种制作方法。
砌在壁室的壁画,有阳线与浅浮雕相结合的特点。
其中《戏车图》就是空心砖中具有特色地反映了汉代百戏之精华,举世罕见。
发展
秦至西汉初
是用来装饰宫殿府舍不得阶基,有回字纹与菱格纹的铺地砖,以及浮雕的青龙白虎等四神画像砖。
东汉
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的东汉后期画像砖。
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其中既有表现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场面,也有反映封建庄园经济生产及集市贸易的场面。
《弋射收获画象砖》,是一副优美歌颂涉猎农耕劳动的装饰小品画。
评价
画像砖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武梁祠 780+
简介
东汉晚期画像石,武氏祠位于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包括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已残)4 个石室以及 2 个石阙,计存画像 40 余石。
其中武梁祠画像,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后遭遇特大水患,被淹埋地下。清乾隆时期,浙江钱塘人黄易亲历其地,主持发掘。武梁祠方重见天日。
内容
宇宙缩影
武梁祠画像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试图将一座祠堂转化为宇宙的缩影。
从武梁祠画像的三个部分:屋顶、山墙和墙壁,恰恰表现了东汉人心的天界、仙界和人间。
屋顶通过“图录风格”的祥瑞征兆,象征天界。山墙以西王母、东王公的仙庭,代表仙界。
墙壁,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列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阁楼人物等图像,代表人间。
历史人物
祠堂中历史人物被组织为三组,以儒家伦理基础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为中心。
画像石
构成武梁祠的画像石共5块:西壁、东壁、后壁及上面的两块顶盖。
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刻神话故事,第二层刻远古帝王,第三层刻孝道故事,第四层刻刺客故事,第五层刻车骑。
代表
最具代表性的片段有《荆轲刺秦王》具有极强的情节性及感染力。
刻画了当时荆轲扔出匕首击中柱身的一瞬间,表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形象。
没有具体刻画人物表情,而是通过荆轲的勇猛与秦王的惊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完美的体现了画面强烈的紧张气氛,极具情节性。
分析
图像丰富,布局严谨,雕造精湛,风格凝重沉稳。
题材丰富,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三大类。
技法上以减地平雕和阴线刻相结合,画面简洁具有剪影效果
评价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
在东汉画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堪称汉画像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秦兵马俑575
简介
1974年被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馆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院。
分布
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有陶塑、木雕、石雕以及铜铸俑。秦兵马俑是由三座大型陶塑兵马俑丛葬坑组成
一号坑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战车、弩兵、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
分析
布局
以群雕陶塑的形象出现,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的场面。
利用多个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难忘的印象,再现了秦军骁勇善战的宏伟气派。
手法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形象及服饰完全按照当时秦朝军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与真人真马差不多等大,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
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兵马俑无一雷同,人物表情丰富,个性突出,或威武刚毅、或沉着冷静、或憨厚朴实。
采用妆彩粉饰,绘、塑结合的塑造手法。
评价
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了划时代成就的标志。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瑰宝。
被列入世界名画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西汉陶俑100
背景
汉承秦制西汉前期,从皇帝到某些军功显赫的将领、诸候王或贵戚,也用陶塑兵马俑随葬,以炫耀其生前地位与权力。
技法
西汉陶俑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
代表
西安东郊姜村白鹿原西汉陶塑待女俑娴静俊美。
东汉陶俑237
特点
题材扩大,形象生动传神。
代表
四川成都天回山击鼓说唱俑和县立式说唱俑为典型遗例。
击鼓说唱俑
头扎巾,担膊赤足,左臂抱鼓,右臂执槌前举,一腿抬起,面部眉飞色舞,充满激情,眉飞眼笑。
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的民间艺人形象。
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波,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似乎说唱到精彩动人之处。
立式说唱俑
耸肩吐舌,作扭身行走状,其滑稽之态令人捧腹。
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堪称东汉陶塑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