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隋唐道释仕女人物画
仕女画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多包含对于女性服饰、面容等的精工细绘
编辑于2022-11-27 08:06:16 广东➤❶隋唐道释仕女人物画5915
隋唐人物画发展概括271
背景
交流
唐代非常重视发展与边疆各民族的邻国国家的关系,对外交流十分频繁。
也造就了中国美术传播到了邻边国家吸收了大量的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富了美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需要
由于皇家贵族对美术的需要增加,招纳画家、收藏书法名画,对美术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唐代帝王重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要求描绘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绘画。以歌颂帝王的功德。
发展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继承传统又有进一步成就的首先是初唐的阎立本画。盛唐是唐代美术的辉煌时期,宗教画题材以吴道子为代表,描写贵族的仕女题材以张萱、周昉为代表
阎立本500
简介
唐朝著名人物画画家,阎立本乃世家弟子,继承家学。
风格
题材
在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人物故事画。
内容
取材多是达官贵族以及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
这与同代和后来的人物画家吴道子主要服务于宗教有明显差别。
风格
是初唐第一个继承传统又有创新的人物画家。
阎立本人物画与六朝画迹相比,他工于写真,在人物塑造上不仅重视形貌描写而且十分着意人物心理刻画。
线条色彩
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纹简洁粗重。
相较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风格更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
设色沉着浓重,多是朱砂、石绿,有时还使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颜料
作品
阎立本的作品流传至今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前者描绘唐太宗坐在步撵上接见松赞干部派来的迎接使者禄东赞场面。
后者描绘历史上13位君王,作为“兴废之诫”。
评价
中国人物画从汉代的简洁质朴发展成为两晋南北朝的“迹简意湛而雅正”,并向“细密精致而臻丽”方向发展。
阎立本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此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步辇图》586
简介
被认为是唐阎立本的作品,现存宋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画。
内容
这幅作品记录了贞观十五年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的通婚事件,画面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在画幅左面唐太宗被九名宫女簇拥着端坐于步辇之上,画幅右面禄东赞身着团花窄袖的吐蕃民族服装拱手肃立,他被典礼官引荐给太宗皇帝。
神情:禄东赞及其仆从的举止、相貌特征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的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
分析
构图
采用均衡式构图,根据尊卑设置比例大小,通过对于人物次序和数量安排,达到巧妙地平衡。
色彩线条
画面人物运用铁线描,线条精细流畅,色彩浓重且适当的运用了晕染法。
为了颜色互相呼应,典礼官的衣服与宫女的衣服以及步辇的顶账都没有红色。
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和特征
评价
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和特征。
这幅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 是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
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一副政治宣誓画。
《历代帝王图》340
简介
绢本设色画,宋代摹本,现存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内容
此图描绘从西汉至隋代十三位帝王的画像。
分析
构图
画中帝王或立或坐,不以情节相贯穿,也不以背景相衬托。
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从“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人物安排原则来处理人物的大小和前后。
造型
人物造型准确,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个性分明。
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气质和性格特征。
线条色彩
用笔舒展,用线多为粗细均匀的铁线描,以重色晕染衣纹,色彩效果凝重。
评价
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人物,扬善抑恶。
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而那些昏庸亡国之君,则呈现猥琐平庸之态。
吴道子的艺术成就800+
简介
生活于盛唐时期,被称为“画圣”。出生于民间,不是显赫出生。
题材
壁画
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300余壁。
涉及到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以及菩萨等。并绘制有道教中的玄元像和武圣徒。
笔下的千佛形象千变万化,“其踪异状,无一同者”。
他画的地狱变相最为著名,画面中虽然没有任何恐怖的事情。却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人在情绪上受到震动。
他有着极为熟练的技巧,能够凭借记忆,一日之间绘制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
画丈余大像,可以从手臂开始,也可以从脚部开始,同样能够准确的画出人的形象。
经变画
经变画得很多的题材,这方面他是有所创造的。
敦煌第103窟的维摩变可视为白描经变,是了解吴道子维摩变及其白描的重要参考。
风格
色彩线条
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成熟时期的技法则更具有豪放的特点。
有的用色不是那么绚烂,而是浅深晕染,敷粉简淡,也有不着色的白描。
它的线条错落有致,被称为“莼菜条”,吴道子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在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
他用以组成形象的线条,一向以富有运动感,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引起评论家们的注意。
不论是较工细的密体还是是较粗放的疏体,吴道子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都注意了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
样式
吴道子又以各种个人独创的图像样式,生动的艺术效果,吸引着周围的画手。
所以吴道子在唐代宗教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称为“吴家样”。
手决
吴道子把自己的技术方面的经验,归纳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形成所谓的“手决”。
以传授给他的弟子,而在绘制壁画的实践工作中,也合作的方式使他的弟子受到训练。
评价
吴道子的影响不仅限于唐代,它的画风在宋代人为很多画家所追逐。
吴道子时代所形成的中国宗教绘画的基本样式,一直影响到元明以后,近代民间画工仍旧奉他为祖师。
同时他的风格技巧也直接影响在雕塑方面。并且保存着绘塑不分的传统,都不是偶然的。
吴家样215
简介
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吴家样”是形容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
风格
他不仅吸收了西域画的明暗立体感,使其融合民族绘画的色彩中,又还保留着传统绘画的以线条为主的民族特色。
代表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 300 余幅。
流传至今的重要摹本有《天王送子图》。
评价
“吴家样”的形成标志着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得以成熟。
因其笔法流转洗练,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后人将他与张僧繇合称“疏体”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300+
吴道子
生活于盛唐时期,被称为“画圣”。
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
线条
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
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艺术视觉效果。这种风格被形容为“吴带当风”。
曹仲达
来自中亚曹国,被誉为“北齐最精工的画家”。以画梵像著称,其风格被称为曹家样。
指的是一种佛化风格。其风格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叠,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
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的衣褶,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评价
“吴家样”与曹仲达的“曹家样”有显著的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概括。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的原因293
线条作用
吴道子把中国画运用线条的方法发挥到了更高的境界。
创造出一种离披点画,脱落凡俗的疏体,它的特点是笔势磊落、圆转多变、笔简意全。
传为吴道子作的《送子天王图》,人物服饰线条勾勒有轻重、缓急、粗细、快慢的变化。
道释人物
在吴道子笔下的道释人物有三个特点:对佛教故事理解中国化、佛教故事艺术形象上中国化、宗教故事人物生活化。他的作品是佛教题材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山水祖师
吴道子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山水在魏晋南北朝时萌芽,画法相当稚嫩。
顾恺之,宗炳,王微虽然都提出了山水画的理论方法,但在操作上还是装饰性强,而且写实性少。
吴道子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山水成为独立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作为人物宫观的背景的附庸地位。
侍女题材背景114
人物画进入盛唐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画题,即所谓的“绮罗人物”,也是宫怨题材的仕女画。
简介
这与当时社会变化有关。也是当时上层统治阶级审美要求的反应。
原因
其造型特点,不论绘画雕塑,最明显的是曲眉丰颊,体态肥胖,骨肉均匀,服饰艳丽,即是贵族妇女的现实写照。
特点
仕女画经过初唐画家不断探索,孕育出了盛唐时期的代表画家张萱以及由盛唐入中唐的画家周昉。
发展
张萱178
简介
盛唐宫廷画家,曾为画职,
风格
题材
擅长人物画,尤工绮罗人物,仕女题材。常以宫廷宴饮入画,题材有贵公子,贵族妇女,鞍马、宫苑等。
造型
张萱所绘妇女形象曲眉丰颊,体态肥胖,骨肉均匀,服饰艳丽,是贵族妇女的现实写照。
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神情
着意义描绘宫廷妇女被遗弃、冷漠的寂寞之情,取得很大成功。
代表
有两幅北宋临摹的作品《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流传下来。
评价
他和周昉为代表是从事宫怨题材的代表,绘画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虢国夫人游春图》417
简介
是唐代画家张萱绮罗人物画的代表(宋代摹本),绢本设色画,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内容
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一行八骑九人游春的场景。
其中虢国夫人骑三花马,雍容华贵,面庞丰润,骨肉均匀。
其他随从或勒紧缰绳,或举手扬鞭,或注视前方,图中人物神态从容,步伐轻松自如,服饰轻薄鲜明。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
分析
构图
采用均衡式构图,人物鞍马安排疏密有致,且富有节奏感。
不著背景,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
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此作品的成功之处。
线条造型色彩
用线工细劲健,流畅自如。设色偏暖,典雅富丽,艳而不俗。
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故被称为“绮罗人物”。
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整体
整个画面写实性强,格调活泼明快,具有装饰意味。
评价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大唐繁华昌盛的重要见证,在唐朝仕女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捣练图》561
简介
是唐代画家张萱绮罗人物画的代表,现所见为宋摹本。1860年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内容
全卷共 12个人,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
按照制丝生产顺序分为捣练、理线、熨练三个部分,这种劳动并非普通的日常的劳动,而是一种礼仪活动,象征着“女德”。
宫女们服饰非常华丽,体态丰腴,人物动作亲切自然,细节刻画生动。
尤其是在绢下面好奇窥视的女孩儿,畏热回首煽火的女童,体现出画家对生活观察入微和对生活乐趣的美好向往。
分析
这是一幅绢本设色工笔重彩人物长卷。
构图
全画采用了连环画构图,以及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各个部分之间衔接生动自然。
线条
线条的运用则从传统繁密均匀中脱颖而出,加以提炼,简练而流畅。
色彩
画面赋色艳丽而不冗杂rongza,鲜明而不单调,人物采用朱色晕染耳根,妆容精致,给人以细腻的美感,
造型
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故被称为“绮罗人物”。
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动作神态
人物动作神情自然、细节生动如扯绢者用力时的微微后仰,熨练者在熨练时的细心与恬静,无不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使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评价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大唐繁华昌盛的重要见证,在唐朝仕女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昉308
简介
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风格
题材
擅长仕女画、肖像画、宗教画。
仕女画
“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具风姿”,具有“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的特点。
肖像画
不仅能准确刻画人物外貌,而且还能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情。
宗教画
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形象,这种似人间仕女的观音形象是宗教画世俗化的典型代表,佛教艺术的典范。
这种风格为“周家样”,是继“张家样”、“曹家样”、“吴家样”之后又一种宗教画样式。
代表
《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皆有后代摹本传世。
评价
周昉所生活的年代是唐代社会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阶段,他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对社会现实与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
通过妇女的神情揭示了他们的情感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
《挥扇仕女图》504
简介
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周昉的仕女画代表作品。
内容
汉成帝时班婕妤jieyu失宠,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遂托辞于纨扇,作怨诗以伤悼。
自此“秋风纨扇”便寓意为宫中妇女的愁怨心理。此一长卷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
分析
标题立意
以宫怨为题,立意十分明确。此图由一株梧桐明示了秋节至此,而嫔妃与宫人则手执纨扇倦容满面。
情节烘托
全图共13人,分为独坐、抚琴、对镜,刺绣、倚桐等几组情节。
作品中的器物、环境如执扇、素琴、铜镜、梧桐等将情节穿连起来,并能同时烘托出嫔妃在秋风中寂寞无聊的忧郁之情。
表情烘托
全图以表情之物为衬托,人物安排在秋日凄凉、哀怨的气氛中,情景交融达到完美境地。
妆容神态
值得注意的是《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面部特征,低垂的眉梢、灰暗的双唇。
作品中的妇女是特意施妆的,便是流行于长安的回鹘装。
人物绘画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呈现着庄重、宁静的特征,极少能够表现出人们较大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评价
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两人对比130+
张萱
表现了妇女的温柔与妩媚,有歌舞升平之致;
周昉
生活在盛极而衰的时代,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弱小个体的命运和苦难逐渐引起知识分子的关注,文学中反映社会矛盾、描写妇女不幸和苦闷的作品己陆续出现。
周昉对上层社会有较多的了解,他画贵族妇女注重挖掘她们的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反映了贵族奢侈生活后面的精神困境,更能深刻地反映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出唐代审美意趣由宏丽转向婉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