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画学论著
魏晋画学论著介绍,包括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谢赫的《画品》及“六法论”、宗炳《画山水序》等的作者、简介、内容和评价等等。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 偶然中蕴藏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 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 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又被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开始讲究绘画的技法,"形神”、 “气韵” 、“骨法”等审美概念是对这一时期人物画成就的概括,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大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❸绘画遗迹画学论著2568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492
简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拼镶于墓壁的模印砖画。是一整套。并不是一砖一画。
其中以南京西善桥墓砖画制作最为精细,保存最完整。
内容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则为战国著名隐士。(软禁3王嫌弃流向荣启期)
他们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友。
风格
传神
绘图者力求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画中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是当时传神理念的典型显现。
受顾恺之的影响,使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
线条造型
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面相清瘦,体现了秀骨清像的审美风尚。
构图
绘有 8 人,“7+1”,“对称”形式,出土时分东、西两块。
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软禁3王嫌弃流向荣启期)
画面以树作为隔断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树木分隔,交代环境,填充画面。
构图在连贯中又相对独立。可与传为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可相比较。
评价
荣启期,七贤是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也是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形式。
顾恺之、戴奎以及陆探微等都以此为题材进行过创作。
谢赫的《画品》及“六法论”743
背景
两汉以来的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新的理论要求,促成文艺理论发展。
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风气。
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
以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作者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妆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
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分别品第高下。
明确地论述出绘画创作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主张。绘画功能是“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各论其优劣得失,其中他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为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技术等绘画造型基础和技巧。
细节
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骨法用笔:笔法要求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
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传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谢赫六法的提出,是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的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将之前散乱、模糊的思想系统化,明确化、确定为绘画批评的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画品专著。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六法”本是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准则,由于这些准则的包容性、概括性、后来成为所有题材绘画的普遍指导原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画品的体裁为后世所继承和效仿。
宗炳《画山水序》616
宗炳,南朝刘宋时期画家、理论家,出身士族。
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也是著名佛学家,信仰佛教。
他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与玄学则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而宗炳的主张受玄、释以及儒、道影响很深。
《画山水序》东晋宗炳撰山水画论著,为其晚年所作,成于 430 年前后。
主张观察
从绘画角度而言,此文道出了画家应该注重观察,“应目会心”,使山水画创作形成丘壑内营的规律,并科学地阐明了透视学原理。
感受山水
“山水以形媚道”,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
“卧以游之”,晚年不便于浏览山水,于是画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
构思方法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
这种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
情景交融
第一次将形神论,从人物画引入山水画理论,其“畅神说”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
这种对情质和意境创造的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不仅对宋代山水画论产生影响,而且使形神论在造型艺术领域具有普遍意义。
《画山水序》篇幅不长,但在我国绘画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带有佛学唯心主义色彩,作为全文总纲的首段,就是以佛学观点来论证山水美的。
作为我国山水画论的开端,对后来的画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澄怀味象200
南朝画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审美对象。
所谓“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
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王微《叙画》325
王微,字景玄,属于东晋望族王氏家族的一支,家世显赫,但自幼不乐仕进,父亲死后,辞官归隐。
他和宗炳一样多才多艺,名声在外。但不信佛,思想兼综儒、道,与颜延之和陶渊明生气相通。
《叙画》就是写给颜延之的一封回信。
他在此文中竭力提高绘画的地位,认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应当然与书法艺术一视同仁。
并指出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都带有主观色彩,强调其中的精神因素,即“明神降之”,但玄学意味要淡一些,而情感和美学的意味较浓。
还指出了山水与地图的区别,并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反映了当时的画家对自然山水娱情作用的认识。“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对自然之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