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胃十二指肠疾病1
这是一篇关于胃十二指肠疾病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溃疡穿孔、溃疡大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
编辑于2022-12-08 01:04:41 广东胃十二指肠疾病1
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治疗
溃疡穿孔
好发部位:胃——胃小弯;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临床表现
病史:胃溃疡、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
诱因:劳累、精神紧张
症状: 上腹“刀割样”痛,迅速波及全腹(胃内容物流下)。 伴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 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休克表现)。
体征: 被动体位“屈曲”; 胃内容物引起腹膜炎——全腹压痛,穿孔点最重,板状腹,反跳痛。 细菌感染,肠麻痹——肠鸣音消失; 肝周、膈下游离气体——肝浊音界缩小;(最有价值体征) 穿孔出血、胃内容物1000ml——可有移动性浊音。
X线见:膈下新月状游离气体(诊断价值)
治疗
保守治疗
穿孔缝合+抗溃疡药(主要术式)
适应症: 时间:穿孔>8h, 炎症:腹腔感染、水肿明显,大量脓液渗出; 并发症少; 不能耐受彻底性溃疡手术。
彻底性溃疡手术——胃大部切除
时间:<8h; 穿孔缝合再穿孔; 并发症:出血、幽门梗阻。
溃疡大出血
好发部位
胃小弯——胃左右A
十二指肠球部后壁——胃十二指肠A,胰十二指肠A
临床表现and诊断
症状:便血(>5ml),呕血;伴头晕、黑曚、心慌、乏力; 严重时可晕厥;短期失血>800ml可休克。
体征:肠蠕动增加、肠鸣音亢进,可有软便、稀便、水泥样便——肠内积血
辅助检查: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影像学:急诊胃镜(首选); 钡餐(大出血时不宜); 腹腔A、肠系膜上A造影(血流动力学平稳者才能用)
治疗
扩容补血
抗胃酸——PPI、H2R拮抗剂、静注生长抑素
留置胃管——冲洗胃腔、清除血凝块
胃镜治疗——电凝、止血夹、止血粉止血
急症手术
指征
保守治疗无效
止血后再出血
血管硬化,自行止血可能小
出血快,短期休克
瘢痕性幽门梗阻
概述
反复溃疡,形成瘢痕狭窄,水肿、痉挛、瘢痕常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and诊断
症状
腹胀、腹痛、反复呕吐
呕吐物:量大(1000~2000ml)、宿食,酸腐味,无胆汁(因为胆汁从十二指肠乳头入消化道)
呕吐后缓解
体征:上腹胃型,胃蠕动波,上腹振水音(+)
并发症
脱水
大量胃酸丢失——低钠低钾,代谢性碱中毒
鉴别诊断
水肿性VS瘢痕性——保守治疗(减压、洗胃)可缓解—水肿性;
胃、十二指肠、胰头肿瘤压迫——CT、MRI、胃镜
治疗
保守治疗——减压、洗胃、减轻胃壁水肿;补水、维持离子、酸碱平衡;
手术治疗——保守无效。
术前准备
改善胃壁水肿——禁食、补液、洗胃
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贫血
手术方式
胃大部切除术
适应症:保守治疗无效,并发穿孔、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癌变
范围
胃远端2/3~3/4,
切除线——小弯侧胃左A第一降支~大弯侧胃网膜左A最下第一垂直分支;
胃溃疡分型及切除范围
I型:50-60%——胃小弯角切迹——低胃酸——切除胃体50%
II型:20%——合并十二指肠溃疡——高胃酸——切除2/3~3/4
III型:20%——幽门管、幽门前——高胃酸——切除2/3~3/4
IV型:5%——胃上1/3,贲门附近——低胃酸——切除50%
幽门及幽门下溃疡为高胃酸
机制
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切除胃体大部分,主C、壁C减少
切除胃窦,GC分泌胃泌素减少
切除溃疡好发区域
切除溃疡本身
术式
BI式:残胃直接连接十二指肠残端——胃溃疡
适应症:多用于胃溃疡
优点:手术简单,符合正常生理结构,并发症少;
缺点:球部水肿、粘连时不宜;张力过大(吻合距离远),切除较少,易复发;
BII式:残胃与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残端缝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
适应症:胃、十二指肠均可,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
优点:胃空肠吻合口张力小,溃疡复发率低
缺点:操作复杂,改变结构,后遗症多
Roux-en-Y式: Treitz(十二指肠悬)韧带以远10~15cm切断空肠,十二指肠残端缝扎, 胃-空(远段),空-空(近段、游离段+远段,距离胃肠吻合口45~60cm)
优点:防止胆胰液反流【反流性胃炎】;
迷走神经切断术
迷走神经干切断
并发症严重,已不用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
左干分出肝胆支、右干分出腹腔支后切断——避免了功能紊乱—复发率高;胃潴留;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
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
保留鸦爪支(保留胃窦、远端肠道)——避免胃潴留,保留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必附加引流术——复发率更高。
术后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
术后出血
胃肠道腔内出血——吻合口、残端破裂——胃镜下止血;
腹腔内出血——血管结扎线脱落——抗休克、止血,无效时手术;
术后胃瘫
恶心、呕吐,呕吐物多呈绿色;——保守治疗
术后胃肠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漏
术中注意保留血供,术后出现胃肠壁坏死—禁食,减压;穿孔、腹膜刺激征,立即手术探查。
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腹部剧痛、发热、腹膜刺激征,腹腔穿刺见胆汁样液体;——确诊后立即手术
术后梗阻
吻合口梗阻
呕吐物为食物,无胆汁——保守无效时手术。
输出袢梗阻
食物+胆汁——保守无效时手术
急性完全性输入袢梗阻
量少,无胆汁——立即手术
慢性不完全输入袢梗阻
胆汁量大,无食物——保守无效时手术
远期并发症
倾倒综合征
失去幽门节制,胃排空过快
早期
餐后半小时
表现:一过性血容量不足——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
机制:高渗胃内容物快速进入肠道,血管活性物质分泌过多
治疗:少食多餐,避免过甜高渗,重者生长抑素治疗
晚期
餐后2消失
表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脉细弱
机制:食物入肠—胰岛素大量分泌,反应性低血糖
治疗:延缓碳水吸收(加果胶);皮下注射生长抑素
碱性反流性胃炎
三联征
胃酸腐蚀——胸骨后烧灼痛、进食加重,抑酸无效;
胃动力下降——胆汁性呕吐,呕吐后不缓解;
体重减轻
抑酸无效,保护胃黏膜,调节胃动力
溃疡复发
营养性并发症
维生素B12缺乏(巨幼贫);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
治疗:少食多餐,高蛋白低脂,补充维生素、铁剂、微量元素
残胃癌
术后>5年后残胃发生原位癌
表现:腹胀、贫血、体重下降
胃镜可确诊
胃癌
癌前病变
胃溃疡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息肉——微腺瘤10~20%,尤其>2cm;炎性/增生性息肉少见恶变
残胃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
胃结构
胃壁组胚
胃淋巴结
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
进展期——腹痛加重,消瘦,食欲下降、乏力;
诊断
定期检查
40岁上+消化道症状改变【无胃病史,消化道症状;胃溃疡规律改变】
胃癌家族史
胃癌期前病变
原因不明消化道慢性出血
短期体重减轻
常用检查——纤维胃镜(最有效)
转移
淋巴转移(最常见)——N1-N2-N3,晚期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魏氏淋巴结(Yirchow)
血行转移——肝(最常见,经门静脉回流)、肺、胰、骨
腹膜种植——胃癌浸润浆膜层以后;——Kurkenberg癌(卵巢转移性肿瘤)
直接浸润——胃癌-癌灶外6cm;胃窦癌向十二指肠转移-幽门下3cm.
病理
分型
早期
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
进展期
I型-蕈伞型、息肉型、肿块型
II型-溃疡局限型——边界清楚
III型-溃疡浸润型——边界不清,向四周浸润
IV型-弥漫浸润型——沿各层全周性浸润,皮革胃
分期
T
T1——固有层、粘膜下、黏膜肌层
T2——固有肌层
T3——浆膜下层
T4a——浆膜层
T4b——侵犯临近组织、脏器
N
N0——无LN转移
N1——1~2LN转移
N2——3~6LN转移
N3——>7LN转移
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临床病理分期 (斜行分布)
治疗
粘膜内癌,<2cm,无溃疡,分化型——内镜下治疗=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ESD
手术治疗(主要)
根治性手术——淋巴结清扫+胃切除【切缘距肿瘤边缘至少5cm】
姑息性手术——原发灶无法切除+胃癌合并梗阻、穿孔、出血
靶向治疗
曲妥珠单抗(抗HER2抗体)
贝伐珠单抗(抗VEGFR抗体)
西妥昔单抗(抗EGFR抗体)——Ras基因突变则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