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09.B淋巴细胞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述、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的表面分子、B细胞的分类、B细胞的功能。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B淋巴细胞
概述
来源
哺乳动物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发育而来
定居部位
成熟B细胞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
功能
分泌抗体(主要)
抗原递呈(次要)
B细胞的分化发育
功能性BCR的表达(mIgM,mIgD)
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未成熟mIgM
成熟mIgD、mIgM
BCR的胚系基因
胚系基因
编码BCR的基因在胚系阶段以分割的,数量众多的基因片段形式存在
BCR基因为被切割的外显子
基因重排
B细胞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片段通过重排和组合,成为完整的基因,进而产生识别各种抗原的BCR
即去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
BCR胚系基因结构
重链基因群
位于14号染色体长臂
可变区:V、D、J片段
恒定区:C片段
轻链基因群
κ:2号染色体短臂 λ:22号染色体长臂
可变区:V,J片段
VDJ重排
通过重组酶的作用,可以从众多的V(D)J基因片段中,将一个V片段,一个D片段和一个J片段重排在一起
Ig胚系基因重排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程序化
重链先重排
重链完成、轻链未完成时,称为前B细胞
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
一个B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BCR,只分泌一种抗体
对遗传上是杂合子的个体来说,为保证克隆的单一性,产生了特殊的排斥机制
等位排斥(重链和轻链)
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条染色体
发生在前B细胞
同型排斥(轻链)
κ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λ轻链基因的重排(人内抗体κ:λ=2:1)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
特点
BCR具有抗原结合特异性
容量巨大的BCR库,赋予个体识别各种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巨大潜能
个体BCR多样性为(5~10 )*10^13
机制
组合多样性
VDJ重排的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Ig基因片段重排的过程中,有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从而产生新的序列
受体编辑
一些BCR基因重排并成功表达BCR(mIgM)的B细胞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清除,而是发生RAG(一种酶)基因重新活化
合成新的轻链,导致轻链VJ再次重排
体细胞高频突变SHM
已完成Ig基因重排的基础上,成熟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碱基突变
增加抗体多样性,导致抗体的亲和成熟
主要在V区发生点突变
发育阶段
造血干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
祖B细胞
开始重链VDJ重排
没有mIg的表达
前B细胞
表达前B细胞受体(pre-BCR)
刚开始轻链VJ重排
由μ链代替轻链
未成熟B细胞
表达完整mIgM
自身耐受的形成(阴性选择)
自身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无反应状态
阴性选择
对自身抗原无反应(阴性)的B细胞存活
阳性细胞
克隆清除
与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细胞凋亡
激活RAG酶,合成新的轻链
细胞失能
下调mIgM,使失去抗原识别能力,进入外周
骨髓微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基质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
B细胞的表面分子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CR复合物)
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胞膜免疫球蛋白mIg
为B细胞表面最重要的标志
无法向细胞内传递信号
这是因为它本来是分泌蛋白,迫不得已用来识别
两个传递抗原刺激信号Igα(CD79a)/Igβ(CD79b)的异源二聚体
B细胞共受体
促进BCR对抗原的识别及B细胞的活化,三个组件
3个组件
CD21
补体受体2(CR2),负责结合C3d(C3b降解产物)
CD81
跨膜区,负责固定
CD19
胞内区,负责传递信号
共刺激分子
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
BCR复合物+共受体(唯一)
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共刺激信号(不唯一)
CD40
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CD80/CD86
在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与活化T细胞上CD28和CTLA-4结合
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其他黏附分子
ICAM-1(CD54)
LFA-1(CD11a/CD18)
其他表面分子
CD20
B细胞特异性标志
调节跨膜Ca2+流动,在B细胞增殖及分化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CD22
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其胞内含有ITIM(抑制性基序),是B细胞的抑制性受体,能负调节CD19/CD21/CD81
CD32
即FcγR II,能负反馈调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分泌
B细胞的分类
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
初始B细胞(成熟B细胞)
成熟但未接受抗原
活化B细胞
效应B细胞
记忆B细胞
根据反应特异性
B1细胞
占比5-10%,定居于黏膜
属于固有免疫细胞,主要针对腹腔微生物感染
无抗原刺激时亦产生IgM(天然抗体)
能产生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B2细胞
在发育中出现的晚,定居于淋巴器官
在抗原刺激和Th细胞辅助下,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初次免疫应答后部分高亲和力细胞分化为记忆B细胞
根据BCR类型分类
mIgM+
成熟B细胞
mIgM+mIgD+
活化并发生过抗体类别转换
mIgG、A、E
B细胞的功能
分泌抗体
递呈可溶性抗原
B细胞可由其表面的BCR结合可溶性抗原,通过内化和加工,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成提呈给T细胞
免疫调节
B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以及T细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