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批判学派专题》
这是一篇关于《批判学派专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法兰克福学派二、政治经济学派三、文化研究学派四、名词解释。
编辑于2022-12-27 14:37:48 江苏省《批判学派专题》
一、法兰克福学派
1⃣️、代表人物:
本雅明
文艺评论、灵韵、大众文化的解放性
霍克海默
工具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
阿多诺
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名词解释❤️
提出: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内涵:
文化工业区别于传统社会自发产生的民间“大众文化”
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
将文化产品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
特点
文化沦落为“商品”
文化产品🈶️隐蔽的“欺骗性”
现状
文娱市场繁荣,盛行知识付费、抖音短视频
影响
传播者以快感麻痹人们神经
受众需保持清醒和警惕
马尔库塞
单向度理论
哈贝马斯
重新阐释人的交往、公共领域
❤️批判理论名词解释
提出: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观点:
提倡通过“改善传播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
反对👎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提倡“综合合理性”
主张“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改革社会
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
内容:
以社会哲学和语言哲学方法探索“传播与社会变革”问题
包含对资本主义否定和批判
主要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理论:
名词解释:
含义:
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间🉐️公共空间
市民可以假设在空间内自由言论、不受干涉
意🈯️:介于市民社会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力领域间的机构和空间
个体公民聚集一起,讨论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
并组织对抗武断、压迫的国家公共权力形式,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构成要素:
1、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
2、🈶️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群众
3、代表公共利益的共识和公众舆论
基本特征:
形式上的自由独立
体系上的开放多元
方式上的交往协商
谋求公利而非私利
评价:
1⃣️、贡献:
为政治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范式——“社会批判范式”
特点:
强烈批判现实社会
从批判视角重视公众舆论和社会共识作用
为当代政治哲学开辟新道路
2⃣️、局限:
首先,对公共领域范畴描述模糊,存在歧义和矛盾,
现代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哈氏的定义难免境遇尴尬
今天互联网算不算公共领域?
按哈氏是不算的:
他强调公共领域是“以阅读为中介”、“交流”为核心
公众要理性,为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
其次,公民指称缺乏普遍性:
过分注重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研究
忽略平民公共领域
最后,存在精英主义
因此未真正认识到大众文化积极力量
简答题❤️:
你认为互联网空间能否构筑真正的公共领域
1、媒介素养提高,公众参与更理性
2、社交平台助推,搭建议题讨论空间
3、新技术勃兴,提供媒介发展基础
4、多媒体参与,刷新彼此交流形式
微博为什么成不了公共领域?
1、微博内容通俗娱乐,挤压公共议题讨论空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牢牢霸占微博热搜,一旦好转,娱乐八卦死灰复燃
新冠微博系统🈚️崩溃😡
‼️“鹿晗恋爱”这种竟然能导致系统bug
2、微博舆论极化,影响受众理性表达
开放性和匿名性(前台匿名)
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极端化、网络暴力、谣言、杠精
3、资本和权力介入,干扰微博空间表达自由
‼️2013年4🈷️,阿里巴巴5.86亿美元投资新浪微博—微博电商化开始出现
如今,s刷7条微博就有1条广告‼️
‼️微博热搜榜:本应是按用户实时点击和互动数量排列,却设定强制置顶国家议题和售卖第三位给广告
4、数字鸿沟的存在,用户话语权不平等
如城乡差距、数字移民与数字土著
2⃣️、❤️名词解释:
定义:
最早的批判学派,从哲学、社会学角度🧐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批判现代资本
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
人物: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理论: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以“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批判“资本文明对人性压抑和控制”
“单向度的人”名词解释:💖
提出:
马尔库塞
观点:
当代工业社会是新型集权主义社会,压制了社会的反对意见和人们的批判意识
社会成为单向度、人也单向度
追逐物质享受😎,丧失精神追求,只有物质没有灵魂
对社会只有屈从没有批判
不去追求更高生活
哈贝马斯《公共性的结构转换》
改善传播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
特点:
哲学社会学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定性研究方法
评价:
继承马克思主要思想,🈶️强烈“批判性”
强烈的“精英主义”海角被后世诟病
只是批判现实,并未提出改善意见,甚至不主张改变西方社会制度
二、政治经济学派
1⃣️、代表人物:
戈尔丁、默多克
分别关注媒介所有权集中和垄断情况的影响
席勒父子
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介帝国主义
乔姆斯基
关注🇺🇸国内新闻筛选机制
2⃣️、名词解释❤️:
观点:
将传播活动视为“经济活动”
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思路观察👀传播行为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关注焦点:
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批判媒介私有化、媒介所有权集中化
3⃣️、代表理论:
受众商品论🤔
来源:
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1977《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
内容:
受众才是大众媒体生产的商品
新闻媒介提供的节目只是吸引受众的免费午餐,真正商品是受众
大众媒体将受众收听收看经过公司测量,打包卖给广告商
后果:
受众闲暇时间付出劳动,为媒介创造价值
却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要承担经济后果
评价:
1、揭示真正商品是受众
2、容易误导大众传媒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忽略社会效益
3、将“受众”视为“市场”
三、文化研究学派
1⃣️、代表人物:
雷蒙.威廉斯
“文化就是生活”
斯图亚特.霍尔
信息传递寓于意义的编码与解码🀄️
编码与解码❤️
提出
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译码》
从符号学、语言学、结构主义功能学角度入手
提出编码与译码,打破传统研究模式
编码
大众媒介的信息采集、加工、筛选、制作活动是一种最普遍编码活动
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利益服务
译码
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受众🈶️不同政治、经济背景
属于不同文化群体,译码活动受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影响
译码的三种形态
优先式解读
受众从信息预想性意义理解,编码与译码相和谐
妥协式解读
受众一方面承认支配意识形态的权威
另一方面强调自身特定情况
双方处于矛盾的商议过程
对抗式解读
受众🈶️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意义
但以全然相反方式解读、根据自己经验背景,读出新含
约翰菲斯克
文化盗猎与双重经济
2⃣️、名词解释❤️:
定义:
研究“通俗文化”和媒体著称,也“伯明翰学派”
观点:
大众传播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相对独立性
大众传播包括:
文化产品生产
消费过程
讯息符号与一定的价值意义联系
受众符号解读过程不被动
特点:
反对简单经济还原论
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出发
评价:
意识到社会合意由上下层民众共同建构
有些理论过多看重受众自身作用
常用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
受众调查
四、名词解释❤️
地位:
社会科学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
欧洲学者为代表、形成发展起来的学派
发展:
萌芽:20C60A
兴盛:70A开始
核心💕:
持不同于🇺🇸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
坚持✊批判观点和方法
核心:💖在社会和文化境遇里,分析理解传媒内容、运行机制、效果
主流:80A
组成:
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批判理论…
特点:
都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否定和批判
着重考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方法论上“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近年来,也“辩证分析+经验调查”结合,并不总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