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工程刑事诉讼法十一章 立案
这是一篇关于马工程刑事诉讼法十一章 立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立案的概念与功能、立案的材料来源与条件、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
无论从司法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应然取向上来看,印证模式都无法担当我国刑事证明模式的重任,反而会阻碍我国刑事证明制度的合理建构,本文将梳理印证模式的理论发端与跟进性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主要问题。
在探讨印证证明方式的改革时,既有的研究缺乏一个视角,即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宏观视野下,从治理的角度探讨印证这个相对微观的问题。
远程审判是指诉讼程序的参与者无需在特定期日聚集于一个物理意义上的法庭之中,而是分处各地,通过信息网络技术传递语音、文字和图像等信息,来进行程序交往,包括起诉、应诉、法庭陈述、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宣判等整个诉讼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立案
立案的概念与功能
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公检法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方面的材料,依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以判明是否确有犯罪事实存在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功能
开启刑事诉讼程序
为侦查提供依据和基础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为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信息和依据
立案的材料来源与条件
立案材料来源
是指公安司法机关获取有关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情况的材料的渠道或途径
主要有
公、检自行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
单位和个人的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的报案或控告
犯罪人的自首
立案的条件
有犯罪事实
在刑事诉讼中,需要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是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必须有一定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存在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并且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应当处以刑罚
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轻告时赦他死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其他
自诉案件法院立案的条件
公诉案件两个立案条件
属于自诉案件范围
属于该法院管辖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告诉
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
立案程序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
公检法对于任何单位、个人和被害人的报案、举报和控告以及犯罪人的自首,无论是否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都应当接受,不得推诿或者拒绝
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直接向法院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法院起诉,法院应当受理
报案、控告、举报既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两者效力相同
公安司法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以使他们能够能够实事求是
公检法应当积极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为他们保守秘密
应当填写受理刑事案件登记表,并出具回执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是否属于本部门管辖,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方法
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证据,确认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犯罪事实存在,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迅速作出立案的决定
证据不足,不能判断犯罪事实是否发生的,或对立案材料尚有疑问的,可以要求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补充材料或者进一步说明情况
公安也可以自行调查、收集证据
通常侦查审判活动在立案后进行
公检法可以委托发案单位进行调查或共同调查
自诉案件要求自诉人在提出控诉时,应当同时提出证明犯罪事实存在的各种证据
立案前的审查仅仅是为了查明确有犯罪事实发生,以便判明是否需要立案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而不是要求查明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过程等全部的犯罪事实
对立案材料的处理
决定立案
决定不立案
撤案
轻时无赦他死
没有犯罪事实的
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立案监督
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