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藏象学说2
中医学: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①阻滞不通→气滞;②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逆;③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馅;④外逸太过不内守→气脱;⑤气结于内不外达→气闭。
编辑于2022-12-28 11:1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藏象学说
奇恒之腑
脑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元神由先天之精气化生和充养,故又称先天之神。 元神存则生命在,元神败则生命逝。得神则生,失神则亡。“脑为元神之府”
主宰精神活动:脑的精神活动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
主感觉运动:人的视听言动等感觉活动的生理功能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女子胞
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月经
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①幼年期→没有月经;②青春期→月经按期来潮;③50岁左右→月经闭止
主孕育胎儿
月经正常来潮后,女子胞具备了受孕生殖能力。受孕后,女子胞聚血养胎。十月期满,子宫收缩,娩出胎儿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与肺
心与脾
心与肾
心与肝
肺与脾
肺与肝
肺与肾
肝与脾
肝与肾
脾与肾
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和废物的排泄等方面
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初步消化成食糜,下传于小肠;同时胆排泄胆汁进入小肠,助其消化;小肠承受食糜,再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和津液,经脾的运化和转输,以营养全身;其浊者为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经三焦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经大肠吸收水液并向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三焦作为通道以运行水液
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故在治疗上又有“腑病以通为补”之说
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络互相络属,从而构成了脏与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即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精、气、血、津液、神
精
基本概念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广义之精:是指人体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生殖之精以及水谷精微等
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由肾闭藏
来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即指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脾通过运化将饮食水谷变为水谷之精,再转输至各脏腑而化为脏腑之精,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功能
繁衍生命:父母将生命物质通过生殖之精遗传给后代
濡养脏腑:精能够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
①化血:精能化血,精足血旺;②化气:脏腑之精化脏腑之气,精气盈则化气足;③化神:精能化神,是神的物质基础
气
基本概念: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气的概念,既有物质属性,又有功能属性
生成: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功能
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和促进:①发育和生殖;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③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④精神活动
温煦作用:阳气发挥温煦人体的作用
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和祛除病邪的作用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以防止其无故流失,以及气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①固摄血液,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逸出脉外;③固护脏器,不致下移 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津液,控制其分泌量和排泄量使之有度、平衡,防止妄泄及无故流失。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①以五脏论,心在上,气宜下;肝在下,气宜升。 ②以六腑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③以脏腑关系论,脏与脏、腑与腑处于升降统一体。④以某一脏腑论,本身也是升降出入统一体
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①阻滞不通→气滞;②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逆;③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馅;④外逸太过不内守→气脱;⑤气结于内不外达→气闭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血
基本概念
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又被称为“血府”。血液在脉中,停滞不前则成瘀血。血液溢出脉外则为出血。出血和瘀血失去了血液正常生理功能
血液在脉管内规律的正常循行而流于全身才能充分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生成
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饮食水谷→脾胃→水谷精微→心肺 }→血 (营气+津液) 清气 }
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可化为血
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①全身各部分在血的作用下发挥功能。②血的作用可反映在各个方面,如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精力、神志、感觉、思维的正常有赖于血的供养
血的运动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五脏的生理功能皆相关,但与心肺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血液运行具体表现在推动力和固摄力这两种力量的协调配合。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重要因素
津液
基本概念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体分为津和液两大类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津液代谢依赖于诸多脏腑功能的协调配合,其中以脾肺肾尤为重要
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主要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
津液的输布: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协调作用来完成
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途径主要有汗液、呼气、尿液和粪便
功能
①滋润濡养:津液既是液态物质又含有营养物质,所以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②化生血液:津液是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③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④排泄代谢产物:津液在代谢过程中,将机体代谢产物以汗、尿等方式排出体外
神
基本概念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生成
精、气、血、津液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而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肝心脾肺肾五脏皆藏神,由五脏内所藏的精气血津液化生五神。分别为魂、神、意、魄、志
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①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②神是机体生命力存在的根本标志。③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
调节脏腑生理功能:神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其生理功能
调节精气血津液:神统领和调节这些物质的生成、运行
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③气能摄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逸
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血为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②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气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
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有赖于气的生理功能和气的运动。气行则水行,气停则水聚
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使体内津液量保持相对恒定,以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
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耗损
精、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精血同源: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津血同源:血与津液,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精、气、神的相互关系
精气相关: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摄精、行精,精与气相互资生、相互依存
精神互用:精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对精有统率和调节作用
神气互生:气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神则是气的运动和变化的主宰
体质
体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体质=(内+外)的人体个性特征
分类
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兴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脏腑、经络的盛衰偏颇决定着体质的差异。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因素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精的盈亏是导致个体体质差异的根本因素
体质的形成因素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地理因素及疾病针药的影响等
体质学说的应用
①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②阐释发病及病理变化;③指导辨证论治;④指导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