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中医学:“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编辑于2022-12-28 11:12:12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防治原则
养生与预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定义:指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强身、防病、益寿。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调养正气
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养生保健
养生文化: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目的:使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健运,则疾病远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防止邪气侵害
讲究卫生
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愈后防复
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机体状态往往尚未完全平稳,仍应注意调整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复发、病情反复
治病求本
定义: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
正治与反治
正治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
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表寒证--辛温解表,里寒证--温里散寒
热者寒之
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表热证--辛凉解表,里热证—苦寒攻里
虚则补之
虚损病证表现虚弱的征象,用补益性质的方药治疗
阳气虚证—温补阳气,阴液亏少—滋阴养血
实则泻之
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
火热毒盛—清热解毒,阳明腑实—通腑泄热
反治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是根据疾病标、本主次的不同,而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调整阴阳
损其偏盛
补其偏衰
滋阴制阳,扶阳制阴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
阴阳双补(阴阳互根互化)
扶正祛邪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
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
夏—慎辛温发散;暑—宜化湿渗湿
因地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
东南—宜清化,慎湿热;西北—外感强发汗
因人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孕产妇、婴幼儿、老年……
治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汗法
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即表证
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
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
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
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
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吐法
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临床应用
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
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
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
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
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
下法
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临床应用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
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
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
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
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
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
和法
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
临床应用
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
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
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
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
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
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
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
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
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
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
温法
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临床应用
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
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
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
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
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
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欲绝脱者,禁用温法。
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
清法
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
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
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
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
消法
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
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
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
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
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
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
补法
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
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
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
小结
从八纲中寒热虚实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 热——清 虚——补 实——泻
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八法”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床已超出“八法”的范围,如熄风法、镇潜法、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
思考题
中医学的基本治则有哪些?
2、何谓正治?何谓反治?各有哪些具体内容?
3、何谓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包括哪些内容?
4、何谓“八法”?“八法”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病因、病原、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