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16.免疫耐受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十六章免疫耐受,包括概述,免疫耐受的形成,免疫耐受机制,免疫耐受与临床的内容点。
编辑于2022-12-29 19:06:47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免疫耐受
概述
免疫负(不)应答
特意异性不应答——免疫缺陷
机体免疫系统对所有抗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
先天
先天免疫缺陷
后天
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药物抑制
特异性不应答
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
可天然形成,也可后天获得
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不同于免疫缺陷
免疫耐受的形成
耐受原
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同一抗原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以是免疫原
抗原
理化性质、剂量等
途径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机体
遗传背景、生理状态
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抗原因素
抗原剂量
低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
高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高,诱导细胞凋亡或Treg活化,抑制免疫耐受
B细胞耐受及T细胞耐受
T细胞
TD抗原
高带耐受
有
低带耐受
有
T细胞对TD抗原可耐受
剂量小
ug级
发生时间快
24h
持续时间久
数月~数周
B细胞
TI抗原
高带耐受
有
低带耐受
无
TD抗原
高带耐受
有
低带耐受
无
B细胞对TI和TD抗原只有高带耐受
剂量大
mg级
发生时间慢
1~2周
持续时间短
数周
抗原的类型及剂型
不可溶性蛋白抗原容易引起免疫活化
可溶性蛋白
蛋白单体
易耐受
不易被巨噬细胞摄取,不易被APC提呈,T细胞不能被活化,容易引起免疫耐受
蛋白聚体
易应答
蛋白聚合体易被巨噬细胞处理和提呈,容易激发免疫应答
与佐剂联合使用
易被APC摄取,并活化APC,诱导免疫应答
抗原免疫途径(与抗原相反)
口服最耐受
皮下/皮内最不耐受
口服>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皮内注射
抗原持续存在
在无活化的APC提供的共刺激信号下,单纯被自身抗原反复刺激的特异性T细胞易发生活化后凋亡,致对自身抗原的特意耐受
即只有第一信号
抗原表位特点
诱导免疫应答
活化抗原表位
诱导免疫耐受或Treg细胞活化
耐受原表位
机体因素
年龄
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与免疫系统发育的成熟程度有关
成熟免疫细胞耐受所需抗原量较未成熟细胞高数十倍
机体免疫抑制状态
成年个体在免疫抑制措施下,可诱导耐受
遗传
免疫耐受机制
根据免疫耐受形成时期不同分为
中枢耐受
在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T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的建立(阴性选择)
DC表达自身抗抗原,SP细胞阴性选择
识别自身抗原
强信号
凋亡
弱信号
免疫抑制Treg
自身抗原的以为表达
组织特异性抗原(TSA)在胸腺表达
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
介导TSA在胸腺髓质区上皮细胞中异位表达
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建立(阴性选择)
对自身抗原无免疫反应(阴性)的B细胞
存活
对自身抗原有免疫反应(阳性)的B细胞
清除
克隆清除
与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细胞凋亡
受体编辑
重新激活Rag酶,合成新的轻链
细胞失能
下调mIgM,使其失去识别抗原的能力,进入外周
主要为克隆清除
外周耐受
成熟T及B细胞,遇到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
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阴性选择并非完美无缺,有相当数量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输出至外周
克隆清除
自身抗原浓度高且持续存在
T细胞
APC摄取并提呈此类自身抗原给自身应答性T细胞,提供第一信号
未经活化的APC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不能提供第二信号
自身抗原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引起克隆清除
B细胞
自身抗原导致BCR广泛交联,提供第一信号
缺失Th细胞,无第二信号,引起克隆清除
免疫忽视
原因
自身抗原低浓度存在
与BCR/TCR亲和力低
不能被APC提呈
相互隔离
结果
无法有效活化T/B细胞克隆
若抗原水平升高或共刺激信号增强,则由免疫忽视转变为免疫应答
克隆失能或失活
iDC提呈自身抗原时:低表达共刺激分子(无第二信号),不能分泌IL-12,使自身应答性T细胞失能
B细胞耐受维持时间短,但由于T细胞耐受时间长,没有Th细胞的辅助,只有第一信号的B细胞亦不能产生抗体
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Treg
nTreg
CD4+CD25+Foxp3+T细胞在胸腺髓质区被自身抗原肽-MHC II类分子活化,发育为Treg,输出胸腺,定位于外周淋巴器官,抑制自身应答性T、B细胞的免疫应答
iTreg
Th0细胞在外周被诱导为Treg细胞(iTreg)经分泌IL-10及TGF-β等细胞因子,抑制自身应答性T、B细胞的免疫应答
CD8+Treg
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
直接杀伤过度活化的靶细胞
免疫豁免部位
通常情况下不引起免疫反应的器官或部位
如大脑、眼前房、胎儿
机制
生理屏障
局部微环境诱导免疫偏离
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抑制性细胞因子
主要为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凋亡
免疫耐受与临床
建立免疫耐受
目的
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疾病、超敏反应
手段
口服免疫原
建立全身免疫耐受,控制自身免疫病
耐受分离
口服抗原在肠道黏膜局部诱导免疫应答,但在全身引起免疫耐受
静脉注射抗原
静脉注射供者的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血细胞
建立全身免疫耐受,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
使用可溶性抗原或自身抗原肽的变构拮抗肽
自身免疫病时使用CD4-McAb、TCR拮抗剂和自身抗原肽拮抗剂,阻止自身抗原与TCR/BCR的结合,防治自身免疫病
格拉替雷
阻断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阻断B7-CD28以抑制T细胞活化
阻断CD40-CD40L以抑制B细胞活化
诱导免疫偏离
Th1/Th17→Th2
骨髓和胸腺移植
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
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控制自身免疫病
输入抑制性免疫细胞
体外扩增Treg再输入受者体内
打破免疫耐受
目的
治疗慢性感染及肿瘤
手段
阻断检查点(免疫抑制分子)
CTLA4、PD-1等
激活共刺激信号
减少Treg数量或功能
增强DC功能
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