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 特体系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思维导图,胡锦涛在十七大论述中特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上启下)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编辑于2023-01-04 16:20: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概述
中特理论体系的内涵
胡锦涛在十七大论述中特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承上启下)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中特体系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奠基阶段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阶段
十二大到十五大――创立和初步形成阶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中特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三阶段
十五大到十六大――发展和深化阶段
第四阶段
十六大到现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阶段
中特体系的主要特色
时代性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实践性
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开放性
中特理论形成条件
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根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现实根据: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中特几代人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
写入党章:中共七大(1945)
精髓: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
写入党章:中共十五大(1997)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回答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发展社会主义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三个代表”思想
十六大“三代表”成指导、入党章(2002)――2004年入宪法
2002年江泽民――“广东”首次使用概念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回答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么建设党,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入党章(2007)――十八大“科学发展”成指导
2003年胡锦涛――“江西”首次使用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回答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发展
新时代中特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九大(2017)
回答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特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发展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历史根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初步形成 (十一三中~十二大)
事件
十一三中:1978年 全面拨乱反正 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被重新确立) 2.政治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3.组织上: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十一届六中: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完全完成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2.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彻底否定大革命
十二大:1982年,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基本形成(十二大-十三大)
事件:1987年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发展成熟(十三大-十四大) (邓论体系正式形成)
1992年初南方谈话:黑猫白猫理论、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命名(十四大-十五大)
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明确提出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1999年3月,九届二次会议将 邓论 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精髓和活的灵魂
要求
实事求是――首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从理论联系实际,再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首先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其次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然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系――前提与目的;统一整体;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 eg.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论的精髓,还是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十五大指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80年
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逐渐确立了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唯一标准)
1986年
概括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1992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当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江泽民
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优越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方向 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最大优越性、社会最高价值原则和灵魂、共同富裕+公有制=根本原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效率与公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上还是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子主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概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 十九大改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改革是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基本纲领(十五大)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和数量)
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文化: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和谐社会,改善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把生产力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
党的十四大: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在在根本的矛盾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 (1987年十三大)
第一步:从1981~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 再翻一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三步走” (1997年十五大)
第二步:在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七大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个阶段" (2017年十九大)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2020年是小康决胜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第一阶段,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他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注西部大开发――12个省内―― 内蒙古:最早成立(1947年) 建国后新疆:最早成立(1955年) 西藏:最晚成立(1965年)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新增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全的根本保证
农村与城镇
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国是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实践和贯彻落实
扩展
1996年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确定我国的基本国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优先教育,关键在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七、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原则,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可以保留自己军队
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条件
历史根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时代背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特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重要内涵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基础和前提),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灵魂),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的)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关键,党的先进性―核心,执政为民―本质
人民的愿望、需求、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形成过程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科学内涵 👉️同年五月江泽民明确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本、基、源――指人民群众的拥护
2002年五月江泽民阐述其内在联系: 与时俱进―关键,党的先进性―核心,执政为民―本质
扩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集中体现在三个坚持上: 1.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全会――写入宪法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三规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建设――十六大 建成――十八大:2020年实现 四个全面更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科学发展观
形成和发展
2003年,胡锦涛在江西首次使用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
十七大写入党章
十八大成指导写入党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逻辑起点式发展
以人为本――核心
“人”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特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即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新要求
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指导意义
一脉相随又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 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要内容
1、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2、鲜明主题/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成就,增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3、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发展理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5、发展布局
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首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发展动力
完善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7、发展保障
法治体系,法治国家
8、安全保障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9、外部环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政治保证
中特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相腐的长效机制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11、世界观方法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治国理政价值观
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