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化检验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化检验的思维导图,详细的总结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化检验概述,心血管疾病的生化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临床应用。
编辑于2023-01-12 13:57:31 江苏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化检验
概述
心血管系统
心脏
血管
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等组织
是血液循环的通道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基本结构
心脏
处于循环系统中心的一个中空的器官
心脏如拳,外形似桃,位于纵隔之上,双肺间偏左
内部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室,以及房室瓣和半月瓣四组瓣膜组成
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提供了血液循环的动力
超微结构
心脏泵血的直接动力源于心肌细胞的收缩
其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肌原纤维(肌节)由粗细两种肌丝交错排列构成,肌肉的收缩通过粗、细肌丝在肌节内的相互滑动而发生
粗肌丝为肌凝蛋白,位于肌节中央
细肌丝为肌动蛋白,位于肌节的两旁。并与肌凝蛋白部分重叠,在肌动蛋白上还有两种调节蛋白-肌钙蛋白和原肌凝蛋白的复合体
当心肌细胞去极化时,膜外的钙离子内流,导致肌节缩短,心肌收缩
生理功能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 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最富含起搏细胞,具有最高的自律性,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控
具有自律性,受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
副交感神经
心脏功能分级
Ⅰ极
Ⅱ级
Ⅲ级
Ⅳ级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脂质代谢异常是重要危险因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稳定型心绞痛(UA)
心力衰竭
是由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所导致的心室充盛和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体液调节因素
精氨酸加压素(AVP)
利钠肽
心房利钠肽(ANP)
脑利钠肽(BNP)
C型利钠肽(CNP)
内皮素(ET)
细胞因子
心肌病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非均质的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脏不适当的肥厚或扩张
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或死亡
高血压
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液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
小动脉病变是高血压最重要的病理改变
心脏和血管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
心血管疾病的生化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心肌酶
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
同工酶
CK-Mt(线粒体同工酶)
胞浆内的同工酶 CK-MM(肌型)
CK-BB(脑型)
CK-MB(心型)
临床意义
CK-MB 活性可用于 AMI 的诊断、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和判断再梗死
血清CK 活性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情况
参考区间
成年男性:38~174U/L:成年女性:26~-140U/L
乳酸脱氢酶(LD)及同工酶
同工酶
LD1
亚单位:H4
主要分布及细胞:心肌、红细胞、肾皮质、白细胞
LD2
亚单位:H3M1
主要分布及细胞:白细胞、肾、红细胞、心肌、肝
LD3
亚单位:H2M2
主要分布及细胞:白细胞、脾、肺、血小板、肝、淋巴组织等
LD4
亚单位:H1M3
主要分布及细胞:肝、骨骼肌、白细胞、血小板
LD5
亚单位:M4
主要分布及细胞:骨骼肌、肝、血小板
临床意义
诊断心肌梗死发生一周以上的指标
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心肌损害时,血清LD活性水平也可出现上升
AMI 患者LD1/LD2,比值增高合并LD5增高,提示伴有肝脏淤血或肝功能衰竭
检测方法
LD
比色法
紫外连续监测法
LD同工酶
电泳法
抑制法
亲和层析法
参考区间
LD-L法:成年人:109~245U/L LD-P法:成年人:200~38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依据
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脏、肾脏和骨骼肌,血清中含量极少
临床意义
血清 AST 活性在 AMI 发病后 6~12小时增高,24~48 小时达峰值并持续5天至1周左右
检测方法
比色法
酶联-紫外连续监测法
荧光法
参考区间
成年人:8-40U/L
心肌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T(cTnT)
依据
浓度变化对诊断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临床意义
诊断 AMI 的确定性标志物
在判断微小心肌损伤方面也有价值
还可用于评估溶栓疗法成功与否,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复通
用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大小
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
免疫层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化 学发光免疫分析
参考区间
<0.1ug/L
心肌肌钙蛋白I(cTnl)
依据
在循环血中较早出现并能持续较长时间
临床意义
是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异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
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
可敏感地测出小灶可逆性心肌损伤的存在
检测方法
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检测
参考区间
cTnl <0.03ug/L,AMI诊断的out-off值 0.5ug/L
肌红蛋白(Mb)
依据
是AMI 发生后出现最早的可检测的标志物
临床意义
心电图结合 Mb 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效率
是判断再梗死的良好指标
检测方法
荧光免疫测定法
化学发光法
电化学发光法
参考区间
男性:28~72ug/L: 女性:25~58ug/L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依据
具有组织器官的相对特异性,在心肌中有高浓度表达,心脏细胞以外的组织细胞中也有表达
临床意义
为 AMI 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可用于评佶心肌梗死大小、冠状动脉再灌注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以及作为心肌缺血的标志物
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法
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测定
测流免疫测定
免疫传感器测定
参考区间
<5ug/L
B型利钠肽和B型利钠肽N端肽
依据
更有利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实验室测定
临床意义
预测心力衰竭发生危险性及判断心力衰竭的单个较佳的标志物
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
参考区间
BNP判断值:100pg/L:NT-pro-BNP 判断值:<75岁为 125pg/L,>75岁为 450pg/L
不同人群血浆 BNP 的参考区间不同 正常人中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大的高于年龄小的
其他
C-反应蛋白(CRP)
依据
是一种能与肺炎双球菌的细菌壁C多糖发生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是检测灵敏度更高的 CRP 检测试验
临床意义
CRP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早期筛查
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评估
检测方法
免疫沉淀法
常用
免疫浊度法
标记免疫法
参考区间
CRP:成人和儿童<8.2mg/L;hs-CRP <2mg/L
同型半胱氨酸(HCY)
依据
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降解产物
高浓度的HCY 可损伤血管内壁,使血管内膜增厚、粗糙、斑块形成,导致管腔荻窄、阻塞管腔,造成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临床意义
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S) 和心肌梗死(MD)
中枢血管疾病 (CVD)
外周血管疾病(PVD)
脑卒中、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 (AD)
糖尿病 (DM)并发症
可降低 AMI 等缺血性心肌损伤和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检测方法
核素法
免疫学法
HPLC法
参考方法
参考区间
4.7~13.9umol/L
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
依据
是心肌缺血发生后到发生细胞坏死前非常早期的指标,比反映心肌梗死的指标如 CK-MB、Myo、cTn 更早出现变化
临床意义
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用于对低危患者辅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诊断
检测方法
比色法
参考区间
<8.5x10*4U/L
高血压相关检测
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子主题
嗜铬细胞瘤
库欣综合征
其他
血清脂蛋白测定
糖尿病及高血糖测定
临床应用
心肌损伤及再灌注的标志物及生化检验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酶谱:CK、CK-MB、AST、LD
肌钙蛋白:cTnC、cTnl、cTnT
肌红蛋白:Mb
心肌再灌注及再灌注损伤的生化检验
Mb、cTnT/cTcI、CK-MB
心功能不全的标志物及生化检验
BNP、NT-proBNP
高血压相关的标志物及生化检验
肾素活性测定、醛固酮、基因、血管活性物质
应用评价
临床效能较高项目
cTnl 或 cTnT、CK-MB
临床效能一 般项目
LD、HBD、CK
反映早期心肌损伤的项目
Mb、h-FABP
检测心力衰竭的较佳标志物
BNP、NT-pro-BNP
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检测指标相结合,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hs-CRP、IMA、H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