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梳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和教育研究方法三部分。
编辑于2023-01-16 16:39:23 黑龙江省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学校系统的出现之前,都属于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2、制度化教育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学制),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习的围墙之内。”如: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学制建立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制
代表: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特点: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二)单轨制
代表:美国的学制。
特点:各级各类相互衔接。
(三)分支制
代表:苏联及我国
特点:分流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制沿革学制时间
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1902地位参照
日本
中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1904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日本
壬子癸丑学制
1912-
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
日本
壬戌学制
新学制或六三三
1922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学制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美国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层次结构上: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类别上: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形态上:分支型学制。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①重视学前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
②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③重视职业教育,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④高等教育多层次化、多类型化,产学合作化。⑤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一)义务教育的特点
普及性
(普遍性、统一性)
强制性
(强迫性、义务性)
免费性
(公益性、福利性)
(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率先开创了义务教育,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
1619年,普鲁士的魏玛公国率先尝试通过立法的手段,以国家权力强制全体适龄儿童接受初步的国民教育,规定送6--12岁的儿童入学,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义务教育的开端。随后,美国、英国、日本也相继施行义务教育。
七、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要求
教学目标
在某一阶段,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特点:具体化、操作性强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为教育对象指明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
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人们需要和愿望的反应。
评价功能: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控制功能: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的控制下进行。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制约教育目的的决定性依据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教育目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康德、萨特、马利坦、奈勒、爱伦·凯、帕克
“如果要在造就人和造就公民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会选择造就个人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那托尔普、孔德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涵盖了教育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青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的途径”等问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基本精神
①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1.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②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③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⑤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体育
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文化、身体教育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
狭义的体育即指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其中,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
(1)学校体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2)学校体育是完整的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感受美),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美育的意义
(1)对社会发展:
加强美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的提倡和普及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①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③美育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④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意义
(1)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2)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相互独立是指各育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和任务,彼此之间不能相互替代。相互促进是指各育之间连接紧密,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
其中,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实施各育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八、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最基本】
调查法
分类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历史法
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认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与活动—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