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2.中学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2.中学课程思维导图,主要包括课程概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两个方面的知识点梳理。建议收藏作为科二复习资料。
编辑于2023-02-02 19:52:02 黑龙江省教育知识与能力-2.中学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1.斯宾塞(英国)——《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次提出“课程”
2.朱 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3.博比特(美国)——《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内容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是单一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Ø 特点:
①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
②强调系统性。
③强调简约性。
Ø 优点:
①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②使教学变得相对简单与高效。
2.综合课程
是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特点:是学科课程的改进,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优点:
①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
②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③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
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
①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有一定难度;
②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3.活动课程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特点:
①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②突破“知识中心”和学科逻辑,从生活经验出发。
③主张“从做中学”而 不是讲授。
优点:
①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
②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缺点:
①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②组织与实施比较困难;
③课程评价的主观性较强。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的课程,有强制性、统一性。
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的课程。
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 列入计划、直接、明显的课程。
隐性课程 计划外、间接、内隐呈现的课程
主体
国家课程 全国范围内统一设置的课程。
地方课程 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在地方区域内设置的课程。
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适应学校发展的课程。
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1.主要观点
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代表人物
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1.主要观点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主张学校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是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2.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1.主要观点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
2.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对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学科知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文化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此外,课程理论的发展对课程选择也有影响。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关于课程开发的四个问题。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是过程,注重内在价值,而不是目的。
3、情景模式
又称“情境模式”、“环境模式”或“文化分析模式”。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二)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来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直线式:不重复
螺旋式:重复
纵向组织:侧重知识的逻辑,如分科课程。
横向组织:侧重学生的需要,如综合课程。
逻辑顺序:依据学科本身体系,如学科课程。
心理顺序:依据学生心理发展,如活动课程。
(三)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
①教学科目设置——首要问题
②学科顺序
③课时分配
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在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学科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1)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②知识内在序列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统一。
③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⑤注意与其他学科教材的联系。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状态,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2.相互调适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是预定的课程计划与特定的教育实践相互调整、改变和适应的过程。
3.创生取向
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课程评价
模式
提出者
主要观点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关注计划好的
关注预期目标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关注实际结果
关注非预期目标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走向“完人教育;”
②课程内容: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③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建构;
④学校文化重建: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4.【学习方式】合作、自主、探究。
5.【课程评价】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④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p 综合实践活动课
开设: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确定自主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的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分享性的特征。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