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参考书籍为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欢迎留言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主要包括绪论,上古神话,屈原与楚辞赋,诗经。
《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27-1937,文学发展成熟,白话形式确立了正宗地位,文学的现代化任务主要侧重到现代民族文化的重建与民族人格的重铸。
秦汉文学,参考湖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材,主题是先秦文学,有大概的框架也有一些细节,具体以教材为主。
这是在一个课程的开头所学到的,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七条修养。我觉得即使你只是了解下,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先秦文学
绪论
生生不息
文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神到人
周代礼乐和史官文化推动神治走向人治
开源奠基
特点
与其他学科门类(如祭祀)交织,活动和载体还未独立
地位
开源和奠基
基本形态
形态和体裁(如诗歌→歌谣等 散文→甲骨文,戏曲→巫歌巫舞,小说→神话)
文学特征
抒情诗所占比重大
主流精神
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
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入了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上古神话
产生
思维
“万物有灵”观
“图腾”观
现实
原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记录
《山海经》
形象及故事
女娲
夸父、精卫、嫦娥 “自然力被人格化”
射日、治水 英雄神话
皇帝、蚩尤 战争神话
评价
精神
凸显人的主动作为精神
英雄被赋予救苦救难的使命
面临挫败时的坚韧不屈(精卫,刑天)
与自然抗争中的传承精神(愚公,治水)
艺术特征
诗性思维,富于形象性和想象力,浪漫主义
影响
素材被化用
拟人夸张被借鉴
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甲骨文
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基本主题
趋利避祸,乞求年丰人安
铜器铭文
《周易》中的卦爻辞
呈现人事情况或某个事件
以短句为主,句式整齐对仗押韵,象征
《尚书》
基本情况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中国迄今第一部散文总集
原称《书》,西汉更名
价值
了解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情况
直接呈现了殷周之际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
叙述
记言
说辞有现场感
叙事
讲究说理艺术、用喻说事、借用历史事件
诗经
概况
305篇
分类
《风》(国风或邦风,地方色彩)
十五国风
《雅》(正声)
《大雅》《小雅》(亦称大夏小夏)
《颂》(容,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周》《鲁》《商》
收集
献诗,采诗,礼乐文化
传授
齐之辕固
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
三家诗
赵之毛苌(受学于鲁人毛亨)
东汉郑玄《毛师传笺》
内容
祭祖 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皇矣》《大明》《緜》 农事牧猎 典礼宴饮 怨刺和讽刺 战争徭役和思妇 婚恋(国风)
写实,诗言志
赋比兴
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多用重言叠字
文学地位和影响
直接导致中国古代诗学“言志”“缘情”说的出现
“风雅”被尊崇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古诗抒情手法以情景关系为主体的艺术特征
许多构思被借用
《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左传》
《春秋》
广义
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通称
狭义
鲁国编年史
孔子所撰
编年体历史著作,阐释《春秋》 被拆附在《春秋》,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述了春秋时代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内的事件
可见卜筮占梦和时人天人观念的情况
作者往往有褒贬和评判
大量援用史官记载
采用文学叙事的构思和手法
叙事结构
描写具体生动
语言精准简洁
《国语》
第一部国别史著作
《琐语》《穆天子传》《晏子春秋》
汲冢书
《战国策》
国别体史著作
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说辞为主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老子》
多为箴言体,时有比喻
《孟子》
辩论先声夺人,随口设喻
语气逼真,描写生动
《孙子》
语句整齐,富于变化
思维严谨,用词准确,偶用比喻夸张
《论语》
说辞言简意赅,寓意深厚
《墨子》
文体不一,有论有记
多用譬,辩论色彩
《庄子》
寓言类型多
想象奇特,描写夸张
《荀子》《韩非子》
其他
屈原与楚辞赋
屈原
创作
文学地位
品格
楚辞诗句灵活
多用隐喻象征
奇异想象
作品
《九歌》
祀神乐歌总称,十一篇
《招魂》
分序辞、招魂词(全用“些”做句尾)、乱辞三部分
《天问》
《远游》《卜居》《渔父》
《九章》
一组诗的总称,九篇作品
《离骚》
主人公个性
多用隐喻和象征
楚辞含义
文学体式
《楚辞》
宋玉词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