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CFA一级-Study Session Economics
CFA一级-经济学,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需求,供给,弧弹性,总成本,盈亏平衡。市场结构,长期均衡点。希望对小伙伴有帮助哦~
编辑于2023-03-12 11:49:48 上海Study Session 4-5 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总体40% 
R8 Topics in Demand and Supply Analysis
1. Demand and Supply
理想状态下,需求者更关心如何更便宜的获取商品(实际是实现某一个功能),供给者关心的是当下价格和成本的利差
Demand
需求 1.意愿和能力两者构成(个人理解意愿为有和无,能力则考虑到对商品的购买能力,即涉及到影响因素价格和收入) 2.某商品的需求和本身价格呈反相关;和收入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Inferior good相反);和互补品价格反相关(互补品可理解为某商品自身),和替代品价格正相关 3.具体的需求函数Q体现为仅有自身价格P一个变量且假设线性相关,其他的变量假设为常数 4.需求曲线显示的是Q的反函数(函数和曲线不是同一个,而是反函数关系)  
Law of demand
需求规律,某商品的需求随着其价格的增加而减少(绝大多数情况)
Supply
供给 1.由意愿和能力决定 2.供给量和商品价格正相关;和成本负相关 3.函数和曲线和需求相同  
Law of supply
供给定律,某商品的供给随着该商品价格上升而上升
Demand Curve and Supply Curve
供给需求曲线,纵坐标为自变量,横坐标为应变量,Q-P的对应关系为需求函数,对于需求函数求反函数才是曲线的函数 
Curve character
(需求,供给)曲线性质 
Movement alone
但就自身价格变化,其都是在曲线上进行移动;
Shift
如果是非自身价格的其他因素,即平行移动,凡是造成需求上升的变化,则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Demand Curve
非自身价格变化的情况下 收入上升;替代商品价格上升;互补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Supply Curve
非自身价格变化的情况下 成本降低;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Market Equilibrium price/equilibrium quantity
市场均衡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此时价格相同,需求相同,此时的价格为市场均衡价格,量为均衡量 
Below or Above Equilibrium price
以市场均衡价格为锚,当价格高于此(贵了),供大于求(没人买);当价格低于此(便宜了),供不应求(没人卖)。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当偏离均衡价格之后,买卖双方会通过调整P来最终实现Q的相同 
Consumer surplus/produc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1.可以理解心理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围成的面积(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如此) 2.Consumer surplus(CS)大于等于0,因为如果实际价格高于心理价格,选择不买 3.计算面积(使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即可),例如计算会员费(个人理解当参加某俱乐部花费低于预期时,俱乐部可以提高会费最终接近消费者心理价位,榨干消费者剩余 
2. Elasticity
弹性的实际意义为应变量对于自变量的敏感程度,目前CFA仅从需求的角度来探讨,包含自身价格Px,收入I,其他商品价格Py对于Qx的影响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价格弹性,定义为Px变化1%对应Qx的百分比变化,最终通过定义推导出公式 
Calculation
点弹性
点弹性,可以理解为针对特定点的弹性,根据定义推导可以得到两个部分,ed=一阶导【注意一般是P前面的系数】*(Px/Qx)【特定点的值代入】 
Application

弧弹性
弧弹性,可以理解为两点之间的弹性,因此ed=一阶导【不变】*Px/Qx【A、B两点之间的平均值】 
Type
1.Ep<1时,Px上升多(皆位百分比),Qx变化少,此时缺乏弹性Inelastic,曲线陡峭(需注意反函数曲线,要旋转90度看) 2.Ep>1时,Px上升少,Qx变化多,此时富有弹性Elastic,曲线平缓 3.Ep=1,Px变化1%,Qx变化1%,此时为单位弹性unitary elastic(曲线45度) 
Elastic
Inelastic
unitary elastic
Ep=1,单位弹性,可以理解为线性状态下的一个P*Q最大的平衡点 1.按照Ep的定义,由于斜率不变,只有Px/Qx发生改变,意味着在曲线上移动,总会有一个点满足Ep=1 2.当Ep大于1时,此时富有弹性,P的降低(皆为百分比)能带来更大的量;Ep小于1时,此时缺乏弹性,P的升高带来更低的Q的减少。直到到达Ep=1 3.总收入TR=Q*P,商家考虑的TR的最大化,线性情况下Ep=1时的点为最大值 
With Revenue
TR=Q*P,Ep=1时取得最大值
Perfectly elastic/inelastic
极端情况,完全没有弹性(图像垂直)和完全弹性(图像水平) 完全弹性Perfectly elastic,Ep=无穷大,价格对量的影响无穷大,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会涉及,比如菜场的菜 完全没有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Ep=0,价格对量没有影响,通常为刚需,比如胰岛素药品 
Influence factor
影响因素 
Substitutes
替代品,可以理解为当替代品越多,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此时弹性会越来越大,
Income
商品占收入比例越大,弹性越大,比如盐占收入比例低,价格变化不影响购买,但是房子占收入比例高,价格变化直接影响购买
Time period
时间越长,弹性越大,仍以替代品为例,如石油短期不可替代,弹性小,而长期容易替代,弹性大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交叉弹性,即另一关联商品的价格Py变化1%对于Qx的百分比变化,
Calculation
根据定义依旧可以拆分为Qx对Py求导【需求函数Py前的系数】*(Py/Qx)这两部分 由于(Py/Qx)必然大于0,需求函数Py前的系数的正负号可以用来判断是互补品还是替代品 
Type
Py可以是互补品,也可以是替代品
positive for substitute goods
当Ec>0时,Py上升(Qy下降),Qx上升,此消彼长,此时为替代品,如苹果和梨 
negative for complement goods
Ec<0,Py上升(Py下降),Qx下降,同时下降,此时为互补品,可以理解为同种商品,如汽车和汽油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收入弹性,I变化1%,对应Qx的百分比变化
Calculation
收入弹性计算公式和交叉弹性与价格弹性相同 
Application

Type

Normal goods
正常商品,收入I和Qx同向变化,收入越高,需求量越大,Ei>0
Necessities
0<Ei<1,此时为必需商品,收入增长1%,需求增长小于1%,如粮油米面等,消费增长有限
Luxuries
Ei>1时为奢侈商品,即收入I增长1%,需求Qx增长超过1%,因为收入提升到一定阶段,开支主要集中在奢侈商品上
Inferior goods
劣等商品,收入上升,需求下降,Ei<0,比如泡面
3. Substitution and Income Effects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目的在于进一步解释P上升之后为什么Q是下降的(该效应被称为总效应),个人理解即将价格弹性、交叉弹性、收入弹性的表象归纳为替代,收入两个根本原因(交叉弹性和收入弹性本身就是替代和收入效应,其把自身价格的弹性实际上也归入收入效应) 当P上升之后Q下降(负相关),这种是符合常识的通常情况,定义为正效应 当P上升之后Q上升(正相关),这种情况有悖于常识,定义为负效应 1.针对Normal goods,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皆为正效应,总效应为正效应 2.针对Inferior goods,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当替代效应主导,总效应为正,该类产品为一般劣质品;当收入效应占主导,总效应为负,被称为吉芬商品 
Substitution effect
替代效应,即当Px上升之后,消费者本能选择替代商品,由此Qx下降(用商品替代的角度解释了价升量减的常识) 故此,所以替代效应都和常识一直,为正效应
Income Effect
收入效应,即当Px上升时,实际购买力下降,相当于I下降(类似通货膨胀),此时回到本节的“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的Type中,判断Ei的情况(各类不同的商品) 
Normal good
普通商品,Ei>0,按照收入效应即Px上升,I相对减少,因此Qx也减少,此时为正效应
Inferior good
劣等商品,Ei<0,即Px上升(I相对下降),Qx反而上升
Giffen goods
吉芬商品,比如经济大萧条时的土豆,价格上升(收入下降),需求上升(没有同类替代品时没有办法体现需求效应)
Veblen goods
韦博伦商品,实质上是炫耀性商品(本质上是奢侈品),不是劣等商品,P越高(I相对变低),但是Qx反而升高(这里和Normal goods里的Luxuries不同,因为奢侈品的定义是I上升1%,Qx上升超过1%,反之则Qx必然更大幅的下降而不是上升) 但是韦博伦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不会无限增加,同时不像Giffen goods有理论支持,个人理解魏博伦商品类似于非理性消费者心理作用的产物 
Giffen goods Vs Veblen goods

4. Profit, Revenue, Product, and Cost
Profit
利润 左边为会计计算方式(仅关注账面),右边为经济学计算方式(关注账面,同时在账面利润上再剥去一层隐形成本),如果剥离之后没有超额利润Economic Profit时,此时定义为Normal profit=Account profit=Implicit profit 
Accounting profit
会计利润,即收入-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Accounting revenue=Revenue-Account cost;Account cost=explict cost
Economic profit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也被称为不正常利润,Abnormal profit Economic profit=Revenue-Economic cost(Opportunity cost) Economic profit=Revenue-Account cost(Explicit cost)-Implicit cost 因此Economic cost=Implicit cost+Explicit cost
Implicit cost
Implicit cost隐性利润实质包括1.资金的机会成本 2.时间成本 3.企业家作为打工者的收入成本,换言之,理论上选择当一个企业主的前提是能创造比自己花时间打工和花钱买固收更多利润时才有利可图
Economic cost(Opportunity cost)
经济成本,即机会成本,包含显性成本(账面)和隐性成本 广义上的机会成本包含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狭义上只包含隐性成本
Normal profit
正常利润,当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0,没有超额利润时,则正常利润Normal porfit=Implicit profit,这是企业家至少需要完成的利润水平(否则自己打工即可)
Product
产量 
Total product(TP)
总产量,投入劳动力之后生产总量
Average product(AP)
平均产量,每一个劳动力的平均生产量,即Q/L
Marginal product(MP)
边际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额,本质上是Q对于L求一阶导,先上升后下降,个人理解边际产量为平均产量和总产量变化的推动原因,因此趋势表现最早,数值最为敏感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边际收入递减原则 1.在TP曲线的任何一点的斜率就是MP 2.MP=0时,TP最大(新增1单位L,Q有新增到新增1单位L,Q开始递减,故线性情况下新增1单位L,Q的变动为0,此时总量最大),图像上即MP和横轴的交点处 3.MP>AP,AP变大;反之亦然(新来1人身高高于平均值则拉高平均值,故限行情况下MP=AP时,AP为最大值),图像上MP向下和AP的交点处,AP曲线跟着开始下降 
Revenue
收入
Total revenue(TR)
总收入,即P*Q
Average revenue(AR)
单位收入=总收入/总量=单价,因此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就是单价和需求的关系(个人理解商品的价格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单价应该是平均之后的理想结果)
Marginal revenue(MR)
每多卖出一单位产品,所对应的新增(减)的收入部分,本质上是TR对Q求一阶导(个人理解,结合之前,传导关系为L(劳动力)-Q(产量Product)-R(收入)) 随着Q不断上升1单位,MR>0时,TR上升;MR<0是,TR下降;MR=0时,TR最大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市场,有下图四个特点,因此商品基本上为同质化产品,定价相同(完全弹性,需求曲线水平),价格P是一个常数,MR=P,因为AR=P,所以MR=AR=P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非完全竞争市场,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至少放松一个,价格弹性Ep从无穷大开始变小,计算公式为MR=P[1-1/|Ep|] (当完全竞争,则价格弹性Ep无穷大,此时MR=P),(个人理解结合需求曲线,为了增加1单位产量,完全竞争情况下P几乎不用下降就可以达到,但是非完全竞争市场,弹性越差,想增加1单位Q,P需要降低许多) MR=P[1-1/Ep],推导如下,其中Ep默认为正数,因此把前面的负号改为正号 
Cost
成本
Long term & short term
长期和短期的定义,金融学中1年以上为长期,1年以内为短期,但是经济学则不同,经济学中,成本可以用可变成本+固定成本衡量的时间维度为短期,成本只能用可变成本衡量的时间维度为长期 可变成本的定义是随Q的变化而变化(劳动力和原材料),固定成本的定义则是不随Q的变化而变化(资本相关,如机器和厂房) 劳动力和原材料为短期可变,机器和厂房不可变;长期皆可变化 
Total cost(TC)
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 
Total fixed cost(TFC)
Total variable cost(TVC)
Average total cost(ATC)
平均总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AFC)
平均固定成本,由于总固定成本不变,平均值为Q所分摊,随着Q增加曲线斜向下
Average variable cost(AVC)
平均可变成本,由于总可变成本会不断变化,随着Q的变化,AVC不确定,总体呈现“U”型变化(先降后升)
Marginal cost(MC)
边际成本,每增加1单位Q,TC的增(减)变化量,本质上是TC对于Q求一阶导(个人理解,结合之前,传导关系为L(劳动力)-Q(产量Product)-C(成本),结合Revenue,则最终可以计算出Profit) 按照定义TC变化量中TFC=0(固定成本不会随着Q变化而变化),MC的主要变化来源于TVC,从曲线上看MC和AVC、ATC交于其最低点,先让AVC拐头,后影响超过AFC的影响(AFC会不断下降拉低ATC)之后让ATC拐头 
Profit Maximization
利润最大化,即总利润最大 1.Profit(Economic profit)=TR-TC(Implicit cost+explicit Cost),超额利润最大时利润最大化(适用于特定数值计算) 2.MR=MC时,利润最大化(推导数学上用Profit=TR-TC求一阶导即可;经济学上即MR-MC为正随Q变成负,收入大于成本只要是正值就意味着有钱赚,质变点=0时存量Profit最大,个人理解这种状态是线性趋势理想状态下,用临界点值去定位最大值,真实情况下不太实用)(适用于具体的函数) 
5. Breakeven Point and Shutdown Point
盈亏平衡点和停止营业点 首先需要区分是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完全竞争情况下MR=AR=P,此时用平均数的角度分析;非完全竞争市场MR、AR、P三者不同,用总数的角度分析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 1.MR=AR=P(图像为水平的直线),只需要使用MC=MR的结论即可找到(可以理解为单位收入不变,只要单位成本低于单位收入,每多生产一单位都有钱赚,直到二者相等) 2.当MR=MC时,Q被确定,Q*MC=TR确定,Q*ATC=TC确定,TR-TC=Profit确定(图上面积相减部分) a.MR和MC的交点在ATC曲线上方,即TR>TC有利可图,长短期都愿意留在市场 b.MR和MC的交点和ATC同时相交(由于MC的性质,ATC一定是最低点),该点为盈亏点Breakeven point c.MR和MC的交点在ATC曲线下方,但在AVC曲线上方,长期退出市场,短期继续生产(如果不生产亏算整个AFC(固定成本收不回来),继续生产由于AR-AVC为正,每生产1单位相当于可以抵消一部分AFC中的损失(亡羊补牢,亏得少一点) d.MR和MC的交点和AVC同时相交,该点为停业点Shutdown point e.MR和MC交点在AVC下方,此时立刻停止生产(除了已经亏掉的固定成本,每生产1单位可变成本部分也入不敷出) 总结:MR=MC决定了Q的位置;ATC的曲线决定了总成本(Breakeven point在哪里);AVC的曲线决定了总可变成本(Shutdown point在哪里);Q对应的AR(MR)和盈亏点&停业点的位置决定了经营决定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非完全竞争市场MR=AR=P不成立,只需要看总数,总利润、总成本、总可变成本结论和完全竞争市场相同 
6.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of scale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1.规模经济:随着Q上升,ATC处于下降趋势 2.规模不经济,随着Q上升,ATC处于上升趋势 3.规模报酬不变,随着Q上升,ATC处于不变 
R9 The Firm and Market Structures
市场结构,主要围绕4种市场结构和市场集中度的问题
1. Identification of market structure
四种市场四种维度的描述,公司数量;产品差异;进出壁垒;议价能力; 1.完全竞争,1.数量多 2.产品同质化 3.进入壁垒很低 4.议价能力弱,Price taker,以农贸为例 2.垄断竞争,1.数量多 2.产品有差异 3.进入壁垒相对低 4.有一点议价能力,以日化为例 3.寡头市场,1.数量少 2.产品几乎没有差异 3.进入壁垒高 4.有相当大的议价能力,Price searcher,以石油行业为例 4.垄断市场,1.一个厂商 2.不存在该项 3.基本没办法进入 4.最高的议价能力,以政府公共部门为例 
2.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市场
Feature
完全竞争,价格具有完全弹性,具体参考“Breakeven Point and Shutdown Point” 
Short-run equilibrium
短期平衡点,即市场需求供给平衡点(需求曲线水平,供给需求斜向上,交点确定P和Q)(因为这个点上P=MR,要达到利润最大化,MR=MC,因此MR=MC=P) (为什么是正好相等的?MC是成本,MR不变,理论上MC和MR已经确定了P和Q,和供给曲线以及需求曲线的交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为什么大家交于同一个?) Economic profit=AR*Q-ATC*Q(阴影部分面积),因此不断吸引新厂商进入 
Long-run equilibrium
长期均衡点,替代商品不断出现,供过于求,供给曲线向右平移,最终Economic profit=0,此时ATC=AR(没有超额利润,有隐性利润在其中),厂商仅能满足normal profit,只有隐性利润没有超额利润(阴影部分不再存在),不再吸引新厂商进入 长期平衡点为ATC=AR(没有超额利润,有隐性利润在其中),同时由于AR=MR=P(完全竞争),MR=MC(利润最大),因此MR=AR=MC=ATC 长期均衡点由ATC决定 
3.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垄断竞争市场 短期呈现垄断市场特点(有差异化的产品刚进入市场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的垄断),弹性较差,需求曲线斜向下 长期呈现完全竞争市场特点(品牌增多,差异被追赶,进入完全竞争市场格局),完全弹性,需求曲线水平
Feature
垄断竞争市场特点(个人理解为商家需要把自己的产品从完全竞争市场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垄断市场所做的努力) 1.产品创新,即作出差异化的产品 2.品牌效应,塑造品牌认可度 3.广告效应,通过广告获得知名度和认可(对比垄断或寡头市场根本不需要打广告推广产品) 
Short-run equilibrium
短期平衡点,Monopolistic短期内呈现出垄断市场特征,短期内定价权较高,因此弹性较差,需求曲线斜向下,(个人理解,根据MR=P[1-1/|Ep|],MR曲线相当于是乘以系数小于1的的需求曲线 1.MR和MC交点确定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量Q 2.生产量Q和此产量的产品价格P决定了总收入TR 3.生产量Q和此产量的总成本ATC决定了总成本TC 4.此时TR-TC有阴影部分面积,有超额利润 5.短期由于有超额利润,会持续新厂商进入 6.替代品增加,总量增加,价格下降(新的产品出现,弹性变大,需求曲线和MR曲线变平坦,和MC交点右移,阴影面积变小) 
Long-run equilibrium
长期平衡点,Monopolistic更像完全竞争市场,弹性越来越大,需求曲线和MR曲线越来越平坦,MR=MC时,价格和ATC相同,没有超额利润产生 
4.Oligopoly
寡头市场
Feature
Oligopoly的特征是 1.玩家很少 2.高壁垒 3.产品同质化 4.每家市场份额大(成产有规模经济) 5.考虑彼此的决策,有相互依存的关系(Interdependence),其他市场不具备考虑对手的条件 
Model
Kinked Demand Curve Model
拐折需求曲线模型 当平衡点时Pk时 1.当某厂家提价,其他厂家不跟随,弹性大(相当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需求锐减 2.但厂家降价,其他家跟进,但是由于需求总量已经被瓜分殆尽,所以增量少,因此弹性小,降价需求增加不明显(所有完全的一致行为近似于一个垄断市场玩家的做法) 缺点: 1.K无法确定,由于MR有两条曲线 2.由于MR在需求曲线是分段函数,所以MR曲线也是分段函数,因此无法确定选择哪个MR 
Cournot Model
古诺模型,即在假设的前提下,目的是判断均衡的状态下对应的量和价格 假设: 1.双厂商 2.MC1=MC2 3.彼此知道供给量 4.产量同时发生改变 5.开始产品数量不同,最终的产量相等(各占50%),没有多余的产量和利润  
Nash Equilibrium Model
纳什均衡模型,比如滴滴快的,ofo摩拜 结论1.个体会选择自己角度的最优解 2.这种均衡状态对整体来说不一定是最优解 PS:这种状态竞厂家之间较为势均力敌 
Prisoners' Dilemma
囚徒困境 通过囚徒困境来分析,当分析A对象的最优解时,对B对象的选择进行固定而后分类讨论选择最优可能,对于B同理,此时二者各自选择的最优解时均衡状态(但个人利益最大化解未必是整体利益最优解)  
Duopoly market
双寡头市场使用纳什均衡解释(图示中两种商品类似苹果手机和其他国产品牌手机) 最终的市场定价是预测对方定价之后自己相对应的最优解,(个人理解如果A,B同时高价,让渡一部分利益给B则不同)  
Collusion
合谋,厂商在一起如果要获得类似共同最优解时 1.厂商数量要少,容易达成统一意见 2.产品差异化不高,否则各自有卖点则替代性不高(相当于是完全不同的产品) 3.成本结构相似,对于产品预期定价一致 4.产品购买量量少频次高,比如石油 5.违约之后惩罚高于收益 6.在Cartel之外没有竞争对手 
Dominant Firm Model
领导厂商模型(1个主导,若干跟随),类似于微软和其他软件厂商 特征: 1.大厂家占比高,类似垄断,由大厂定价Price searcher 2.小厂家根据大厂家定价,价格弹性极大,趋向于完全竞争Price taker 结论: 1.小厂家降价想抢占份额,伴随大厂家降更多(定价权在自己手上,可以定价到小厂成本之下,自己成本之上,大厂有规模经济,更低的ATC),小厂倒闭更快,最终反而主导厂商市场份额上升 2.长期由于存在利润会吸引更多玩家,市场占比会下降   
5.Monopoly
垄断市场
Feature
垄断市场,如水电煤等 特征: 1.法律壁垒,法规规定只能由一个玩家提供,比如军事 2.自然壁垒,由于市场只有一个玩家,所以能做到规模效应,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节约社会成本,效率最高,比如水电煤 3.非完全竞争,满足MR=P[1-1/Ep] 4.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最小的产出换最高的价格,比如茅台  
Price Discrimination
价格歧视(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价格进一步细分,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一级价格歧视,选择客户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每个客户价格不用,均针对其最高能接受的心理价位) 1.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厂家不可能知道每个客户的真正心理价位,同时不让其交流) 2.对应需求曲线上的点,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0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二级价格歧视,按照消费者所消费商品的数量确定,不同的数量不同的价格,比如手机流量包月的套餐,只要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玩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三级消费歧视,按照消费者的地域或者群体,比如景点的学生票和非学生票,能提升社会的有效性(?)
Two-Part tariff
两步定价制,边际成本MC的价格P对应P价格下蓝色的面积(收益),确保覆盖成本即可,而会员费等针对的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Government regulation
政府管制价格,通过政府介入,将价格固定在ATC水平或者MC水平,ATC更常见,如果按照MC容易出现亏损情况(需要政府补贴,因此政府更倾向于ATC) 
6. Concentration measures
集中程度衡量指标 
The N-Firm Concentration Ratio
N公司集中程度指标,数值越大显示越垄断,数值越小显示竞争越大 计算:排序(从大到小)前N家公司市场份额总和 优点: 简单易算 缺点: 1.数值变化不能反映收购兼并的问题(比如下图35%和25%的公司合并,产生了一个60%的巨无霸,但是单看90%-98%的增长是不明显的) 2.不考虑进入壁垒 
The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
HHI指数,如无具体说明,则针对整个行业 计算:1.各占比平方相加 2.计算可能忽略百分号 优点:对于收并购特别敏感(从2418到4168) 缺点:没有反映进出壁垒 
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总体40-50%,其中IS-LM在22年考纲中删除;经济周期中增加经济指标Credit cycle 
R10 Aggregate Output,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1.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国民生产总值 要素: 1.一定时间 2.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 3.新生产出来的,如造完100套房子,卖出80套,计算对象为总生产100套,20套剩余未存货 4.最终商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原料等不计算在内,避免重复计算(比如汽车中的轮胎不能算,置换的轮胎算) 5.总市场价值,需要有市值,无法用报酬衡量的不能计算在内 同时有相关内容会被排除在外  
Defination
GDP and GNP
GMP跟着属地走,GNP跟着国籍走 
Nominal & Real GDP
Nominal GDP,用当前的物价衡量当前的产出 Real GDP,用基期(过去)的物价衡量当前的产出(方便纵向对比每年的物价水平) 
GDP Deflator
GDP平减指数,即名义GDP/真实GDP,GDP deflation可以衡量Inflation水平(基期到当期的物价变动幅度) PS:通用的CPI是为了计算对象为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 
GDP Measurement

The value-of-final-output method
按最终产品价格计算GDP 
The sum-of-value-added method
累进计算GDP,原材料到成品,累计每一个步骤的价值增量 
GDP Calculation
支付和收入,两种方式理论相等,搞清楚谁是买家(支出法),谁是卖家(收入法),买家分哪些,卖家分哪些
Expenditure approach
支出法,假设所有商品都有人购买,总产值等于总支出(中间过程是否都包含,会不会涉及重复计算?个人理解应该为最终的支出,从消费者的角度只考虑最终买入产品的总价值,而中间商由于收入已经覆盖支出,所以不存在支出,呼应The value-of-final-output method)
Components
支付法的计算可以拆分三部分(个人理解核心仍旧是谁买了该国生产的产品),包含私人部门(消费+投资)、政府、国际部门(出口为正,同时印证最终仅计算结果总量) 
Consumption
个人支出 1.个人支出C和收入Y相关(支付法和收入法中项目联用),考虑可支配收入为税后,故为Y*(1-t) 2.前面相关系数b是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1元收入,增加多少元用于消费 3.个人收入Y最终用于支出C和储蓄S,增加收入1元中用于消费为b元,则用于储蓄为1-b元,剩余即用来储蓄,即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边际储蓄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
边际储蓄倾向
Investment
投资,(这里的投资偏向于企业而不是个人),投资I和利率R有关,此R为融资成本(个人理解,此处用于投资的钱默认是从社会上借的,不是个人收入Y中的,Y中的收入仅包含消费C和储蓄S),因此假设投资收益不变,借贷成本越高,投资的越少,I和R反向相关
Government purchases
政府采购,通常受财政政策影响,不可控制,分析时用常数
Net export
净出口,受外国人收入影响,不可控制,分析时用常数
Calculation
包含消费者支出,企业投资,政府支出、进出口 
Income approach
Component(1)
收入法,GDP等于国内的总收入(GDI),GDI包括人的收入和机器的贡献以及数据偏差三部分 GDP=GDI=Net demestic income+Consumption of fixed captial(CFC,资本折旧)+Statistical discrepancy(统计误差) PS: 1.产品的投入要素就是这个人(人力)+设备(物资),在产品销售完成并获得收入后,企业需支付人员工资和政府相关税费。从该全社会收入的角度理解,个人获得了劳动报酬,政府获得了企业缴纳的税费,企业获得了扣除所有生产成本后的企业盈余,同时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这个设备)也获得相应的报酬,该报酬即为固定资产折旧。(个人理解,设备厂房的初始投入需要通过收入中的部分进行偿付) 2.美国认为支付法口径相对准确,收入法口径相对误差较大,因此将统计误差放入收入法中 
Component(2)
对于GDI的拆解,包含员工工资,企业利润和政府扣除补贴之后的税收,(但是之前拆解项中的CFC没有找到对应的项目?个人理解是分类的不同,第一种:GDI=NI+CFC+S.D.是人员+设备,第二种:GDP=个人、个体、企业、政府收入之和,是从人群的性质分类) 1.针对利润没有扣除租金利息,因为如果计算收入总值,扣除部分仍旧会被加回(这种逻辑是否正确?那么原材料是否也不用扣除,因为最终也加入进去?) 2.非公司为个体户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包含薪酬和社会保险两部分
Gross operating surplus
公司利润没有扣租金、利息
Gross mixed income
非公司业务的利润没有扣租金、利息
Taxes less subsidies on production
间接税,直接税在企业收入部分
Taxes less subsidies on products and imports
Component(3)
将GDP按照收入法可以简化为GDP=Y(收入)=C+S(个人的消费加储蓄,相当于收入的去向)+T(政府税收),个人理解这是第三种分类方式,个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即所有的个人和政府 
Personal income(household primary income)
个人收入,针对GDP=Y(收入)=C+S(个人的消费加储蓄,相当于收入的去向,但是为什么没有投资?)+T(政府税收),个人/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去向C+S,收入的来源包含三部分,工作薪酬;非公司类收益,如租金;资产收益,如股票 
House hold disposable income(HDI)
家庭可支配收入,真正拿到手的钱,指剔除税费后的收入
Transfer payments
转移支付,如政府补贴
Household net saving
家庭净储蓄,可支配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养老金收入
Balance
由于GDP为同一个量,收入法项和支出法项可近似相等(其中收入法的C和S是从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变成了私人部门(包括个人和企业)的消费C和储蓄S,对象合并,费用分项) 1.关于储蓄S的恒等式可以理解为最终S的用途(投资,用于借钱给政府开支,进出口),用于IS曲线 2.关于政府赤字G-T的意义为国家财政现状,恒等式可以理解为调节的手段(通过储蓄和投资,进出口),用于财政政策 3.关于X-M的意义在于进出口贸易现状,恒等式可以理解为调节的手段(私人部门,政府部门),用于国际贸易 
2.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AD Curves
AD曲线(Aggregate Demand)总需求曲线,反应的是总收入Y(即收入法中的GDP)和物价水平P的关系,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当物价水平P上升,总产出Y下降,反向相关),仍然是站在消费者角度需求的情况 前提条件: 1.总支出=总收入,商品供给和需求完全相等,商品市场均衡 2.货币供给=私人部门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均衡 PS:实际是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的汇集,由于各自代表货币均衡和商品均衡 原因: 1.财富效应 2.利率效应 3.真实汇率效应 假设名义的货币供给是常量  
Wealth effect
财富效应,当物价水平上升,名义货币总量不变,但是购买力下降,货币真实价值下降,消费下降,由于假设消费和收入相等,此时收入下降 因此物价水平上升,收入下降(P上升,Y下降) 
Interest rate effect
利率效应,当物价上升,由于货币需求上升,供给不变,利率上升 1.国内消费者来说,利率上升,投资I下降,GDP=C+I+G+X-M,此时I下降,总产出Y下降 2.当利率上升,消费C下降,产出Y下降,主要针对大额消费,比如房子 3.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国内利率上升,吸引外国投资,外币兑换成本金,本币需求上升所以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多,此时X-M减少,Y也变少 
Money demand
货币需求,当期货币需要的目的 1.交易性需求,日常买卖需要货币,和收入Y正相关 2.预防性需求,临时可能的支出,比如生病住院,和收入Y正相关 3.投机性需求,手上拿着钱守株待兔,和利率负相关,利率越高,回报率不变,真实收益率低,需求少 
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 货币理想状态由央行提供,不受利率的影响,由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绝对均衡利率,当利率高于均衡,供给大于需求;当利率低于均衡,需求大于供给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
汇率效应,同利率效应中的第三条推导 3.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国内利率上升,吸引外国投资,外币兑换成本金,本币需求上升所以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多,此时X-M减少,Y也变少
Movement&Shift
线上移动,即物价P发生变化,Y在曲线上负相关移动 平移 (具体项看图) a.支出法Y=C+I+G+(X-M),四项变量改变,Y增加则向右平移,反之亦然 b.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财政政策(G和T)都会影响发生平移,扩张性政策则向右平移,反之亦然 c.汇率,本币如贬值,则向右平移,反之亦然(和汇率效应呼应,本币贬值净出口增加,Y增加) 1.资产价格上升,消费增加,曲线向右平移 2.对未来经济有信心,消费增加,曲线向右平移 3.资本利用效率越高,曲线向右 4.政府扩大支出,曲线向右 5.税收上升,个人消费减少,企业投资减少,曲线向左 6.货币政策:银行超额准备金越多,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曲线向左;反之亦然 7.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曲线向左 8.全球经济增长,净出口上升,曲线向右 
AS Curves
AS曲线(Aggregate Supply)总供给曲线,站在厂家供给的角度 1.不同时间维度形状不同 2.影响因素(线上活动或者曲线平移) 
VSRAS curve
超短期AS曲线,通常1-2月,极端情况,完全弹性,基本不讨论
SRAS curve
短期AS曲线,P和Y正相关,向上倾斜,是由于工资wage具有粘性导致 P物价上升,短期工资不变,企业人工成本相对降低,企业更愿意生产,产出Y上升,反之亦然 
LRAS curve
长期AS曲线,LRAS没有弹性,此时的产出Y为Potential GDP(资源合理利用情况下的最大产出) 1.如果过度利用是可以大于Potential GDP 2.Y为Potential GDP,此时劳动力市场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不等于失业率为0) 3.Y低于或者高于Potential GDP时,此时失业率偏高或者偏低 
Movement&Shift
线上移动看物价P,P与Y正相关 平移时: 1.影响长期因素一定影响短期,影响短期未必影响长期 2.影响长期增长的要素是经济增长(常识),影响短期增长要素主要是生产成本 4.影响长短期因素:为劳动力(数量)供给、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质量)、技术 5.只影响短期因素:工资、原材料成本、预期价格、税、补贴、汇率(在总供给曲线中,汇率上升,购买的国外原材料减少,相当于是降低成本)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AD and AS
分析AD曲线和AS(SRAS/LRAS)的关系
Long-Run Equilibrium Real Output
长期供需平衡点(AD&LRAS),此时交点为均衡点,经济状态适中,随着价格偏离平衡点,总供给曲线不变,随着需求曲线变化,总产值Y会发生偏移。 当物价水平偏高,需求小于供给(超额供给),产生经济衰退;当物价水平偏低,需求大于供给时(超额需求),经济过热 
Recessionary
衰退,供给大于需求,经济萧条,原因在于总需求AD不足 曲线变化: 1.以长期供给LRAS、短期供给SRAS0和需求曲线AD0确定原始均衡点1 2.需求减少,需求曲线AD左移,和短期供给曲线SRAS0相交点2 3(A).总需求被政策刺激增加,AD右移重新回到均衡点1 3(B).成本下降,SRAS0供给曲线右移到SRAS1,和长期需求曲线LRAS相交于3点,也是长期供给曲线的均衡点 现象: 1.物价水平下降,当前GDP小于Potential GDP,形成Recessionary gap(1-2) 2(A).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GDP回归Potential GDP(2-1) 2(B).政府不干预,物价下降,员工工资也下降(工资具有粘性),成本降低, 解决方法: A.政府干预(凯恩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让AD曲线移动) B.自然(新古典经济学),时间周期很长(最终降低成本,让短期供给曲线SRAS曲线移动) 长期供给曲线决定了最终的GPD(Y)位置,需求的变化和价格(P)的变化正相关,(长期供给的Y是最终趋向的位置,不同的是以什么的P进行匹配) 
Inflationary
通胀,原因在于总需求AD过剩 曲线变化: 1.以长期供给LRAS、短期供给SRAS0和需求曲线AD0确定原始均衡点1 2.需求过剩,从AD0右移到AD1,交短期需求曲线SRAS0于点2 3A.成本上升,短期供给曲线从SRAS0左移到SRAS1,交AD1和LRAS于新均衡点3 3B.AD1由于需求降低回到AD0 现象: 1.物价P上升,Real GDP>Potential GPD 2A.政府不干预,物价P上升,长期工资上升,成本上升,物价进一步上升,回归到Potential GPD 2B.政府干预,降低总需求 解决方式: A.新古典,自然恢复 B.政府干预,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Stagflation
滞涨(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总需求无关,和总供给不足(成本上升)有关,如两次石油危机,总产出下降,价格上涨。(本质上是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特征暴露,无法通过增加生产的方式满足)。 曲线变化 1.以长期供给LRAS、短期供给SRAS0和需求曲线AD0确定原始均衡点1 2.短期供给曲线SRAS0由于成本上升右移到SRAS1,与需求曲线AD0交于点2,Real GDP<Potential GDP 3A.成本下降,SRAS1右移会SRAS0,此时回到均衡点1(相当于用人员的工资成本降低换取材料的成本上升) 4B.AD左移(进一步偏离均衡点)或者右移(到均衡点3) 解决方法(针对Y下降,P上升): A.政府不干预:失业率上升,工资下降,成本下降 B.政府干预,如选择扩张政策(针对Y)让AD0右移希望能让AD1、SRAS1和LRAS相交于新均衡点,但是P会进一步升高;如选择紧缩政策(针对P),AD0左移,P下降,但是Y进一步恶化下降,失业率进一步增加。 PS: a.滞涨的解决用古典经济学理论需要很长时间,通过降薪降低成本,增加总供给,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b.政府干预会遇到两难,失业很高,物价很高,当使用扩张的经济政策会加剧物价上升,而货币政策使用紧缩政策抑制物价时,会加剧经济衰退,彼此矛盾  
Decrease in input prices
成本降低,比如能源下降,短期供给曲线右移,此时物价水平下降,GDP上升(正好和通胀相反),经济状况良好,政府通常不干预,长期LRAS也会右移(个人理解为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力进行质的提升) 
3.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
Production Function
生产函数,包含Y、A、K、L K(资本) L(劳动力) A是技术水平,又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将几个参数的关系具象化,当K和L的指数相加等于1时,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结论,即K变为2K,L变为2L时,Y变为2Y 一级考察各个变形中项目的意义 
Growth in potential GDP (1)
Potential GDP增长率的公式,即科技、劳动力、资本各自的权重*增长之和 
Growth in per-capita potential GDP
人均GDP(y)增长率公式,即GDP除以劳动力数量L,最终和技术增长率和人均占有资本量增长率相关  
Growth in potential GDP (2)
Potential GDP增长率的公式,和劳动率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相关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张影响因素,共7个,5个和长期AS曲线相同   
Labor supply
劳动力供给数量
Human capital
劳动力质量
Physical capital stock
实物资本
Technology
技术进步(主要)
Natural resources
Public infrastructure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Other factors driving growth
其他因素,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也会对于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IS curve and LM curve (Old version)
IS Curves
IS曲线(investment-saving),表示商品市场均衡,本质上是R(融资成本)和支出(产值)之间的关系;另外一种理解方式即当总收入=总支出,有恒等式S=I+(G-T)+(X-M),其中G-T,X-M假定为常数,则反映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前一种说法和曲线对得上,但是与名字对不上,后一种和名字对的上,但是和曲线对不上) 从模型角度,有且只有财政政策(G)会影响IS曲线,货币政策不会产生影响 PS:以总支出=总产值(支出法)为前提 
LM Curves
LM(liquidity-money) 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MS=MD(用real,不是名义) ,本质为利率R和总收入(总产量)Y的关系。 如MSn增加则判定为扩张的货币政策,而P上涨则变相是一种紧缩的货币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对应Y的增加,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应Y的减少(?所以是不是只要一直增发货币来保证Y持续上升就好) 货币政策指的是国家控制货币的供给,有且只有LM模型涉及到货币政策,不涉及财政政策 
Money Demand
货币需求,前两种和GDP(Income)正相关,第三种和R反相关 
Money Supply
央行供给,为常数,央行公布量为名义量,通过剔除物价水平修正之后才是真实量 ,即MSn/P(?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 
Classification of money
Narrow&Broad money
广义&狭义货币,狭义为法币和流通票据,广义在狭义基础上再加上货币基金 
M1&M2
实际使用用M2和GDP的比值 
R11 Understanding Business Cycles
经济周期(重复发生,但是周期不定),包含景气和萧条阶段,达到顶峰和低谷(转折点) 
Types of business cycle
经济周期类型(理论),后续展开以古典经济周期为主 
Classical cycle
古典周期,经济扩张期长(波谷到波峰),收缩期短(波峰到波谷) 
Growth cycle
增长周期,当Growth cycle处于顶点或者底点时,分别对应Output(GDP)和Potential output(potential GDP)的最大差额上,但是此时不是Output(GDP)的顶点或者底点,针对Growth cycle处于顶点时,Output(GDP)的顶点晚于其后;针对Growth cycle处于底点时,Output(GDP)的顶点早于其前 个人理解 1.Output(GDP)和Potential output(potential GDP)显示的是长周期(长期看有向上的趋势),Growth cycle则是短期内上下的对称的波动 2.长期的底部早于短期的底部,长期的顶部晚于短期的顶部 
Growth rate cycle
增长率周期,实际为Output的斜率变化,斜率最大时意味着增长速度最快,此时增长率周期曲线到达顶峰,反之亦然 
Four phases of business cycle

Recovery
扩张前期,复苏阶段,Real GDP<Potential GDP
Expansion
扩张后期
Slowdown
衰退前期,Real GDP>Potential GDP
Contraction
衰退后期
Credit Cycles
信贷周期,指针信贷的可获得性以及其成本,在衰退期,信贷的成本变高,借款利率变高,资产价格变低,经济更弱,违约多发 
Applications of credit cycles
信贷周期运用,宽松信贷容易形成资产泡沫
Consequences for policy
投资者需要关注信贷周期阶段 1.评估房地产市场 2.评估经济周期 3.预测政府决策
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Unemployment
失业率,按照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失业率发生变化,呈现明显滞后性 
Capital spending
资本支出(个人理解,指的是企业借贷资金或者利用现有资金购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和实际的经济周期相比,仍旧有滞后性 Recovery:考虑利用现有资本的效率而不是扩大资本规模,不买大型资产只买轻资产 Expansion:满负荷依旧没有满足市场,没有额外容量,此时扩大资本开支,开始购买重资产 Slowdown:当产品需求和供给都正在上升,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也在上升,但当货币的供给增长停滞之后,利率开始上升,获取资本的成本上升,但企业仍旧扩大资本开支 Contraction: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弱,企业减少订单,减少资本开支和卖出资产 
Inventory to sales ratio
存货/销量 Recovery:销量开始回升,但是主要依靠卖库存,不考虑进一步生产增加库存 Expansion:销量猛增,存货尽可能追赶销量但无法超过销量,指标相对稳定 Slowdown:销量下降且速度超过存货下降的速度 Contraction:销量很少,挤压存货,生产仅满足销量即可,指标回归正常水平 
Theories of Business Cycle
1.是什么引起经济周期 2.主张政府是否干预 
Classical school
古典主义学派,亚当斯密为代表,因为市场有双看不见的手,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
Neoclassical School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外部冲击(最典型为技术)的改变引起经济周期,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经济
New Classical school
新兴古典认为实际经济变量(外部冲击&技术,即政府干预和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影响经济周期,主张政府不要干预 
Austrian School
奥地利学派认为国家参与经济,如财政政策(T&G,比如低利率和宽松信贷引起经济过度繁荣造成过度投资低回报)引起经济周期,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经济 
Monetarist School
货币主义理论主张经济周期是由于央行无规律的货币供给造成,主张央行不要乱发货币 M货币供给*V货币流转次数=当期买卖商品总价值=Y产出*P物价水平 短期内M,V为常数,当货币供给Money supply上升时,P上升,反应经济过热,反之亦然 
Keynesian School
凯恩斯学派,未来预期改变导致总需求改变引起周期变化(参考“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AD and AS”,政府主要通过改变需求来调控经济),主张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New Keynesians(Neo-Keynesians)
新凯恩斯学派,在原来凯恩斯的工资具有粘性的前提下,主张所有价格都具有粘性Menu Cost(短期菜单价不会因为菜价变动而变动)
Economic Indicators
经济学指标,分别会和经济周期有领先、同步、滞后的关系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
领先型指标,用于预测  
Average weekly hours, manufacturing
制造业每周工作时间,时间变长意味着经济向好,反之亦然
Average weekly initial claims for unemployment insurance
每周失业保险申领,指标上升意味着经济恶化,反之亦然
Manufacturers' new orders for consumer goods and materials
制造业新订单数量,开始增多时,反应经济向好
ISM new order index
ISM该机构给出的新订单指数,新订单数量增多,经济向好
Manufacturers' new orders for non-defense capital goods
非防务型新订单数量,数量变多,经济向好
Average consumer expectations for business conditions
消费者对于未来预期,预期向好时经济会景气
Building permits for new private housing units
私人房产建设许可数量,房地产预期建设数量上升,经济向好
S&P 500 Stock Index
标普500指数
Leading Credit Index
信贷指数
Interest rate spread
利差(长期利率-短期利率)越大,经济向好 预期未来经济向好(个人理解为需求上升),则未来通胀上升,利率上升(个人理解为货币供给不发生改变时,未来的资金成本则上升),短期也同样上升,但并没有未来预期上升幅度大,故两者之差较大 
Coincident economic indicators
同步型指标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dex
行业生产指数
Real personal incomes
真实个人收入
Manufacturing and trade sales
生产和销售指标
Lagging economic indicators
滞后型指标,比如“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中的三项,用于验证 
Avg. duration of unemployment
平均失业时间
Inventory to sales ratio
存销比
Change in unit labor costs
劳动力工资的变化,工资具有粘性,不是随物价水平立刻变化(个人理解和“Real personal incomes”有重合)
Inflation
通胀
Average prime lending rate
个人贷款利率,因为个人贷款利率的制定是根据目前经济已经发生的情况而决定的,所以是滞后指标
Ratio of consumer instalment debt to income
消费者分期付款/收入的比例,当经济景气时,收入上升,债务下降,比值下降;经济不景气时,收入下降,债务不变,比值上升 最终比值体现的是已经发生的经济情况,因此为滞后指标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loans outstanding loans
未偿还的商业债,用于生产存货,滞后于周期
Unemployment
Defination
Labor force
劳动力的定义在于有工作或者在找工作,只是适龄工作的人群的一部分 
Unemployment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比如裸辞中的空白期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资质不够造成失业
Cyclical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经济状态不好而失业
the 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
自然失业率,在potential GDP下,充分就业下or不会造成通胀的职业率
Underemployed
资质超过目前工作的就业
Discouraged worker
经济下调时,不寻找工作,不算劳动力,不纳入失业率;经济变好时,寻找工作,纳入劳动率,需要计算失业率
Voluntarily unemployed
自愿失业,如富二代不寻找工作,不算劳动力,不纳入失业
Inflation
Defination
Inflation
通货膨胀,一定时间内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持续多次上涨
Hyperinflation
恶性通胀,三年物价翻一倍以上即为恶性通胀
Deflation
通货紧缩,物价水平下降
Disinflation
通胀率下降(反通胀),仍旧在通胀,通胀的增速下降
Inflation rate
通货膨胀率 
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计算出一揽子商品的平均价格的变动,CPI无法国与国横向比较 
GDP deflator
GDP平减指数,即名义GDP/真实GDP,GDP deflation可以衡量Inflation水平(基期到当期的物价变动幅度) PS:通用的CPI是为了计算对象为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GDP deflator包含所有商品 
Headline inflation
包含所有商品的物价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针对中间商品和原材料,是CPI的先行指标
Wholesale price index(WPI)
生产厂商物价指数
Core inflation
核心通货膨胀,排除如食品和能源等受供需影响较大商品之后的通胀率
CPI Calculation
比较的是价格,条件是量,选取不同的量,有不同的计算方式 
Laspeyres index calculation
选择过去消费品的量Q0
be biased upward
向上偏差,即其实物价并没有真的涨 1.新产品价格较高(由于旧的量不包含新的商品),用新商品加入过去Q中解决 2.质量提高(相当于已经不再是同一个商品了,比如手机),包含该商品会高估通胀,用享乐定价法解决 3.替代效应,苹果价格上涨,但是实际消费是没有涨价的梨,但是用的是苹果Q0的量(可能之后消费转移到梨上了)
Hedenic Pricing
享乐定价法
Paasche index calculation
选择现在消费品的量Q1
Fisher index calculation
费雪CPI指数,对即期和现在的CPI进行几何平均,兼顾两者(考虑替代效应的情况下)
Special Inflation
参考”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中经济过热和滞涨
Cost-push inflation
成本推动型通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不足,成本涨价,GDP下降,比如石油危机,即滞涨Stagflation 成本导致SRAS右移,政府宽松刺激导致需求曲线左移,反复持续 
Demand-pull Inflation
需求推动型通胀,总需求增加,经济过热 需求曲线AD右移,用工成本上升,导致SRAS左移,如此反复 
R12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政策的目的和央行的定位,影响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的宽松程度  PS:钱的功能 1.支付手段 2.度量单位 3.贮藏手段,比如存款金额
Money Multiplier
货币乘数,当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元,实际市场货币增加了多少元,对应的倍数即货币乘数,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eserve requirement的倒数,反复单纯的借贷得到的是理想最大的货币乘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吸收1元存款需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比如10%,即0.1元 可以理解为央行最初投放了100元,存入A银行之后又向社会投放了90元,以此类推  
Classification of Money
货币分类 
Narrow money
狭义货币,纸币,铸币,活期存款账户余额,直接可以用于消费
M1
Broad money
广义货币,在狭义货币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流动性的存款
M2
Central Bank
Role
央行的角色 1.发行货币(但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央行,比如欧盟中国家、香港) 2.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问央行要钱)、政府的银行(政府收税存央行) 3.监管商业银行 4.储存黄金和外汇 5.货币政策的制定者 
Objectives
央行的目标 1.控制通胀(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通胀,其中比较担心的是未预期通胀) 2.维持汇率稳定 3.就业、经济增长、适当的长期利率
Qualities
好的央行有三个特点(Independence,Credible,Transparent) 1.独立性,不受政治干预,操作性独立(制定利率为5%)和目标独立(控制通货膨胀率在3%) 2.信任度,不轻易更改且说到做到 3.透明度,政策可预测
Monetary Policy Tools
货币政策工具
Policy Rate
政策利率,指的是央行盯住的市场利率(通常为短期利率),实质是银行和银行之间隔夜拆借利率。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货币数量论,即流转速度V和总产出Y基本不变,提高货币供应会增加物价,增加通胀 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Real GDP)没有影响被称为货币中性(Money Neutrality) 
Fisher Effect
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通胀率 1.名义利率公式上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更准确的乘法 2.通胀率为预期通胀率(名义利率针对预期,使用的是过去的数据) 3.实际利率约等于GDP增速,保持不变 4.因此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对实体经济(实际利率)造成影响,只会造成通胀,所以满足货币中性(MS上升,只有P上升) 5.非预期情况,通胀超过预期有利于借款人(相当于借的钱实际变少了),不利于出借人,故引入通胀风险补偿Risk Premium(RP),从而降低借款需求 6.非预期情况,通胀之后很难分清价格的增长多少出于真实需求的增长还是物价的增长,由于误判形势可能造成生产过剩 
Neutral Interest Rate
中性利率,经济不过热不过冷,最合适的利率,等于真实利率+目标通胀率,符合费雪方程式的一般形式,但其中通胀率是目标通胀率而不是预期通胀率 中性利率代表经济适中的利率(针对目标通胀);政策利率为政策导向的利率(针对实际通胀);名义利率为预期下的利率(针对预期通胀)。其中的实际利率接近GDP的实际增长速度 Neutral rate作为Policy rate的参考值,货币政策的制定目的是让real inflation接近target inflation  
Reserve requirements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如降准),和“Money Multiplier”的“Reserve requirement”相关 
Open market operations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买入债券,即向市场投放货币,反之亦然,前提是债券市场流动性要比较好(美国比较好)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Different Targets Used by Central Banks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可以锚定以下三点 1.锚定利率 2.锚定通胀,主要维度 3.锚定汇率 
Limi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Bond market vigilantes
债券市场自卫,希望通过政策让短期R下降,从而影响长期R也下降无法做到(Long-term rates may not rise and fall with short-term rates长期利率不随短期利率改变) 如采用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利率下降——刺激经济——预期通胀——资金避险卖出长期国债(相当于目前这个利率低,还跑不赢通胀,不如卖掉买资产)——长期国债价格下降——长期利率折现率上升(面值低,coupon rate不变,实际收益率上升,和希望通过短期利率降低拉低长期利率的结果正好相反) 
Liquidity trap
流动性陷阱,经济不景气时,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持续降低R),但是钱并没有传导到私人部门(银行不愿意借出怕对方违约,私人部门不愿意消费投资,只希望保留现金过冬,货币需求无穷大,此时属于完全弹性) 因为利率趋近于0,所以私人部门会大量的需求钱,但是不会消费和投资 
Failure of control
失控
Monetary Polic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发展中经济体的额外挑战 
Quantitative Easing(QE)
量化宽松,新型货币政策 美国先后采取三轮QE 1.直接把钱给商业银行,由于流动性陷阱,投放不到私人部门,失败 2.买长期债(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卖短期债(价格下降,利率上升),扭曲了债券市场时间和收益率的曲线(Operation twist),个人理解长期利率被压低了,所以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3.直接购买MBS产品 
Developing economies's challenges
发展中国家(额外)的挑战 
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央行,主要研究政府的收入(Tax)和政府的支出(G)的相关政策 财政政策目标 1.影响经济活动水平和总需求 2.财富再分配(税收) 3.资源再分配(比如南水北调) 
Fiscal Policy Tools
政府花钱则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省钱收钱则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Spending Tools
支出工具 1.经常性支出,办公用品 2.资本性支出,修桥补路 3.转移支付,劫富济贫 优势在于解决囚徒困境中的问题,能找到群体最优解 
Transfer payments
转移支付,政府补贴,比如养老金或者失业金,但是不包含在GDP中(个人理解没有真正的生产产出) 同时转移支付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过热时,转移支付下降;反之亦然 
Current spending
经常性支出,比如政府雇佣人员,买卖商品
Capital spending
资本性支出,比如基础建设的投入
Revenue Tools
收入工具,主要指代税收,间接税(消费税)和直接税(个人所得税)相比,间接税主要通过转嫁的方式,但是其传导更加立竿见影(和消费的量价直接相关)  
Direct taxes
Indirect taxes
Fiscal Multiplier
财政乘数,即当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对于社会产出增加多少元 用支出法+边际消费(收入增加1元,消费增加多少),查看G上升1元,Y上升多少  
Application

Limitation of Fiscal Policy
Time Lag
滞后问题,包含认知迟滞,行动迟滞,影响迟滞 
Crowding-out effect
挤出效应,经济萧条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会挤占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资源,抵消了扩张的财政政策,类似流动性陷阱 政府通过扩大支出G搞财政赤字,需要问央行借钱,当央行借钱给政府时就无法借钱给私人部门,变向针对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R上升,此时总产出Y就下降了(原本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财政性政策增加总产出Y,结果正好相反) 从图形上看AD被刺激右移,但是AS曲线不变,所以Y1没有预期到Y2,而是到了Y3(物价水平上升) 
Misreading economic statistics
制定政策者错误解读,某些经济指标有迷惑性
Supply shortages
资源匮乏,客观条件无法通过政策改变
Limits to deficits
赤字有限
Multiple targets
多目标无法同时实现,如滞涨
Ricardian Equivalence
李嘉图等价,主张货币政策效果有限,私人部门对于赤字偿还的预期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从而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 同时,赤字和未来的增税会抵消,二者等价 
The size of a national debt relative to GDP
赤字财政到底是否有利于GDP
Debt ratio
政府债务/GDP,比例高低不同经济学家有不同解读 如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到的不同观点,相比之下,在变化的环境中使用变化的政策更符合实际需要 
Interaction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自分列,双扩张和双紧缩使总GDP上升或者下降 紧缩货币政策,扩张财政政策,国进民退,总GDP上升(G的上升主导强,R上升有限) 扩张货币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国退民进,但总GDP不确定(G下降有下限,R下降最多只能到0) 货币政策-利率-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产出 财政政策-政府开支收入-产出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BOP为Balance of payment,收支平衡表 
R13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apital Flow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bsolute Advantage
相同时间,相同劳动力的前提下,A在X,Y商品的生产上对比B都具有绝对优势 在衡量比较优势时, 1.用同一个国家生产的不同商品联列等式 2.用另外一个商品衡量评估商品的生产成本 3.比较两个国家的之间该商品的生产成本 (如果双方生产力相差悬殊,理论上比较优势的确仍然存在,但是这类的生产安排时是否违反常识?,比如工业国家和农业国家交换生产两种工业产品) 
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生产相同产品,成本低者具有绝对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用机会成本衡量,即如果生产某一个商品而放弃生产了其他商品
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国家会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是引起国家之前贸易的原因
Ricardian model
李嘉图模型,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1:由于labor productivity 劳动力效率(仅这单一因素影响)的不同导致各个国家生产结果的不同,更本质原因是技术水平不同
Heckscher—Ohlin Model
和克希尔俄林模型,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2:劳动力效率和资本两个因素造成 1.资源丰富程度不同,如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各有所长 2.Favorable impact on the abundant factor,造成的结果是具有丰富资源(如劳动工人的待遇,在国际贸易中由于需求上升,供给不变,用工价格就会上升)具有更多benefit 
Trade Restrictions
贸易限制,由于比较优势,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势必对本国的该行业有冲击,反之亦然,都会保护各自国家的企业  
Types of Trade Restrictions

Tariffs
关税,进海关前加收关税
Welfare Effects of an Import Tariff or Quota
进口国的关税和配额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 如果关税增加的价格P超过国内供需曲线的平衡点,A,B,C,D四块区域会如何分布——超过平衡点已经的价格P没有意义,因为此处价格针对国外商品,国内商品价格和需求会落在平衡点,而价格会促使全部消费集中在国内商品上,所以实际收取的关税为0,而社会福利的损失为最大(通过这里可以看到出贸易没有限制单纯从消费场景可以增加社会福利;特殊情况下,主要消费大国对于关税的制定,可能会增加议价空间,而增加社会福利) 1.当全球没有任何贸易限制时,产生的价格是P*,此时本国需求量是Q4(此时本国的企业产量只有Q1),进口量为Q4-Q1 2.征收关税之后,产品价格从P*上升到Pt,总量下降到了Q3(此时本国的企业产量上升到Q2,因为本国的企业没有被加征关税,所以变相提高了竞争力,产量上升),而此时征收的关税额是(Q3-Q2)*(Pt-P*),也就是阴影C的面积 a.此时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t和P*和需求曲线围成的A+B+C+D部分,C由于是关税部分(或者配额租形式),进入政府部门;A部分进入的国内企业的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中;B,D作为社会福利被牺牲掉了 b.假如政府签署了VER,B,C,D都会被损失掉(所以不征白不征的意思?个人理解由于进口优质产品供给的短缺会造成实际在国内的价格上升,而这部分盈余最终应该还是进入进口商的腰包里) c.假如进口国占据出口国该产品销售目的地大头时(判断进口国为大国),此时除了加征关税,也会进行议价,最终的产品价格可能低于原本进入进口国价格(类似集采),最终可能反而增加社会福利 
Quotas
配额,限制进口的数量
Minimum domestic content
最低国内份额,即确保至少有一部产品是由国内企业提供,比如军工
Export subsidies
出口补贴,出口商品是国家进行免税或者给钱,变相降低成本,虽然降低国外的价格,提高了国外的供给,但是对于本国的供给可能会下降,价格会上升,对于本国民众的社会福利来说是下降的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VER)
自愿出口协议,(出口国)限制出口的数量和(进口国)的“Minimum domestic content”对应,通常为了避免被进口国限制而采取的妥协手段 
Capital Restrictions
资本限制,目的在于 1.减少本国资本价格的波动率(资本不能自由流动) 2.保持固定汇率制度(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不可能同时实现) 3.保持利率较低(如果不限制资本,会造成资本流出,需要不得不增加利率才能留住资本) 4.保护本国战略性企业 
Balance of Payments(BOP)
国际收支账户,涉及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交易记录,国内公司之间的则不会体现,使用复式记账Double-entry方式记录,所以整体账户的三个账户相加为0(每一笔账从一个账户出,比如进入某一个账户中,总体抵消)  
Current account
经常性账户,相关项目和资金进出情况 PS: 1.专利的所有权转移属于Capital account,而使用专利支付费用(所有权没有转移)属于Current account的服务费 2.国内买国外(国外买国内)的股票和债券属于Financial account,而获得的股利和利息属于Current account的Income receipt 3.计算账户余额以资金(不是货物)的流入(+)和流出(-)作为计量 
Merchandise trade and Services
商品贸易,也包含服务(如版权,专利授权费)
Income receipts
投融资收益,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分红和利息(收和支都包含在其中)
Unilateral transfers
单边转移,资助贫困国家,或者侨汇
Capital account
资本账户,非生产性资产转移,如移民;非金融资产,自然资源和无形资产(专利,版权,商标)等 
Financial account
金融账户,如外汇储备或者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目的在于维持全球金融秩序 
World Bank Group
世界银行,成立目的在于扶贫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国际贸易组织,成立目的在于解决贸易争端
Trading Blocs

Free trade areas
自贸区,比如上海和海南,成员之间进口和出口的壁垒都取消了
Customs union
关税同盟,比如英国和爱尔兰,在自贸区的基础上,除了成员国之间没有贸易限制,成员对外有相同的贸易限制
Common market
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成员国资本和劳动力之间流动是没有限制
Economic union
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前提下,使用相同的经济政策
Monetary union
货币联盟,欧元区,在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统一货币
R14 Currency Exchange Rates
外汇 
Basic Concept and Calculation
Base currency&Price currency
标价货币和基准货币(个人理解谁在后面谁就是商品,具体前面的货币来购买) 
Direct Foreign Exchange Quotations
把外币标注成为商品(放在后面,可以想象成1个苹果)就是直接标价法 PS:前提是判断哪个是自己国家,哪个是外国 
Indirect Foreign Exchange Quotations
间接标价法,FC/DC
AUD:USD
汇率转换形式(AUD:USD不是多少个AUD能换多少个USD,恰恰相反) 
Application
计算某一个货币的升值或者贬值,首先要把该货币放入后面(当做1单元商品)然后再对比计算,转换的过程其实就是求倒数 
Nominal and Real Exchange Rate
名义汇率(包含物价水平变化)和实际汇率(剔除物价水平变化) 具体可以理解为在原来名义利率的基础乘以物价水平的系数(依据各自国家的物价水平) 
Application
仍旧是在原来的名义汇率基础上用各自的CPI进行修正 
Application
最后依据For UK具体指的是英国人还是英镑?如果是英镑按照之前规则则最终应该用EUR/GBP来计算 如果For UK指的是以GBP作为本国货币那么的确是DC/FC,用这个角度理解可能比较合适 
Buy side&Sell side
买卖方,需要货币方为买方(国际贸易公司,个人),提供外币方为卖方(一般为跨国银行)
Cross Rate
交叉汇率,涉及到三个国家的汇率转化问题,判断乘除后代入计算 
Interest Rate Parity(IRP)
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和外汇的关系,汇率之比等于利率之比(其中F (forward), S (spot)汇率 ) 1.本币直接投资本国1年(本币利率) 2.本币现在兑换外币(即期汇率),投资国外1年(国外利率),转回国内(远期汇率) 3.理论上1和2两点应该相同,否则就有套利空间 4.公式的实质就是用国内国外的利率(即期利率)对于两国即期和远期的汇率进行锚定 5.公式可以由F/S转化为F/S-1,分别对应和rx和ry的关系(第二个公式(F-S)/S=rx-ry里使用了近似简化) 6.由公式2,当rx-ry>0时,(F-S)/S>0,在X/Y计价的情况下,Y升值,X贬值,因此高利率国家的货币会贬值,低利率国家货币会升值(从流程上说,当开始投资时,大家倾向于高利率国家,此时低利率国家货币换成高利率国家货币,高利率国家货币升值,而1年以后的远期会从高利率国家拿钱换回本国,此时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开始贬值)    
Spot Currency Exchange rate
即期汇率
Forward Currency Exchange rate
远期汇率,如DC/FC,远期如果升高(升水),其实质是FC外币(作为商品)升值而不是本国货币升值 
Forward Point
F-S计算的结果 1.有时以百分比形式显示(F-S)/S 2.计算结果通常为x.xxxx四位小数,有时认为乘以10000 3.特殊作为日元JAY,是按照100日元作为标准单位 
Application

Strong&Weak
预期升值则为走强,预期贬值则为走弱 可以以后面的货币作为商品直接和数值挂钩,上升则升值,而和前面的货币反向关联(后面货币升值则前面的货币贬值) 
Arbitrage
套利,向利率较低的国家借钱,转换成利率高的国家出借,最后换回本币还钱(正常情况下此时利率高的国家货币会贬值,从而抵消高利息带来的收益),如果利率高的国家汇率没有贬值到抵消高利率的收益时,就有套利机会 其中P是Price currency是本国货币,B是base currency,外国货币 
Paradox
相比利率高的国家按照利率平价理论,长期来讲对于利率低的国家汇率是下降的;用F-S对于X/Y商品价格的影响更方便记忆  
Exchange Rate Regimes
汇率制度,理想的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没有波动的风险),个人理解,天下大同
Have Their Own Currency
有自己国家的货币
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
货币局制度,挂钩特定的货币,使用固定的汇率制度,比如港币,但是货币发行方并不唯一(香港有三家银行可以发行港币)
Conventional fixed peg arrangement
传统固定汇率制,可以在挂钩的基础上有一定浮动(1%以内)
Target zone
目标区间,在传统固定汇率基础上浮动变为2%
Crawling peg
定期调整汇率制度
Passive crawling peg
被动定期调整,比如年底月底进行调整
Active crawling peg
主动进行调整,针对某些事项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Independently floating
独立浮动汇率制度,没有任何限制,国家也不会干预
Do Not Have Their Own Currency
没有自己国家的货币
Dollarization
美元化,比如拿美元这种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自己国家的货币
Monetary union
货币联盟,几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的形式
Impact of Exchange Rates
进出口恒等式(实质是汇率对于国家贸易的影响) 1.参考GDP中的“Balance”中的等式,左侧属于净出口NX(经常性账户流入),右侧属于个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盈余投资于海外(资本性账户流出) 2.参考Balance of Payments(BOP)中,经常性账户+资本性账户+金融性账户=0 3.NX的正负决定了是逆差还是顺差,赤字的问题更大 
Elasticity Approach
弹性法(用本币贬值改变贸易赤字的解释之一),核心在于通过本币贬值改变进出口的Revenue 但前提是: 1.出口商品的弹性大于1,量的变动超过价格带来的变动(这样能保障降价之后通过多卖能获得总额比原来更多的外币) 2.进口商品的弹性也要比较大(价格一旦上升,需求就大量减少,耗费外币就减少了)   
J-Curve
J曲线,由于贸易合同,只有到期之后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才会发生改变(即使贬值在即期立刻生效),在合约签订之前会进一步恶化,有滞后性 
Absorption Approach
吸收法(用本币贬值改变贸易赤字的解释之二),用支出法推演,为了让NX上升,需要使Y上升或者使C+I+G下降 当本币贬值时 1.当充分就业下,Y不能再上升,当本币贬值时,持有本国货币计价的资产其实是价值是下降的,所以购买力下降,个人财富下降,消费下降,更多储蓄,所以储蓄-投资上升,NX上升 2.非充分就业下,当本币贬值时,减少进口,本国商品需求上升,收入上升,储蓄上升,NX上升(投资为什么不上升?) PS:如本国货币贬值,资产缩水会增加储蓄,但随着储蓄增加,又会转移到消费和投资,因此是短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