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思维导图,需要理解: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个性与个性化的含义,一起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4-10 17:14:31 湖南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识记
发展的概念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讲,是指事物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既有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变化。
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人”指的是学习者个体。
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发展。
生理发展:是指有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发育完善的。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绪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的动力源自于解决教育向学习者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学习者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事业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社会素质的发展。人的社会适应发展是学习者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使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性与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又叫性格或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简单来说是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个性的基本特征:社会性,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
个性发展(个性化):是指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充分发展,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与程度)
个体的个性化张扬个性。
个体的社会化约束着个性的过分张扬。
理解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色盲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如儿童大脑的发育,身高的变化,体重的增加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如巴甫洛夫研究发现,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三个特征。因此,他把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分为四种:
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
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
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安静型)
弱型(抑制型)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如某些低能或弱智儿童在特殊教育的作用下,也能获得一定发展。
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发展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决定条件。
孩子只能是遗传某些天赋,真正的成长还需要后天的学习。
天资聪慧的孩子具有未来良好发展的可能性,但也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教育不适当,也会让比较好的儿童后来的结果趋于平凡。如宋朝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都是错误的。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主要表现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这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
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生产力发达地区或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相反,不良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阻碍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原因:环境作用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的特点
对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出淤泥而不染”说明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但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环境的制约。
环境对于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遗传因素来体现。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生理的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如体育运动教学需要有学习者的骨骼、肌肉等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协调。
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和良好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会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他们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用进废退”
教育与心理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
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制约。
作为每一个个体,人的心理发展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依赖教育自身状况。依赖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依赖家庭环境影响,依赖社会发展状况。
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家庭教育
家庭经济状况
父母文化水平
家庭人际氛围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
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学习者要求上协调一致。
学校教育能有效抵御其他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自我教育
广义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
是指学习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
狭义的自我教育——自我批评
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释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表现
个体进行身体的、有价值的生命活动。
个体获得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的心理活动。
个体扩大范围、丰富内容和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如当学习者具备了积极的学习动机时,环境和教育的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个体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
真正的教育——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即个体把社会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对他付诸实践直至实现)才能真正实现。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
“逆境可以成才。”
“出淤泥而不染”
“威武不能屈。”
“同流而不合污。”
个性教育的意义
个体的个性品质是个体能否成才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一旦形成就有极大的可能决定人的所有活动,决定活动的结果。
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益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化脑细胞的活动,使这类活动呈现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超乎寻常的高效率。
尽管个性不直接介入学习,但是他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能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处在活跃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奠定优秀学业成就的基础。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
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加强情感教育
加强挫折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
选择科学的教育内容,实施启发式教育
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关键环节)
内化就是把客观的东西通过主体的主动建构转化为个体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三种心理内化形式
知识内化
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一定的知识结构,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道德内化
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
智力内化
把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
加里培林“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假说”认为智力内化过程可分五个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
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在内化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积极状态下,才会习得教育对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而这些学生所领会了的教育要求,并不能立刻引起他的心理发展,调节他的行为。只有当这些知识经验不断得到运用、同化和整合,使之得以概括化和系统化,即心理内化,这时才产生心理发展,学生才能自觉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运用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陵节而施: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差异性
要因材施教
不均衡性
要把握关键期
主要表现
人的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身高,体重)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男性一般比女性的性成熟晚2到3年。
心理成熟的标志:独立思考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
生理成熟的标志:性机能成熟。
互补性
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整体性
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识记
发展的概念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讲,是指事物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既有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变化。
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人”指的是学习者个体。
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发展。
生理发展:是指有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发育完善的。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绪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的动力源自于解决教育向学习者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学习者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事业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社会素质的发展。人的社会适应发展是学习者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使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性与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又叫性格或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简单来说是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个性的基本特征:社会性,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
个性发展(个性化):是指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充分发展,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与程度)
个体的个性化张扬个性。
个体的社会化约束着个性的过分张扬。
理解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色盲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如儿童大脑的发育,身高的变化,体重的增加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如巴甫洛夫研究发现,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三个特征。因此,他把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分为四种:
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
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
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安静型)
弱型(抑制型)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如某些低能或弱智儿童在特殊教育的作用下,也能获得一定发展。
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发展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决定条件。
孩子只能是遗传某些天赋,真正的成长还需要后天的学习。
天资聪慧的孩子具有未来良好发展的可能性,但也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教育不适当,也会让比较好的儿童后来的结果趋于平凡。如宋朝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都是错误的。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主要表现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这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
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生产力发达地区或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相反,不良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阻碍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原因:环境作用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的特点
对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出淤泥而不染”说明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但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环境的制约。
环境对于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遗传因素来体现。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生理的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如体育运动教学需要有学习者的骨骼、肌肉等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协调。
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和良好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会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他们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用进废退”
教育与心理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
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制约。
作为每一个个体,人的心理发展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依赖教育自身状况。依赖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依赖家庭环境影响,依赖社会发展状况。
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家庭教育
家庭经济状况
父母文化水平
家庭人际氛围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
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学习者要求上协调一致。
学校教育能有效抵御其他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自我教育
广义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
是指学习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
狭义的自我教育——自我批评
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释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表现
个体进行身体的、有价值的生命活动。
个体获得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的心理活动。
个体扩大范围、丰富内容和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如当学习者具备了积极的学习动机时,环境和教育的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个体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
真正的教育——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即个体把社会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对他付诸实践直至实现)才能真正实现。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
“逆境可以成才。”
“出淤泥而不染”
“威武不能屈。”
“同流而不合污。”
个性教育的意义
个体的个性品质是个体能否成才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一旦形成就有极大的可能决定人的所有活动,决定活动的结果。
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益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化脑细胞的活动,使这类活动呈现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超乎寻常的高效率。
尽管个性不直接介入学习,但是他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能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处在活跃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奠定优秀学业成就的基础。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
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加强情感教育
加强挫折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
选择科学的教育内容,实施启发式教育
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关键环节)
内化就是把客观的东西通过主体的主动建构转化为个体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三种心理内化形式
知识内化
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一定的知识结构,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道德内化
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
智力内化
把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
加里培林“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假说”认为智力内化过程可分五个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
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在内化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积极状态下,才会习得教育对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而这些学生所领会了的教育要求,并不能立刻引起他的心理发展,调节他的行为。只有当这些知识经验不断得到运用、同化和整合,使之得以概括化和系统化,即心理内化,这时才产生心理发展,学生才能自觉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运用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陵节而施: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差异性
要因材施教
不均衡性
要把握关键期
主要表现
人的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身高,体重)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男性一般比女性的性成熟晚2到3年。
心理成熟的标志:独立思考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
生理成熟的标志:性机能成熟。
互补性
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整体性
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