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的思维导图,要掌握教育方针——国家,培养目标——学校 教育目的——国家,课程目标——学科,一起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4-10 23:42:24 湖南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识记
教育方针的定义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教育方针的内容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教育为人民服务
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育的培养总目标。)
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
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个性。
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实现教育目的唯一途径或根本途径)
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就应做到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教育方针——国家,培养目标——学校 教育目的——国家,课程目标——学科
理解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根据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教育方向的规定和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而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法令性。
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教育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特点。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定制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简单来说,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的意义
教育方针是指引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指针,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都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重要意义:它是教育工作的总路线,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一定社会的教育方针的性质直接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如孔子和孟子都把教育当做实行“德治”“仁政”的工具,提出培养“君子”或“感化小民”的教育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教育方针的制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他也是制约教育方针的最终决定因素。
人的发展的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
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要劳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实
明显反应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教育宗旨(即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15年,袁世凯发布《颁定教育要旨》,即“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1928年,国民党最终确定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民生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1950年5月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0年以后,我国的教育方针逐步走向统一,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10 月,胡锦涛在党的17大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0年7月29日,《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试述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渊源:追溯到古希腊。
智者派——最早的一帮哲学教师
强调个人自由权力的至高无上,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目的在于谋求个人理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张扬。
代表性思想家:
卢梭
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倡导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良心、理性、自由,具有善良的天性。
提倡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
裴斯泰洛奇
裴斯泰洛奇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倾向,教育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福禄贝尔
马利坦
赫钦斯
奈勒
他们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不好的是人类社会。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来制定。
人本主义基本观点
教育目的永恒不变。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肯定社会的价值。
代表性人物
涂尔干
涂尔干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认为教育目的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教育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
孔德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内容
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这两种价值在不同程度上统一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之中。
是各个教育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便形成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钟摆”现象。
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
具体内容
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我们国家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运用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关于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教育目的作为总要求,认真地、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全面完成各自所负担的任务。
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据各自的性质、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在统一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各自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具体内容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点,劳动习惯。
关于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为国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好基础。
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决定的。
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
一切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
办学思想不端正的突出表现: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一方面孤立办教育,忽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背离了人的身心和谐的规律。
另一方面,背离了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和教学规律。只注意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
只注意抓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对多数学生进行劳动就业前的培训。
只注意应付考试和考试的分数,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造成部分追求升学的学生负担很重,出现高分低能。
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但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也给教师、家长、校长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压力,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使教育的发展陷入了误区。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端正办学思想,才能明确坚定的朝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
应试教育模式: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
制约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贯彻
素质教育:
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基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是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大任务
发展身体素质。
基础层
培养心理素质。
核心层
形成社会素质。
最高层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三生教育
倡导者: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核心内容
生命教育: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基础
生存教育: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本
生活教育:
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生活目标
目标
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识记
教育方针的定义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教育方针的内容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教育为人民服务
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育的培养总目标。)
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
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个性。
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实现教育目的唯一途径或根本途径)
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就应做到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教育方针——国家,培养目标——学校 教育目的——国家,课程目标——学科
理解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根据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教育方向的规定和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而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法令性。
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教育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特点。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定制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简单来说,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的意义
教育方针是指引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指针,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都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重要意义:它是教育工作的总路线,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一定社会的教育方针的性质直接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如孔子和孟子都把教育当做实行“德治”“仁政”的工具,提出培养“君子”或“感化小民”的教育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教育方针的制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他也是制约教育方针的最终决定因素。
人的发展的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
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要劳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实
明显反应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教育宗旨(即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15年,袁世凯发布《颁定教育要旨》,即“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1928年,国民党最终确定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民生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1950年5月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0年以后,我国的教育方针逐步走向统一,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7年10 月,胡锦涛在党的17大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0年7月29日,《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试述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渊源:追溯到古希腊。
智者派——最早的一帮哲学教师
强调个人自由权力的至高无上,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目的在于谋求个人理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张扬。
代表性思想家:
卢梭
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倡导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良心、理性、自由,具有善良的天性。
提倡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
裴斯泰洛奇
裴斯泰洛奇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倾向,教育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福禄贝尔
马利坦
赫钦斯
奈勒
他们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不好的是人类社会。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来制定。
人本主义基本观点
教育目的永恒不变。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肯定社会的价值。
代表性人物
涂尔干
涂尔干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认为教育目的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教育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
孔德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内容
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这两种价值在不同程度上统一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之中。
是各个教育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便形成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钟摆”现象。
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
具体内容
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我们国家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运用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关于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教育目的作为总要求,认真地、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全面完成各自所负担的任务。
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据各自的性质、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在统一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各自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具体内容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点,劳动习惯。
关于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为国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好基础。
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决定的。
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
一切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
办学思想不端正的突出表现: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一方面孤立办教育,忽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背离了人的身心和谐的规律。
另一方面,背离了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和教学规律。只注意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
只注意抓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对多数学生进行劳动就业前的培训。
只注意应付考试和考试的分数,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造成部分追求升学的学生负担很重,出现高分低能。
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但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也给教师、家长、校长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压力,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使教育的发展陷入了误区。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端正办学思想,才能明确坚定的朝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
应试教育模式: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
制约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贯彻
素质教育:
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基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是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大任务
发展身体素质。
基础层
培养心理素质。
核心层
形成社会素质。
最高层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三生教育
倡导者: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核心内容
生命教育: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基础
生存教育: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本
生活教育:
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生活目标
目标
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