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第四版-5宗教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四版-5宗教建筑的思维导图,汇总了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伊斯兰教礼拜寺(清真寺)、摩崖造像、石窟、经幢、佛塔的内容,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4-13 21:16:035.宗教建筑
发展历程
佛教
东汉初期
寺院布局按印度及西域式样,及以佛塔为中心之的方形庭院平面
洛阳白马寺
我国史籍中最早的佛教建筑
两晋、南北朝
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石窟的建筑与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云冈、龙门、天龙山、敦煌等
此时的佛教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国化了
前塔后殿
北魏洛阳永宁寺
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建中寺
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
隋、唐、五代、宋
佛教的一大发展时期
虽有大量破坏、损失,但又有繁荣,整体对中国佛教建筑并未带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隋、唐
佛寺主体仍采用对称式布置
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
晚唐密宗盛行,钟楼至少在庙宇中以成定制
明、清
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
四大佛教名山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道教
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
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
与佛寺相比规模一般偏小
不建塔、经幢
伊斯兰教
唐代自西亚传入中国
佛教寺院
天竺制式
我国出现最早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形式
随西域僧人来华所引进
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
东汉洛阳的白马寺
我国首座佛寺
汉末徐州浮屠寺
北魏洛阳永宁寺
多进庭院式
佛寺以佛殿为主,前厅为大殿,后堂为佛堂
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的舍宅为寺
解决了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上的不同
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与观念
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
案例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唐)
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
金箱斗底槽
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立面特点
低矮台基,明间与次间大小相等,趋于正方形
屋顶较高,正脊为凹曲线,垂脊挺直,檐口微翘
斗栱庞大肥硕,柱子生起、侧脚,柱端有卷杀
河北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北宋改建)
总平面呈南北中轴线的狭长方形
摩尼殿
面阔、进深都七间
重檐歇山顶
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
殿内采光及通风均欠良好
转轮藏殿
梁架都彻上明造
不用天花,梁架均暴露在外
上下柱交接处大都采用叉柱造
上层柱之下端施十字开口,插入下层柱上的斗栱内
佛香阁
寺中最高大的建筑(33m)三层
有栏杆,平坐,屋面歇山式
千手千眼铜观音(24m)
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
天津蓟县独乐寺(始建于唐,辽重建)
山门
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椽
单檐四阿顶(四坡顶,及庑殿顶)
分心槽
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柱收分小,但有显著侧脚
观音阁
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
外观2层,内部3层
平面金厢斗底槽
柱子仅端部有卷杀,有侧脚
山西大同善化寺(辽、金)
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
平面用减柱造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清)
达赖喇嘛行政居住的宫殿
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依山而建
石壁屹立如峭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
外观简洁明快
带窗碉楼大部由白石砌成,仅在檐边及石栏墙头用白玛草涂红装饰
白宫装饰十分华丽
红宫以东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平面上没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在体量、位置、色彩上都强调红宫与其他建筑的鲜明对比
建筑形式汉藏结合
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做法
壁画丰富
对西藏历史和艺术都很有价值
西藏日卡喀则萨迦南寺(南宋~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明创建、清重建)
总平面沿用汉族一般佛寺的布局,沿中央纵轴排列多重院落
河北承德外八庙(清)
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
前
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
中
琉璃坊至大红台之间,两侧有小白台和喇嘛塔多处
后
大红台后,是全庙主体所在
云南傣族佛寺
佛寺平面多呈矩形,寺内以佛殿和佛塔为主要建筑
佛寺有草房、干阑式建筑等多种形式
常用歇山顶,有的屋顶重叠达三层之多
在塔的四隅或佛殿台阶两侧常雕塑神龙怪兽,富有当地的民族特色
道教宫观
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东汉~明)
以西路的玉虚宫规模最大
范围广大,宫观众多,气势雄伟
殿阁亭台与山川林木合为一体而闻名海内外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
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
三清殿是宫中主殿
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伊斯兰教礼拜寺(清真寺)
福建泉州清净寺(南宋)
平面布局和门、墙式样都保存了较多的外来影响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明初)
轴线东西向,院落四重
以礼拜堂屋顶为最大,做重檐形式
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始建于公元17世纪中叶)
阿巴伙家族的墓地
摩崖造像
特点
大多以石刻为主的佛教造像,少数为道教造像
造像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
多数情况下以群组形式出现
表现手法多为圆雕/高浮雕,浅刻甚少
案例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始刻于东汉)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史迹及佛教造像
释迦涅槃像为最大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始刻于唐)
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刻造像
石窟
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
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案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
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
由于石质较好,全用雕刻而不用雕像及壁画
无论佛殿还是佛塔,从整体到局部都已表现中国 的传统建筑风格
河南洛阳龙门石(东魏~北宋)
宾阳中洞
龙门石窟中最宏伟最富丽的洞窟
奉先寺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洞
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东晋)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唐)
窟之顶部都作覆斗形
仿木构程度的进一步增加
石窟更接近庙宇的大殿,是佛教石窟在建筑上更加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表现
经幢
用途
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发展
唐代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较简单
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北宋)
基座分三层
幢身也分三层
各部比例匀称
细部雕刻精美
在造型和雕刻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国内罕见的石刻佳品
佛塔
楼阁式塔
特点
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建筑
出现较早,历代沿用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顶流
演变
从一层塔壁转变为双层塔壁
塔平面唐以前为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较少
材料从全木到砖木混合到全用砖
案例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我国现存唯一最古最完整的木塔
木构、土坯
平面八角形,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
副阶周匝
檐柱外设有回廊
明层与下层暗层用叉柱造,暗层与下层明层用缠柱造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大部用砖,个别用木构
平面八角形,高7层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砖砌结构
平面八角形,塔高9层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唐末五代创建,南宋改建)
唐宋五代之际为木构,南宋全改为石建
平面八角形,高5层
塔身全用大石条砌成,比例较粗壮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
砖砌
平面八角形,高9层
副阶周匝
被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被毁于太平天国之役
密檐式塔
特点
大多不供登临眺览
材料一般用砖、石
案例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重修于唐)
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石构
平面十二边形,我国塔中的孤例
稳重秀丽
外轮廓有缓和有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
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
石构
平面正方形
底层壁面简洁,未置倚柱、阑额、斗栱等,仅南北各开一门
密檐均以砖叠涩挑出,上再置低矮平座,这种做法与一般密檐塔不同
山西灵丘觉山寺塔(辽)
石构
平面八角形
单层塔
特点
大多用作墓塔
至唐代,外形大力模仿木构
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案例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北齐)
石构
平面方形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最迟建于隋)
石构
平面方形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唐)
砖砌
平面八角形
我国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
喇嘛塔
特点
分布在西藏、内蒙古一带为多
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
案例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作品,全高约53m
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相辉映,外观甚为壮伟
构成
凸字形台基
亚字形须弥座2层
覆莲与数条水平线脚
肥短的塔身(宝瓶/塔肚子)
塔脖子
十三天(相轮)
金属宝盖
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明)
底层占地2200m²,全高32.5m
十万佛塔
塔内供奉大量佛像
色彩对比鲜明突出
以白色为基调,相轮及以上为金色
焰光门
金刚宝座塔
特点
在高台上建塔5座
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各一较低小
仅见于明、清,为数很少
台上塔的样式多为密檐塔或喇嘛塔
案例
北京正觉寺塔(明)
最典型的金刚宝座塔
由须弥座和5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成塔(清)
傣族佛塔
特点
分布于云南傣族地区
外观较细高而秀逸
极富当地民俗风格
塔多单建,群建较少
案例
云南景洪曼飞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