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第四版-8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第四版-8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思维导图,具体有: 台基、踏道、栏杆(勾阑)、铺地、大木作、墙壁、色彩与装饰、装修、屋顶,欢迎交流。
编辑于2023-04-13 21:16:45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台基
作用
御潮防水
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种类
普通台基
早期夯土,之后在外表面包砌砖石
须弥座
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
开始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装饰很少
之后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
踏道
阶梯级
踏跺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可以1:1
如意踏步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
坡道
礓礤(慢道)
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
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辇道(御路)
用以行车的坡道
倾度平缓
左墄右平
平指斜平坡道
墄指阶级踏跺
栏杆(勾阑)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阶段
木构的直棂栏杆
周代
卧棂栏杆
战国
实心矮墙
汉代
栏杆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
南北朝
石刻中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唐
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寻杖和阑版常绘有各种彩色图纹
宋
大体沿用唐制
单勾阑
一层阑版
重台勾阑
二层阑版
园林建筑
石栏杆
可兼做坐凳,称为坐槛
形体往往低而宽
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木、竹栏杆
可供休息
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夏季去护板即可通风
造型轻快灵巧
栏板部分变化极多
铺地
室内铺地
发展
原始社会
烧烤地面使之硬化
周
周初
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
晚周
出现铺地砖
春秋战国
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
秦
地砖截面为平行锯齿纹,长边留有子母唇,以供搭接
东汉
出现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
唐
地砖侧面磨成斜面,正面看不出灰缝,加强了胶泥与砖的附着面积
宋
用石灰砌砖,很大提高了防水性和粘着力
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
金砖
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
室外铺地
作用
防滑
保护路面
装饰美观
大木作
建筑立面
开间
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九间及以上的建筑加次间数
进深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步”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进深”
柱
类别
外柱
内柱
做法
梭柱
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
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
内外柱不等高不等径
是结构上的进步
生起
建筑立面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
侧脚
外檐柱在前、后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且角柱向两个方向倾斜
拼合柱
宋用2~4根小料拼合成大料,内部用暗榫,两端及外侧用银锭榫
明清以铁箍包绕
平面
金厢斗底槽
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单槽
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
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斗底槽
用一列柱将平面等分
移柱造
将若干柱移位
减柱造
减少部分内柱
副阶周匝
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
枋
额枋(宋称阑额)
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阑额的出头大大改善了柱上部的结构与构造状况,是木架结构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雀替(宋称绰幕枋)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斗栱
作用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上的过渡
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发展
周
子主题
汉代
形式已经很多
唐
斗栱发展重要阶段
结构雄大
宋
结构已经成熟
转角铺作已经完善
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
内檐斗栱出现上昂构件
规定了材的等级
《营造法式》
辽、金
继承唐宋形制
元
尺度变小,真昂不多
明清
尺度更小,都用假昂
构成
斗、升
是栱和昂的支座垫块
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
斗栱最下的构件,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栱
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等级划分
宋《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清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斗
做法
计心造(金、元以后)
跳头上置有横栱
偷心造(唐、宋)
跳头上不置横栱
昂
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批竹昂
先知最早的实例
唐佛光寺大殿的柱头
屋架
举架(宋称举折)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
推山与收山
推山(庑殿顶屋顶处理手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自宋、辽至明,有用也有不用的,到清才成为定规
收山(歇山顶屋顶处理手法)
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梁(宋称梁或栿)
称谓
宋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
清按它所承的桁/檩数来命名
外观
直梁
月梁
桁(或叫檩,宋称槫)
梁上的横木
椽
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和在的构件
其他构件
瓜柱(宋称侏儒柱/蜀柱)
下端立于梁、枋之上的短柱
驼峰
形如路驼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
叉手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
托脚
支撑平榑的斜向构件
替木
支撑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
多层木建筑
叉柱造
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平座柱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又向内推进半柱径
优点
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缺点
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
立面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
缠柱造
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每面各增加一组斗栱——附角斗
墙壁
土墙
夯土墙是我国最古老的形式之一
墙面有收分
《营造法式》中规定,夯土墙高度为底厚的一倍,顶部厚度为墙高的1/5~1/4
特点
隔热、隔声性能好
有一定承载能力
就地取材
施工简单
易受自然侵蚀
水浸后强度大大降低
注意选址和排水
土墙下砌砖石墙基/土内隔距离放置木桩加固墙身/墙内铺芦苇或木板隔碱
砖墙
空心砖墙
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墓中
体型较大
条砖墙
条砖应用最广,又称小砖,体小量轻,使用灵活
发展
西汉晚期
大量应用于陵墓
制砖和砌砖技术已达很高水平
唐
砖在建筑中的使用已较普遍
宋
从数量、技术和造型艺术上都远超过去
明
我国砖结构的一大发展时期
无梁殿
空斗墙
砖砌成盒状,中空或填以碎石泥土,多半不承重或仅少量荷载
木墙
由井干式结构形成
编条夹泥墙
在柱和穿枋间以竹条、树枝等编成壁体,两面涂泥,再施粉刷
多用于南方 穿斗式建筑,适用于气候温暖地区
特点
取材简易
施工方便
墙体轻薄
外观美观
色彩与装饰
色彩
早期
来源于建材原始本色
后期
上漆为了阶级礼制
装饰
粉刷
作用
堵塞墙体或地面缝隙并作保护层
使壁、地面光洁平整,以消除或减少毛细现象
改进室内采光
美观
油漆、彩画
宋代彩画画法
五彩遍装法
碾玉装以及青绿迭晕棱间装
解绿装
壁画
宗庙宫殿等建筑中
墓中
反映当时上层统治阶级奢华颓靡的现实写照
石窟中
大多用来表现佛教故事、极乐世界、供养人物等
雕刻
形式
浮雕
圆雕
材料
石
砖
木
装修
门
版门
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
种类
棋盘版门
镜面版门
槅扇门(宋称格子门)
花心
裙版
槅扇装饰重点所在
罩
大多用于室内
子主题
窗
直棂窗
唐、宋作法
在柱间施窗额、地栿、腰串、立颊和心柱,然后以楞木树于窗孔间,楞木间相距约一寸
建在殿堂门侧的槛墙之上
槛窗
由格子窗演变而来
支摘窗
可以支撑、可以取下的窗
横披
当建筑比较高大时,可在门窗上另设中槛,槛上再设横披
既可通风采光,又避免了因门窗过于高大而开启不便的缺陷
漏窗
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
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窗等,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构成几何图形
古时候的天花板
天花
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
做法
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
在较大木格或木板下施彩绘或贴有彩色图案的纸
一般民居用竹、高粱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藻井
更高级的天花
卷棚
又称轩
常用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
由质轩梁、轩檩、轩椽组成
其他建筑装修
铜
色泽美观,不易锈蚀,易于加工,自古来就被大量使用
可用于构件、装饰,甚至个别建筑
铁
一般只用于建筑构件之内,作为骨架或加固构件
金银
用于绘贴彩画
家具
六朝以前
大多采用席地而坐
家具一般都较低矮
五代以后
垂足而坐成为主流
家具尺度增高
陈设
字画
匾联
挂屏
屋顶
种类
庑殿(宋称四阿顶)
又称五脊殿
建筑最高级的屋顶式样
歇山(宋称九脊殿)
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
抱厦(龟头屋)
两建筑作丁字相交,其插入的部分
悬山
两坡顶,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外
硬山
两坡顶,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攒尖(宋称斗尖)
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
特点
屋面较陡,无正脊
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
单坡
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单坡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
平顶
主要位于雨量很少的华北、西北与西藏一带
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在四周加短檐,称为盝顶
屋顶做法
屋面曲线
檐口曲线
是由于檐柱逐渐生起的结果
屋面曲线
有利于雨水的宣泄
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
屋面外形更为柔和与秀丽
屋脊曲线
屋角
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
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水戗发戗
屋檐平直
嫩戗发戗
屋檐不平直
屋面材料
陶瓦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出土的为最早
琉璃瓦
在陶瓦坯(明以后用词图制作)表面涂上一层釉,烧制后能在瓦表面形成坚实且色彩鲜艳的覆盖层
既提高了抗水性,又增加了美观,一般应用于高级建筑
发展
汉以涂黄绿釉
南北朝正式使用,但为数不多
宋使用渐广
明达到高潮
屋脊和屋面装饰
鸱尾
古代屋顶正脊两端使用的兼具构造性与装饰性的建筑构件,外形似鸱鸟的尾巴而得名
鸱尾存在最早的遗址
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献殿遗址